愛伊米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

這是國際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的一個言論,當年引發了不少的爭論。當然,不管怎樣,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陵的商業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憑藉著秦始皇這千古一帝的名頭,秦始皇陵一旦開啟,那麼其成為中國最火的旅遊景點應該問題不大。要知道2018年,僅僅是一個兵馬俑的門票收入就超過了10億元。可想而知,秦始皇陵將會有著怎樣的未來。

但是,目前問題就是,秦始皇陵不讓發掘。國家文物局早就有規定:明確要求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行政策。同時,陝西省政府也多次開會透過秦始皇陵的立法保護工作。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國家不讓主動發掘秦始皇陵。

原因其實很簡單,技術手段目前還達不到要求,如果盲目開挖,很可能會對秦始皇陵內部的文物造成破壞。

這個之前是有過教訓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由考古學家郭沫若和吳晗主持發掘的定陵,便是前車之鑑。

當時國家文物部門計劃發掘明十三陵,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開端。雖然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定陵被成功開啟,並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對於歷史研究貢獻巨大。

但同時,由於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導致大量文物被損壞。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比如從陵墓中發掘出來的大量字畫、絲綢。原本儲存完好,但一出土便快速氧化、變色、破爛不堪。而萬曆皇帝棺槨旁的陪葬木俑,開始進去時還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結果到了考古隊員們的手中,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負責人之一,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教授,看到那些損壞的文物,心痛不已,急得眼淚都出來了。

但是沒辦法,他無能為力,只能是看著這些文物被時間毀掉。

其實定陵事件不是個例,上世紀70年代發掘聞名於世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時,數量巨大、種類眾多的紡織品和竹簡帛書,也由於缺乏有效的現場保護技術,出土時光亮新鮮,出土後迅速氧化變色、變質、變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有了諸如定陵事件的教訓,國家文物部門開始重新審視相關的考古發掘工作。並在最後做出了不得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得硬性規定。

注意,這裡的“主動”二字很關鍵。如果遇到一下非常情況,比如這個陵墓被盜了,或者有著被盜的風險;以及面對天災人禍,比如地震、洪水甚至戰爭等有可能導致陵墓損壞的時候。文物部門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是可以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的。

除此之外,帝王陵墓一般是不會動的。

所以,不讓挖秦始皇陵也就不難理解了。要知道定陵距今也就四百多年,便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那麼距今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誰能保證,可以在發掘後很好的保護文物?損壞國寶這個責任誰擔得起?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郭沫若臉皮那麼厚,毀了定陵還敢嚷嚷著挖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當然,安全性也是原因之一。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是這樣記載的: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大概意思就是說秦始皇陵的地宮建築猶如秦咸陽宮殿,內有百官位次,地宮屋頂砌築了紋石和明珠像徵日月星辰,地面還以水銀象徵百川江河。而且,這座埋藏著無數珍奇動物及物品的地宮中,還有用人魚膏(據說是東海中的一種形似人的四腳魚)做成的蠟燭永不熄滅地燃燒著,使地宮常年形同晝。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盜墓賊進入,工匠在地宮內製作了神奇的機關暗弩,當盜墓賊一旦接近墓門,便暗箭齊發,將之射殺於墓外。當然,以目前的考古技術而言,其威脅性不是太大,大不了用考古機器人嘛。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但機器人技術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成熟,其很可能對地宮造成不必要的破壞。

此外,地宮中的大量水銀,極易對人產生毒害,危險性極大。這才是更大的難題,地宮一旦開啟,就必須保證隔離水銀汙染,不然那很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當然了,因為沒有挖掘地宮,司馬遷的這些描述還目前無法得到印證。但同樣是這個原因,我們在探明地宮環境之前,是不會輕易冒險的。所以目前在秦始皇陵有著文物部門的相關技術人員,在動用現有的裝置和技術,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探測性發掘。當然,其目的乃是更多的為日後做準備,因為一旦碰上突發性情況,需要對其搶救性發掘,沒有更多是時間去準備。

此外,成本上也要考慮吧,幹這事兒,真的挺費錢。

別的不說,秦始皇陵上這個封土堆你得移開吧?而僅僅是這個費用就不簡單。要知道秦始皇陵真的很大,目前探測到的其整體覆蓋面積達到了56平方千米,而封土堆的高度則是由76米。粗略算下來其體積超過十億立方米,那麼僅僅挖土運方的費用就可以高達數百億。

而且還是得保證不塌方的前提下。那麼做一個大面積的地宮支撐是很有必要的,而這個開銷,不比挖土少。而後面還會面臨著文物的發掘保護,地宮的環境復原,甚至於為了隔絕水銀汙染而製造大範圍的密封環境等等複雜且費錢的工作。

秦始皇陵為何不讓挖六十年前的這場考古災難,給出了答案

所以結果很可能就是,文物部門經費有限,經不起這麼折騰,接不了這麼大的活兒。就算有錢,還不一定做得好。

那這種沒把握之戰,可打不得。

最後,還有一點。

秦始皇是誰啊,中華民族的締造者之一啊。

難道你會去刨你家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