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北宋宣和三年的五月,淮南東路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的海濱旁埋伏著一支千餘人的隊伍。沒多久,有盜匪的船隊登陸,此時伏兵盡出,奮力向舟船投擲火把,經過一番拼殺,盜匪首領主動請降。

這是一場僅在《宋史·張叔夜傳》中略有著筆的戰役,有趣的是這個投降的首領喚作宋江。

正是《水滸傳》的天罡星·梁山扛把子·江湖好教父·太尉剋星·及時雨宋江。但《水滸傳》只是小說,真實的宋江沒有那麼多耀眼頭銜,也沒有那麼好運氣。海州一戰後宋江投降,後來僅在派遣征討方臘的名單中有過些許記載。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除了宋江起義的命運與小說不同外,連我們所熟知的水泊梁山大聚義也是小說家的藝術創造。真實的宋江並非盤踞水泊梁山,而是一夥“橫行河北、京東”的流寇,被時人稱作“淮南盜”,而非書中常說的“梁山賊寇”。

施耐庵選擇梁山泊作為宋江根據地自然有所考慮,除去歷史記載宋江等人確曾在梁山泊結寨自保,更重要的是造反確實是梁山泊的特產。宋史中就有梁山泊黃麻胡起義的記載。等到宋廷南渡,梁山泊落入金朝手中,還有名喚張榮的漁民聚集戰船在這裡抗擊金軍。

梁山泊屬於京東路,離開封府這個繁華的帝國中心不過四百餘里。按理來說朝廷不會容忍身邊有這樣賊窩,那何以梁山泊卻在北宋時起義不斷,以至於成了後世造反的代名詞?孟子曾提出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北宋時的梁山泊三點兼備,才使得它成為《水滸傳》的舞臺。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天時

“周圍港汊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這是《水滸傳》中對梁山泊的描寫。這裡施耐庵並非虛構,北宋正是梁山泊最為鼎盛的時候。

但這盛景並非古已有之,而是與梁山泊的構造有關。梁山泊屬於河成湖,即湖泊水勢興衰完全取決於注入的河水量。而這條梁山泊的母親河正是黃河。

梁山泊的前身大野澤就是一個黃河滯洪區,每年接收經由古濟水水道而來的大量黃河水。等到唐末五代,中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個冷暖轉折期,大規模降雨成為黃河中游的一種常態。這導致黃河在滑、澶多次決口,大量泥沙湧入大野澤並不斷堆積,推動大野澤由南向北移動,逐漸包圍了北面的梁山,梁山泊開始形成。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而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熙寧(1077年)的兩次決口讓梁山泊終於達到了八百里盛景,也就是時人所謂的“梁山泊八百里水”。

南宋朱熹在《通鑑綱目》中記載自古以來黃河共有16次大決口,而五代短短的半個世紀裡就發生了9次,到了北宋情況更甚。正是因為氣候的劇烈變化帶來了黃河的多次決口與改道,使得大量黃河水注入大野澤,最終形成了梁山泊。

這就是梁山泊的天時!

等到南宋後,隨著氣候趨於穩定,加上黃河改道奪淮入海,梁山泊失去了水源補給也就逐漸萎縮。時至今日,八百里水泊梁山已不復再見,只殘留一個小小的東平湖。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地利

自古以來,起義造反第一大問題就是怎麼反剿。因此擁有一個易守難攻的根據地是造反的必備條件。在這一點上梁山泊可謂得天獨厚,石碣村晁蓋等人擊敗五百官軍,到後來梁山好漢挫敗濟州府圍剿、兩勝童貫、三敗高俅,無不是藉助了梁山泊地利優勢。

梁山泊之地形一在水。

梁山泊應對官軍圍剿,水是制約官軍圍剿規模的重要因素。《水滸傳》中柴進就言:“要去梁山泊,雖只數裡,卻是水路,全無旱路。若要去時,須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裡。”

官府想打梁山泊,就必須有船。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剿滅梁山賊寇的官軍就不取決於官府能派出多少人,而是官府有多少船。相比訓練士卒,一艘戰船的準備週期更長。這大大限制了官軍規模,也讓梁山泊有更多時間籌備防禦。假如剿匪不利,官府也無力立刻組織第二波圍剿,甚至會因為剿匪成本太高而選擇被動防禦。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梁山泊之地形二在蘆葦蕩。

梁山泊生長著大片大片的蘆葦蕩。而供船隻行駛的水道就如曲徑通幽般潛藏在蘆葦蕩裡。如果沒有嚮導帶路,船隻很容易就迷失。《水滸傳》幾次戰鬥中,梁山好漢都是利用熟悉水道的優勢,在蘆葦蕩掩護下將官軍引入到河道狹窄的港汊深處加以殲滅。

再者一人多高的蘆葦蕩也成為盜匪的天然隱身衣。劉延世《孫公談圃》中寫縣官架起長梯來窺視梁山泊蘆葦蕩間的動靜,可見梁山泊匪情的觀察不易。一旦盜匪鑽入層層疊疊的蘆葦蕩中就很難捕捉其蹤跡,這也保證了在與官軍交火失利後,盜匪能伺機逃竄,捲土重來。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梁山泊之地形三在物產豐饒。

官府剿滅佔山為王的匪徒,除了直接強攻外,還往往採用圍困的戰術,等到山上水米耗盡自然投降。而這個戰術在梁山泊就大打折扣。

首先是梁山泊作為一個大湖,本身就物產豐饒。從蓮藕等植物,到各種魚蝦河鮮,能滿足基本生活供應。其次充足的後勤保障也為團隊的前期擴充提供了條件,能吸引不少肚餓的流民前來投奔。

八百里浩蕩水域、密密麻麻的蘆葦蕩、曲折難覓的縱橫水道、自給自足的物資供應,這些都是梁山泊盜匪橫行的地利優勢!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人和

任何一個時代,落草為寇都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凡有口吃的,誰會選擇造反?就像林沖若非是被逼到絕境,也做不出風雪上梁山。而梁山泊這裡盜匪橫行的原因根結就是百姓日子過不下去。

這其中有天災,更有人禍,梁山泊盜匪不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

北宋黃河四次決口,奔流而出的河水都匯入梁山泊。每次決口都意味著百姓流離失所,賴以為生的耕地被河水淹沒、遮風擋雨的房屋被沖垮、相依為命的親人陰陽兩隔。例如熙寧十年的黃河決口,《宋會要輯稿》中寫一次黃河決口就殃及郡縣四十五個,沖毀房屋數萬間,淹沒農田三十萬頃。

水災過後,梁山泊水域面積的迅速擴大也意味著耕地的銳減,大量農民破產淪為流民。而歷朝歷代,不穩定的流民都是嘯聚山林、造反起義的主力軍。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當然,如果朝廷賑災得當,梁山泊的生態環境能被善加利用,流民的問題能得到很大的緩解。例如儘管梁山泊侵佔了大量耕地,但它也帶來了豐厚的漁業和採集資源,大量的農民轉而依靠捕魚、採藕為生。《宋史》中名言“濟、鄆數州,賴其捕魚之利”。

水利條件的改善也為稻米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南方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雖比不上太湖,但八百里水泊養活一方百姓也是足夠了。

但這麼好的發財機會,官府怎麼會錯過?

政和元年,宋徽宗下詔設立“西城括田所”,將整個梁山泊的漁業資源收歸官府,同時委派酷吏徵繳稅款。原本自由出入梁山泊的漁民現在必須依照船隻大小繳納重稅,否則擅入者一概以盜匪論處。官府“日計月課、纖悉無遺”的重稅終於將梁山泊漁民逼上絕路,聚眾起義也順理成章。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而早在元祐元年,一個名為黃麻胡的人就打響了梁山泊反抗的第一槍,公然聚集隊伍對抗官府。但與《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好漢不同,黃麻胡等人仍是殘暴的賊匪,據說他們喜歡搶了人後把人倒栽蔥般種在地裡,然後看著人腳掙扎取樂。隨著盜匪的不斷增多,官府也採取愈發嚴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嚴格控制進入水泊的漁船數量、採用保甲法連坐、限制入泊作業時間等多種手段。

官府的嚴苛讓百姓淪為盜匪,而後盜匪的滋生又促使官府採取更嚴苛的禁令,反過來又逼迫更多人落草,一個官逼民反的惡性迴圈由此形成。而被夾在官府與盜匪之間的梁山泊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再不復以往的安穩日子。終於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淪為盜匪橫行的凶地,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舞臺。

本該豐衣足食的梁山泊,為何成了《水滸傳》中108好漢的賊窩

尾聲

從北宋黃河決口開始,梁山泊就沒消停過。從北宋時黃麻胡、宋江等人的起義暴動,到金朝時的張榮抗金,對控制它的當政者而言,梁山泊就像是一根魚刺,雖不致命,但時不時就疼幾下提醒你它的存在。

埋下這根魚刺的,除了如氣候變化引發黃河決口、八百里水域這樣的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朝廷施政不當的“人和”,才導致接連不斷的起義暴動。北宋初年太祖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言及遷都,趙光義以“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作答。於地形而言,梁山泊可算是一處險地,也是一處可以民豐國富的寶地。

但朝廷的施政不當,不僅沒能利用好梁山泊八百里水域的富足,反而與民爭利,激起民變,在一次次的起義和鎮壓中徒然空耗國力,終於讓梁山“落草為寇”。

作者:白澤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劉紅。 (2009)。 《宋金時期梁山泊地區農民、漁民的暴動和抗金斗爭》。 宋史研究論叢(1), 172-190。

【2】梁東成。 (2011)。 《梁山泊的歷史變遷與原因》。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312(12), 30-31。

【3】吳越。 (0)。 《梁山泊的地理背景》。 世界博覽。看中國(12期), 16-21。

【4】[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2007年版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