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素有“竹子王國”的美稱。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史上,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人家,大家對竹子情有獨鍾,他們都會在庭院中開闢出一塊空地,種上幾株竹子。種植竹子的地方或大或小,但這並不影響人們閒暇之餘欣賞翠竹的心情,人們對竹子的喜愛之情是一樣的。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淇奧》一詩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

中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的竹文化起源於詩經時代,自《淇奧》之後,竹子已經成為了人們經常去讚美的植物之一,竹子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品德,詩中的竹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竹子的挺拔、常青不凋的色彩,以及竹子在風中的搖曳的聲音和清疏的身影,盡入詩懷,詩人並借竹子的形象去象徵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情志依附於竹意象、情志貫注於竹意象、情志超越於竹意象等幾種文學符號型別,顯示出傳統文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徵。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在我國詩詞長河的諸多的贊詠竹子的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詠竹詩《昌谷北園新筍》。李賀的家鄉在昌谷(今河南省宜陽),那兒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別是翠竹,幾乎長滿了昌谷的每一塊山林,每一塊空地,昌谷簡直就是竹子的海洋。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賀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李賀祖上是李唐皇室宗親,可是到他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

同時代詩人李商隱為李賀寫過一篇傳記體的《李賀小傳》,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李賀很小就有詩名,最早受知於韓愈。李商隱的《李賀小傳》中就說李賀“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也就是說說,一代文學巨匠韓愈獨具慧眼的發現了李賀的才華。

李賀是中唐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他的詩歌風格瑰麗奇峭,意象繁密跳脫,用字堅銳深沉。他的詩作能給人帶來夢幻的色彩的,力量的震撼,美輪美奐的享受,李賀的詩歌被譽為唐詩閬苑中的的一朵奇葩。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可是,功名並沒有向這位才子投來橄欖枝,運氣似乎也沒有垂青過這位才子。他參加科舉考試,總是與登科擦肩而過,並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他連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稽核透過,原因竟然是李賀父親名字中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字犯嫌。這真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藉口。

儘管對李賀有知遇之恩的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韓愈利用自己的人脈和關係積極斡旋,爭相奔走,為李賀辯護,但依然無法改變這一現狀。萬般無奈之下,李賀不得不離開長安。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法人打擊很大,當年回到昌谷後,他寫了不少抒憤之詩。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並考核後,擔任了從九品的奉禮郎。從此,李賀在長安度過了長達3年的仕宦生涯。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李賀心中的哀憤與孤激與日俱增,加之妻子病故,這一切讓詩人憂鬱成疾,從此一病不起。

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正待有一番作為的時候,他卻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其中的曲折與無奈,落魄與哀怨是可想而知的。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開篇兩句“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意思是說:颳去竹子上的青皮,刻上楚辭般的詩句,白粉光潔的竹身上留下一行行黑色的字跡,字跡歷久彌新、翰墨飄香。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時把竹皮的顏色和光澤清楚地顯現出來。“楚辭”代指詩人創作的歌詩。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尤其是詩人描摹竹子的形態時,運用了對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發出濃烈的芳香,竹節上下佈滿白色粉末,顯得生機勃勃,活潑可愛。可是題詩的地方青皮剝落,墨汁淋漓,又使竹子的美好形象受到玷汙。

後兩句“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大意是說:新竹無情但卻愁恨滿懷,誰又能夠看得見呢?竹葉上的露珠滴落,好像在霧裡悲啼的淚水一樣,壓得千萬枝竹枝彎下了身軀。

這兩句以竹葉上的露珠象徵傷心的淚水,著重表達詩人憂憤的感情。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無情有恨”,指的是詩人在竹子上題詩的事,詩人毀損了新竹俊美的容顏,可說是“無情”的表現。而這種“無情”恰恰是長期鬱積在詩人心中的無法抑制的怨憤導致的。

這是一種怎樣的怨憤呢?清代學者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李賀在家鄉昌裡時,不止寫過一首詠竹詩,在另一首詠竹詩中,詩人寫道:“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

“龍材”指的是出類拔萃的竹子,在詩人的眼中,也指類拔萃的人才。詩人以“龍材”自喻,希望自己能像雨後春筍那樣,節節拔高,直上青雲。

但結果卻是幾乎無人欣賞,李賀生前,他的詩歌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讚賞、評論、轉發。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詩人在竹子上題詩,無非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無情也好,有恨也好,卻無人得見,無人得知。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細細品味最後一句,詩人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措語委婉,然而感情充沛。詩人極力刻畫竹子的愁慘容顏:煙霧繚繞,面目難辨,就像是傷心的女子掩面而泣。

而壓在竹枝竹葉上的露水,不時地向下滴落,這與因傷心而垂淚的女子的形象是何其的相似。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此詩通篇採用“比”“興”手法,移情於物,借物抒情。

因為詩人雖然從頭至尾都在寫竹子,卻詩人的形象有無處不在。詩人的形貌、舉止和精神寓含在詩句中,寓含在竹子的形象中,人與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景與情貼切的交織在一起。

竹子的愁愁容宛如人的愁容,竹子的哀情也與人的哀情相通,人與竹守望相助。

李賀的一首詠竹詩,人與物合一,景與情交融,讀來動人心扉

李賀的這首詠竹詩,是詩人情感的傾瀉,也是諸如有著像李賀這樣人生際遇的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個縮影。

李賀的這首詩之所以感人,正是因為詩人以這樣的方式寄託了自己的情思,人與竹的心靈交契,竹子被賦予的文化情態,詩人對生命認知的探索與全詩,全都濃縮在這首隻有二十八字的詩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