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風格,這種風格會影響一代人的成長。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對比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卻開始懷念上個世紀的慢生活節奏。就拿80年代來說,那時城市發展還沒有如今這麼快,人們的日常交往也更有人情味。

1985年2月,《中國青年》雜誌的卷首語中有這麼一句:“這是一個壯懷激烈的時代,一個創新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的時代。”80年代的很多人都受時代氛圍影響,希望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不過除了下海經商的一批人外,還有一批人也備受大眾豔羨。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那時候有4種職業被當成“金飯碗”,不說憑它發家成富豪,但它至少具有穩定性,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也非常受尊重。第一種就是司機,80年代不像現在隨處可打到專車,“駕照”的含金量也比現在高很多,因為當時學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84年之前,私人購置車輛還不具備合法性,汽車屬於公車。資料顯示,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購買包括腳踏車在內的“4大件”零售額比重是24。5%,相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但就連腳踏車都屬於比較正式的大件,更別說貨車與客車了。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一個專門開大車跑運輸拉客的司機在當時是妥妥的技術流。而計程車司機更令人豔羨,因為他們的職業非常賺錢,普通人不會去打車,打車的主要是出差辦公群體,好的時候他們月入七八千都有可能,做個“萬元戶”輕輕鬆鬆。

第二種就是播音員,提到播音員,大家很容易聯想到一個個文質彬彬的男女形象,那時候很多地方的娛樂活動都有限,聽收音機就是一種日常消遣,播音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知識分子”,從事腦力勞動,比從事體力勞動更讓人嚮往。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甚至在一些農村地區,進入21世紀後仍然有不少老人喜歡聽收音機,只不過那時候的播音員地位發生了改變,到了今天,更多人願意在熒屏上露臉,而不是在深夜電臺做主持人,畢竟隨著教育的普及,播音員的知識光環也慢慢褪色了。

第三種則是供銷社售貨員。如今我們看到的超市商品琳琅滿目,但在40年前,農村幾乎任何商品都要跑到供銷社去買,供銷社有高高的櫃檯擺著各種吃食文具菸酒,囊括了人們生活所需的物資,在供銷社上班的售貨員,連找物件都會被人“高看一等”。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對於那個時期的人來說,供銷社就像美好事物的代名詞,人們要去那裡才能買到布料做一件新衣服,或者囤積過年需要的油鹽水果,所以在供銷社做售貨員的人也很有說話底氣,別人家總會羨慕他們拿到了金飯碗。

最後一種就是電影放映員。那時候的人看電影不像我們現在這樣,有手機有電腦有網就能隨心所欲挑選想看的影片,別說手機電腦,連電視都不夠普及,所以有種令大家都感到興奮的娛樂活動就是聚集在“露天影院”一起看幕布上的故事。

80年代被當“金飯碗”的4種職業,如今3種無人問津,1種已消失

電影放映員也屬於技術工種,一聽說要放電影了,全村的人甚至隔壁村的人都會搬著小板凳過來看,所以當時電影放映員幾乎是明星般的存在,他給村民們“送寶”,用稍微有點驕傲的語氣告訴大家,今晚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只不過到了今天,露天電影放映員這份職業早就消失了,另外3種職業也變得普普通通,再不是人們羨慕的“金飯碗”。其實職業的變遷也反映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在改變,過去珍惜難得的事物,在當下可以大眾化,滿足更多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