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天台山上與螢火蟲打交道的人

天台山上與螢火蟲打交道的人

高叔先製作的螢火蟲標本。 杜鎧兵 攝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鎧兵 實習生 鍾欣然

在邛崍天台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蟲王”——高叔先。此人常年晝伏夜出,行走於深山與黑夜之間。而之所以被人叫做“蟲王”,是因他常年與這山上的一群小精靈——螢火蟲打交道,於是,也有不少人稱他為天台山的“牧螢人”。

近日,記者在邛崍市天台山景區見到了高叔先。

“現在來得不是時候,第一波觀螢高峰期已經過了,加上今天是月圓之夜,月光太強,螢火蟲不會活躍。”剛一見面,高叔先就向記者“潑了一盆冷水”。如何才能見到螢火蟲?記者與高叔先一同走進天台山。

靜默的夜行人

“我是常年上夜班的人。”高叔先自我調侃道,“和螢火蟲一樣,晝伏夜出也是我的習性。”

記者注意到,高叔先總是隨身揹著一個磨損嚴重的黑色腰包,並且總是鼓鼓的。開啟一看,裡面是頭燈、手電、充電寶、小刀等戶外用品,以及諸多個被他當做標本瓶的大大小小的藥瓶,裝滿了收集到的不同品種的螢火蟲標本。

“這是黃緣螢,邊緣是黃色的;這個大一些的是扁螢,雌蟲很大,性格比較兇殘;這只是神木螢,是冬季螢火蟲,數量很少;這是多點螢,發光的部位很多……”高叔先掏出這些珍藏的“寶貝”一一介紹起來。

天台山景區位於邛崍市西南端,丹霞地貌變化豐富,溪流瀑布散佈其中。良好的自然條件讓螢火蟲在這裡繁衍生息,併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現在,這裡共生存有20餘種螢火蟲,被稱為“亞洲最大的生態螢火蟲觀賞基地”。

“這裡有一隻!”當晚8點左右,記者很快發現一隻發著冷綠色光芒的螢火蟲。“這裡還有一片!”在黑暗中,無數個晶瑩的光點閃爍,在夜空中劃出輕盈的軌跡。

記者注意到,高叔先進入螢火蟲的“地盤”後沉默起來,頭上的頭燈也只是必要時才打開,然後馬上關掉。“螢火蟲是很敏感的,尤其對於光,我們儘量不要打擾它。”

像這樣行走於夜裡的山路,高叔先已經走了十餘年。從2007年起,高叔先就一心投入了螢火蟲的保護之中。對於起因,高叔先給記者的解釋是:“一不小心就愛上了螢火蟲。”

起初,天台山原本的螢火蟲種群有限,高叔先就跑到各地去尋找新的螢火蟲種類,小心地帶回來培育。“那時我總是深夜騎著摩托車,到周邊的區縣去找螢火蟲,一頭扎進山溝溝裡,等回家的時候,常常已是後半夜了。”為了跟蹤一種新發現的不知名的螢火蟲,有時候一跟就是一夜。

執著的“追光者”

“我認為光就是螢火蟲的語言,不同的螢火蟲發出的光有不同的光譜,也有不同的閃爍頻率,就像我們人的聲音一樣。”高叔先說。

記者注意到,高叔先用來裝“寶貝”的標本瓶,幾乎都是大大小小的透明藥瓶。而這些藥瓶的來源,與他的父親母親分不開。

高叔先開一輛七座車,車上堆放著不少生活用品。不管去哪兒,副駕位長年被父親佔據,母親也總是隨行。高叔先的父親癱瘓30年了,腦溢血發作多次,大部分時間處於失智狀態。母親身體好時還能獨自照看父親,如今她也是冠心病、骨質增生、頸腰椎病纏身,走路都困難。一切重擔全都落在了高叔先的肩上。黑夜裡,當高叔先一頭扎進山溝裡,父母就常在黑夜裡看流螢飛舞,寂寞地等待。

“最開心的,就是能發現之前從未見過的螢火蟲。”十餘年過去了,高叔先對這片美麗的森林依然充滿了熱情和期待。從最初找來周邊的螢火蟲到現在,高叔先還自己摸索出種群雜交的技術。“準備十多個塑膠盆和紗布網,把孵化出的幼蟲餵養一個星期左右,確保沒有什麼問題了再放回到大自然中。”透過雜交培育、投放餌料等一系列人工干預,天台山的螢火蟲數量和種群得到了顯著提升。

“天台山的螢火蟲一年有5次高峰期,4月中旬是第一波,‘五一’期間剛好是第二波。”高叔先告訴記者,“很多人以為螢火蟲只有夏天才有,其實不是,比如最近一兩年發現的神木螢,就可以在冬天發光。”說起螢火蟲方面的新發現,高叔先十分自豪。

如今,在景區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螢火蟲已經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無數觀螢愛好者和遊客前來欣賞這種美麗的“小精靈”。

“螢火蟲的一生是光明而自由的一生,哪怕只能發光短短一兩個星期。”手捧一隻嬌小的螢火蟲,高叔先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