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少年派》:你的“忠言逆耳”,在孩子眼裡可能是“話裡藏刀”

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少年派》熱播,其中媽媽閆妮跟女兒趙今麥之間一觸即發的母女大戰,十分讓人揪心。

控制慾極強的母親,看孩子哪哪都不順眼,一點小事就嘮叨半天,而且還喜歡挑刺,動不動就劈頭蓋臉一頓教育。

先讓大家感受一下王勝男女士的硬核怒吼金句,看看你聽著是否耳熟:

1。“你洗手了嗎?怎麼洗的,香皂要用兩遍,泡沫在手上停留一分鐘了嗎?”2。“今天拉屎了嗎?在廁所生根了嗎?怎麼還不出來?”3。“每天中午12點、晚上9點必須給媽媽打個電話。”4。“你看看這二道毛,不男不女的,厚的擋眼睛,還能看到前途嗎?不會用髮卡別上嗎?都高中生了,還別HelloKitty?”5。“穿衣服實用第一位,穿那麼好看有用嗎?誰看啊?”6。“吃喝都給你備齊了,還要零花錢幹嗎?”

不知道你們的媽啥樣,反正只要我翹二郎腿、癱在沙發上,我媽肯定會把我的腿打下去,讓我坐好,然後說我坐沒坐相,站沒站相。

《少年派》:你的“忠言逆耳”,在孩子眼裡可能是“話裡藏刀”

現實中似乎太多這樣的媽媽,明明心裡是為孩子好,孩子離開半天就開始想,可是隻要孩子的行為習慣跟自己的觀念不相符,就化身“蒼蠅媽媽”不停地在孩子耳朵“嗡嗡”叫,甚至不考慮周圍是不是有外人、孩子會不會沒面子、會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怎麼難聽怎麼說。

知乎上有人提問:有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是個什麼樣的感覺?

下面有個回答是這樣的:

我的體驗就是:我不相信有一張刀子嘴的人會有一顆豆腐心,就算有,那也是硬梆梆的冰凍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種。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三綱五常”裡有一條叫“父為子綱”,意思是父母對孩子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統治權,在很多家長的觀念裡:孩子是我生的,無論我對孩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是應該的,我還能害了孩子不成?因此“你怎麼這麼沒用啊”、“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兒子”、“你活著還有什麼用呀,這點事都幹不好”……諸如此類的話就層出不窮。

可是父母也許不覺得,這些話對孩子都帶著一定的羞辱性,是屬於語言羞辱的範疇。

《兒童溝通心理學》一書中對語言羞辱是這樣闡述的:

語言羞辱是正向溝通的大忌,因為父母對孩子說出羞辱性的語言時,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主導性動機、成就動機等所有能給孩子帶來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無情地摧毀了。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許別人說兩樣的話孩子根本不會在意,可是父母這樣說,孩子就會覺得無比傷心。這種話語會傳遞給孩子一種不被信任、不被愛的感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長期這樣,還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孤僻、具有暴力傾向。

《少年派》:你的“忠言逆耳”,在孩子眼裡可能是“話裡藏刀”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跟孩子良好地溝通

很多父母給自己的定義就是“我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可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父母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弊端。當憤怒當頭時,面對孩子時候就只剩下指責,而“指責”多了,哪怕沒有情緒的情況下,父母跟孩子的日常說話方式,也不由自主地變成了“怒懟”了。

當然,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絕無壞心,可是即表達自己的“好心”,又讓孩子心裡舒服不是更好嗎?

l?父母要善用“我資訊”

心理學中有一種很好的溝通技巧叫“我資訊”,什麼是“我資訊”呢?

“我資訊”是指表達以“我”開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現狀、想法、感受和需要。

在清晰地用“我資訊”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時,一定要包含三要素:具體事件、自己對此事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期待

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想法能充分地傳達給對方知道,讓對方更瞭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以達到有效的溝通。

那麼“我資訊”怎麼做呢?我們可以依照三個步驟:描述行為、表達感受、表達期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放學回家晚了,一位媽媽會說:“你這個熊孩子,放學為什麼早點不回家?跟別人在外面玩有危險了怎麼辦?”

而另一位媽媽會說:“你今天回來的有點晚呀,我心裡非常擔心,生怕你出什麼意外,你下次能早點回家嗎?”

《少年派》:你的“忠言逆耳”,在孩子眼裡可能是“話裡藏刀”

第一個媽媽用的是“你資訊”明明心裡擔心孩子,可是說出來的話卻句句都是指責,此時孩子聽到媽媽這樣的話,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進而下決心去改正,只會從內心暗暗想:無論什麼時候我媽就只會指責我。而第二個媽媽的話聽在孩子耳朵裡,孩子就會很感動,知道自己的行為讓媽媽擔心了,進而下定決心去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讓媽媽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