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76歲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很明顯,題目中所說的76歲老臣指的是大明開國第一元老李善長。歷史總是這麼驚人的相似,作為開國皇帝中出身最寒微的兩個帝王,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在亂世之中盡顯英雄本色,除了他們高超的個人能力之外,其身上散發的“人格魅力”也是獨步古今,說到馭人之術,可以說被他們掌握的爐火純青。

76歲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君臣知遇,千古佳話

公元1353年,投奔了郭子興兩年之後,朱元璋眼看濠州城內軍閥林立,就帶著自己的心腹24人決定離開濠州,開闢自己的事業,郭子興也十分贊同,因為此時的他受制於濠州城內大大小小的“反王”,也希望朱元璋能夠為自己打下另一片根據地,然而,他卻不給這個義子派一兵一卒。

從濠州出來後,朱元璋的目標就盯上了江北重鎮——滁州,在南下滁州的時候,李善長騎著小毛驢來見朱元璋,李善長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有王者之氣,拿漢高祖做比喻,讓他仿效漢高祖任用賢良,嚴明軍紀,唯有如此,才能成就王霸之業。

朱元璋自從軍以來,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只求在亂世之中能有安身之所,他的身邊也都是像徐達、湯和之類的哥們,對於人生規劃很是迷茫。

在聽了李善長的話後,朱元璋茅塞頓開,兩人談了一天一夜,朱元璋從此把李善長看成是自己的蕭何。這一年,朱元璋25歲,李善長40歲,大明王朝的創業班底正式成立。

第一元老,恩寵有加

和楚漢戰爭一樣,劉邦在外征戰,蕭何在關中籌備糧草,穩固後方,在朱元璋的陣營裡,李善長同樣充當了這麼一個角色。

在開國之後的分封中,朱元璋認為,李善長雖然沒有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戰場功績,然而他在後方給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是名副其實的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76歲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於是封李善長為韓國公,中書省左丞相,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要知道,被後人傳的神乎其神的劉伯溫不過是封了一個伯爵。

禍從口出,身敗名裂

其實按照我的分析,李善長之所以會面臨悲劇,這件事真的不好說,至少我認為證據不足。要說他身為淮西幫的領袖,打壓異己,為人嬌縱這還是有的,但最後被定了一個“謀反罪”,我認為有點牽強。

說到李善長的死,就不得不提到胡惟庸,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上來的,然而在洪武13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此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定為“胡黨”,因為李善長的關係,朱元璋赦免了他,此時的李善長還是頗受朱元璋的信任。

不過讓李善長沒有想到的是,10年之後,自己還是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而身首異處。洪武23年,為了保一個叫丁斌的親戚給朱元璋上書,而朱元璋絲毫沒有給這個老臣面子,不但降旨申飭了他,還將丁斌下獄問罪。

76歲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然而在錦衣衛的詔獄裡,再硬的漢子也撐不住百般折磨,丁斌原來是胡惟庸的門客,他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多次深夜到胡惟庸的府上,二人在密室中不知談論了什麼內容。

本身就多疑的朱元璋看到此份供詞後怒不可遏,下令逮捕了李存義全家,李存義受不了酷刑的折磨,也痛快的交待了罪行。

他在供詞中提到,自己和胡惟庸多次勸李善長謀反,李善長態度含糊不清,不置可否,只是說讓他們慎重,經過他們的軟磨硬泡,李善長也終於鬆了口,淡淡的說了一句:後人的事我不便多問,等我死了,你們再做決定吧!

這句話就成了李善長謀反的“鐵證”,在朱元璋看來,不拒絕就是最大的不忠,身居高位的李善長,不但不能夠約束家人,反而與逆黨沆瀣一氣,實在是大逆不道,其心可誅。

於是,是年77歲的李善長步履蹣跚的被押赴刑場,同時被株連的還有他的家人,除了公主和駙馬,全家無一人倖免,可憐一代能臣,不但丟失了榮華富貴,而且遭受了滅門之災,雖有蕭何之才,卻無蕭何之命,令人惋惜。

李善長到底有沒有謀反?

在我看來,李善長有罪,但罪不至死,更不至於全家抄斬,為何?首先,關於“胡惟庸案”歷史上就沒有定論,胡惟庸真的謀反了嗎?

我看未必,只是相權的日益做大讓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誅殺胡惟庸只不過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一個跳板。

反過來說,如果胡惟庸謀反的事實都無法成立,又何來李善長謀反一說呢?其實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善長,人臣的地位已經到達了極點,何必要助曾經的部下胡惟庸呢,況且即使事成,不過也是開國的第一元勳,和現在幾乎沒有差別,又何必冒這個天大的風險呢?

76歲老臣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其次,李善長和胡惟庸是兒女親家,難道和朱元璋不是嗎?手心手背都是肉,因為親情而謀反這一點就無法成立。更何況來勸他謀反的是他的弟弟,弟弟和兒子誰在他的心裡分量更重,身為人父的大家都應該能夠體會。

再者,李存義的供詞不排除屈打成招的因素,他所說的情況,也並沒有李善長謀反的鐵證,只不過李善長曾經動搖過,而且沒有把這件事報告給皇帝。其實李善長心裡明白,造朱元璋的反簡直比登天還難,但自己還沒有高尚到“大義滅親”的地步,自己不同意,就當這件事沒有發生,護犢子本也是人之常情。

李善長死後,朱元璋令人編纂《昭示奸黨三錄》將他們的罪行公佈天下,給後面的臣子做一個警示,終大明一代,李善長都是“奸臣”的化身,雖然有人提出過為李善長昭雪,但歷代皇帝迫於朱元璋的威嚴而不敢擅自決定。

只不過等到了明朝滅亡之後,南京的弘光政權才給李善長平了反,上諡號“襄愍”,因為此時的南明政權急需籠絡天下人才,為李善長平反不過是一種政治手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