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別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騙了,磨坊本來就是國王的

很榮幸各位看官能夠瀏覽完這篇文章,小編給大家比心啦,你的評論和點贊就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哦,愛你們!

我是[名字],我來執筆與你一品!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大概是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最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了,通常用來表明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理念。基本上,遇到強拆、或者私權問題時,回帖裡往往能看到無數次這句話。

從這句話的文意去看,應該是出於18世紀末英國首相威廉皮特的一次演講:“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裡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屋子可能很破舊,屋頂可能搖搖欲墜;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打進這所房子,但是國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過這間破房子的門檻”。

而這句話的典故,是來源於德國皇帝和一個磨坊之間的故事。

別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騙了,磨坊本來就是國王的

先說英國:

此時的英國,已經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因此“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中的國王此時無兵無權,何來的權威?

當時的英國議會,實際上還是貴族議會,貫徹的是貴族們的意志,威廉皮特這句話實際是為圈地運動中貴族獲得的土地辯護,按照資產階級革命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這些土地是貴族的私有財產,驅趕農民天經地義。

這位威廉皮特首相,還透過議會透過法令,合法的掠奪了英國人民的財富。

1717年英國將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黃金等於3英鎊17先令便士,英鎊與黃金掛鉤,但在英法戰爭背景下,英國黃金儲備從700萬英鎊降至不足100萬英鎊,導致發生了擠提:英國人爭相將英鎊換成黃金,銀行無力兌現。1797年,在皮特的主持下,議會通過了《銀行管制法案》, 停止了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兌現,這就相當於政府合法的搶劫了人民的黃金。

▼英國有一幅著名的政治畫:驚恐萬狀的老貴婦高聲大叫,絕望地守護著她的錢箱子。但皮特毫無怯意,他被描繪成財迷心竅的竊賊,一隻手已伸進老貴婦的口袋。

別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騙了,磨坊本來就是國王的

國王進茅草屋幹什麼?這位威廉皮特不用進小屋也能把小屋的黃金拿走。

所以,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

再說說德國:

十八世紀,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一座無憂宮。一次,他住進了行宮,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視線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皇帝大為掃興,認為這座磨坊“有礙觀瞻”。

別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騙了,磨坊本來就是國王的

他派人與磨坊主去協商,打算買下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堅決不賣,理由很簡單: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裡無論多少錢都不賣!皇帝大怒,派出衛隊,強行將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讓人驚訝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敗訴。並判決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這座磨坊,並賠償磨坊主的經濟損失。皇帝服從的執行了法院的判決,重建了這座磨坊。

數十年後,威廉一世與磨坊主都相繼去世。磨坊主的兒子因經營不善而瀕臨破產。他寫信給當時的皇帝威廉二世,自願將磨坊出賣給他。威廉二世接到這封信後,感慨萬千。他認為磨坊之事關係到國家的司法獨立和審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豐碑,成為德國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徵,應當永遠保留。便親筆回信,勸其保留這座磨坊,以傳子孫,並贈給了他3000馬克,以償還其所欠債務。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假的,歷史的真相是這樣:

1713年,第二任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登上了普魯士國王的王位。波茨坦原本只是一個小鎮,但威廉一世看上了這裡如畫的風景,在他統治的時期,波茨坦急速發展成為一個有大量駐軍和貴族的行宮型都市。

在當時,糧食供應需要水利或者風力加工,為了滿足膨脹的人口需要的大量糧食需求,在皇帝的推動下,這個小城大力興建風力或水力磨坊。

故事中的磨坊即是在1736年,由威廉一世,親自批准了磨坊主約翰·威廉·加運利茲在加倫山上一處八面來風的地方修建一座風力磨坊的申請。第二年,磨坊建成並投入運營。

別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騙了,磨坊本來就是國王的

▲1740年,威廉一世去世,腓特烈二世繼位,下令仿照法國凡爾賽花園的形式來興建了一座夏宮——無憂宮。這個無憂宮正好建在那座大風車磨坊旁邊。

無憂宮宮牆太高了,建築又很大,把磨坊的風給擋住了,磨坊主加運利茲就因維護自己的財產權利之一的“通風權”,向波茨坦“戰爭與領地法院”申訴。這個申訴法院不敢擅斷,上報給了腓特烈二世,皇帝面對事實,向法院表示認可了加運利茲的申訴,及批准了加運利茲提出的“要不就減免租金,要不就由國王承擔費用,在其他合適的地方建一個新磨坊”的要求。

這個磨坊主加運利茲選擇了用國王的錢新建了一個新磨坊,但卻把舊磨坊轉租給了別人。而理論上,既然國王興建了有一個新磨坊給他經營,這個舊磨坊的經營權應當歸還皇帝。18年間,該磨坊換了三個主人。到1781年的時候,第三任磨坊主科格又再次因“通風權”受損的問題而再一次將國王腓特烈二世告上了法庭。

這一次的結局,是磨坊主再一次贏得了訴訟:“國王承認其權利並從1781年起豁免了他的租金。”

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腓特烈·威廉二世成為普魯士新的國王,這位國王把這座老磨坊視為無憂宮一個極好的裝飾品,但嫌棄太舊,便命人拆除了那座已經有50年曆史並即將要倒塌的老磨坊,並請一位荷蘭工匠來修建了一座有三層頂樓的荷蘭式風磨,並繼續出租給磨坊主科格來經營。

▼這座磨坊,便是今天遊客所能見到的那座“無憂宮花園裡的老磨坊”了。

別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騙了,磨坊本來就是國王的

因此,自始至終,這些磨坊的產權都是屬於國王,這些所謂的“磨坊主”其實只是租用國王的磨坊經營而已。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磨坊,就是國王的磨坊。

當然,縱觀這個故事,德國這幾任皇帝都相當有法治精神,但還無法衍生到“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地步。總體上,還是“皇帝英明”的老故事。

傳到中國的這個版本,起源於19世紀末的法國,法國的思想家為了宣傳民粹主義和法治精神,杜撰了這個發生在德國的故事,並流傳到了德國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