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心理學遠離這三種人,他們不值得深交,更不值得“幫助”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父母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對那些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我們以後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然而這注定只是一種美好的期盼,越是聰明的人,越明白這3種人“不能幫”,一定要小心了。

一說到不能幫的人,一個詞彙自動浮現出來,那就是“碰瓷”。

前幾年碰瓷現象非常普遍,每年都會發生大量碰瓷行為,甚至那年的春晚還以此為主題創作出了一個小品節目。

碰瓷者多為老人,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與車輛發生刮碰,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為自己謀利,可謂是為了錢連命都不要。人們不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要是車輛沒控制好速度怎麼辦?

心理學遠離這三種人,他們不值得深交,更不值得“幫助”

由人們操控的車輛並不總是會及時剎車,哪怕車輛以很慢的速度行駛,當駕駛員看到老人突然出現時難保不會錯踩油門從而釀成一樁慘劇。

在碰瓷事件出現以前,人們在街上看到倒地的老人,基本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因為小孩有爺爺奶奶,中年人有父母,他們都知道老年人身體不好,生理機能退化,確實很容易摔跤,當看到摔倒的老人時,大家都會將心比心。

碰瓷事件發生之後,社會風氣就完全發生了變化,如果再次看到老人倒地,路人甚至會勸說前去幫忙的人不要去,即使真心要幫忙,也會斟酌一番。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那些為了利益而辜負他人愛心的人。

心理學遠離這三種人,他們不值得深交,更不值得“幫助”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不光是人性的問題,也是養老問題、社會問題乃至經濟問題。

正因為有了很多獨自在家的孤寡老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養活自己,這才出此下策,畢竟人類為了生存甚至可以不顧一切。

有一種人,當他們陷入低谷時,不會接受其他人的幫助,甚至對他們惡語相向,人們稱他們為“自尊心太強”。

其實這並不是自尊心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心理學上的“歸因”。

例如,對於某些人來說,當他們經濟困難時,別人向他們伸出援手,他們會認為“因為自己人緣好,並且自己平時對他們好,所以危難時刻朋友就會來幫助我”。

這種人將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歸因於“人際關係的回報”,所以他們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

心理學遠離這三種人,他們不值得深交,更不值得“幫助”

而另一些人則完全相反,當別人幫助他們時,他們認為“因為他們想要看自己笑話,所以才來假惺惺地詢問”。

換言之,歸因是人們在接受幫助時的不同反應的直接原因,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歸因呢?

這又涉及到幾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人際關係的深淺,如果是和人們關係親近,和睦相處的人來幫助自己,那麼大部分人都會作“回報歸因”,即把別人的幫助視為一種好意。

如果是關係緊張,甚至互相猜忌的人來幫助自己,那麼人們通常會認為他們居心叵測,覺得他們是為了看自己笑話。

其次,幫助的方式也會影響人們的歸因。

心理學遠離這三種人,他們不值得深交,更不值得“幫助”

如果對方是真心誠意地來幫助我們,那麼我們一般都樂於接受。

如果對方抱著不情願的態度,或是因為某種壓力被迫來幫助自己,那麼幫助者的態度就會給被幫助者帶來傷害,從而使得被幫助的人非常難堪甚至拒絕幫助。

還有一種人,他們非常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但他們對別人形成了一種依賴,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的第一反應都不是先自己嘗試解決,而是直接找他人幫忙。

如果對方因為一些原因無法實施幫助,甚至會被認為不通情理,不顧感情。

心理學遠離這三種人,他們不值得深交,更不值得“幫助”

這類人就是典型的不懂感恩,他們把別人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只顧自己索求而不顧他人的感受。

這種情況多見於親密關係中,例如孩子對於父母的索求,情侶之間的索求等等。

相互幫助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保障,我們離不開他人的幫助,但也要學會主動去幫助他人,只有互利互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健康發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