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上演了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決戰,也徹底地決定了戰國曆史的走向,戰後,能與秦國掰掰手腕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獨大,狼視六國,一統天下已是指日可待,果然,38年後天下歸於秦,秦始皇成為了天下共主。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而秦國的強大,與秦昭襄王個人的雄才大略有關,而在他身邊的一文一武,更成為他讓秦國實現國富民強,開疆闢土,進而稱雄諸國的保障。這文就是國相范雎,武就是戰神白起。

正是從魏國避難而來的范雎,為秦國量身定製的“遠交近攻”外交策略,加快了秦國併吞六國的節奏,為何說是是量身定製呢?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日漸強盛,當時的國君秦孝公確立了吞併六國、統一中原的國家發展戰略,也就是說,秦國要挑戰中原六國。單從秦國當時的國力軍力來說,單挑一個國家沒點問題,但是,如果六國的聯合起來,秦國就有點弱了,所以才有了早年的“合縱”與“連橫”之爭。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範睢的“遠交近攻”其實就是連橫的延伸,只不過目的性更強,更具有實用性,比如秦國要進攻齊國的話,路程遠不說,再勞師動眾攻佔了土地,要守住的話,就有了鞭長莫及的窘境,搞不好還為別國做了嫁衣。而首先攻佔相鄰國家,進退自如,而當時的中原六國各懷心計,為了自身利益,多的是趁火打劫,很少會雪中送炭。

所以隱藏自己的戰略目標,對遠方國家佯裝友好,而首先攻佔相鄰國家,就可以實現“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麼一來,好處都是秦國的,更減少了四處受敵。

秦昭襄王就是採用了範睢的策略,逐步地實現秦國的勢力的穩步快速擴張。

而有了正確的策略,還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去執行,白起就是戰國時期“神”級的武將,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存在,成為了秦國實現戰略目標的利器。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而如此有本事的人,脾氣也大,如果駕馭不好,就會成為極大的隱患,那秦昭襄王是如何處理的,並實現了君臣同心?

當然從物質到精神的滿足是必然的,財富到名譽一個都不少,但這還不夠,秦昭襄王更深諳帝王中的制衡之術。

獨大,是不允許的!

秦昭襄王設定了範睢和白起的工作許可權,規定了他們各自的工作範圍,範睢在政治外交工作上,白起在軍事戰爭上,秦昭襄王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授權,但當一方權勢高漲時,他必定會透過授權的調整,讓另外一方可以與之形成對等,避免了因為一方勢力的獨大,造成對王權的左右,這樣他就可以保持話語權,遊刃有餘把控全域性。

長平之戰後,白起的威望日隆,手擁重兵,臣強必定會引發主弱。史書上記載的是趙國用了計策,加上範睢出於嫉妒白起的功績私心,勸說秦昭襄王調回白起,並與趙國和談,其實這就是秦昭襄王自身的想法,長平大勝,其實對秦國還是有影響的,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必要的休養生息是必要的。

而當時秦國的軍隊已在無形中成了白起的勢力範圍,白起對軍隊的影響力極大,這時,用範睢出面,既可以提升他的勢頭,打壓白起,同時,所有的矛盾也都會指向範睢,這樣秦昭襄王就可以居中調停,或升或壓,讓國家政局保持平衡,掌控權還是在秦昭襄王手中。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生氣,是不可以的

白起被調回中央後,秦昭襄王逐步減低了他的軍事授權,開始另外培植軍事主官,於是就有了秦國再次攻趙時,啟用聽話的王陵為帥的事。

當然,王陵不爭氣,讓邯鄲之戰成為秦國的笑話,最後在國家利益前,秦昭襄王不惜放下身段,請白起出山,可白起拒絕了,還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當然聽得出來,以白起之能,當年以7萬孤軍攻楚,讓楚國丟失了半壁江山,現在一個邯鄲對他來說自是不在話下,這明顯的是有怨氣和推脫的話,這無疑在秦昭襄王心中埋下了殺機。

當秦國更換王齕為帥,邯鄲的戰事還是沒有起色時,秦昭襄王還是決定啟用白起,這次是直接下了命令,可白起還是拒絕了,還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此舉徹底地挑戰了秦昭襄王王權的底線。

作為君王,當一個人有用聽話時,就會對他王道,但當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甚至威脅到君王的權威是,那就只有霸道了。

所以,白起的路走到了盡頭,死就是他必然的結局了。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下詔殺了白起。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背鍋,也是必須的!

白起死了,範睢的好日子也到頭了。一個巨頭的倒下,採用制衡之術的秦昭襄王,就沒有必要再維持所謂的政治平衡了。

範睢失去了制衡的用途,而且當時的秦國國策,是以軍事擴張為主導,現在軍方將白起之死歸結於範睢,他成為了眾矢之的,為安撫軍方的情緒,作為君王的棋子,他必定要為君王“背鍋”,失去利用價值的他,必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而不久前,範睢推薦的鄭安平,在邯鄲之戰投降了趙國,而曾對他有恩,舉薦他給秦昭襄王的王稽因為被人舉報叛國,在咸陽街頭被誅殺,這一切,讓範睢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盡頭,秦昭襄王開始疏遠他了。

在魏國差點死在政治傾軋的他,早明白君王的權謀之術,而為感激秦昭襄王的知遇之恩,自己一直很忠誠為國,不惜為君王“背鍋”,但現在秦國大業將成,居高位是對君王的威脅,是他急流勇退的時候了,於是他就要求主動下崗。

範睢的命運比白起好,他回到了封地後,終得善終。

會玩制衡術的秦昭襄王,註定了戰神白起必死,而國相范雎必須下崗

範睢和白起,作為改變秦國以至戰國曆史發展程序的人物,絕對是才華橫溢,治國安邦的頂級人才,說他們個人的性格缺陷決定了最終的命運,還不如說在君王的權謀之下,他們也不過是帝王稱霸征途上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