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關公打仗也就那樣,他跟古之名將還差得很遠。

說他\“威震天下\”,並不是說天下人害怕關公害怕到了兩股顫顫的地步。在漢以前,能讓敵人一聽到名字就兩股顫顫的,唯有秦國武安君白起一人而已。就算是一生縱橫不敗的韓信,敵方對他也不畏懼,反而是屢屢輕視,結果仗一打完,才發現敗得莫名其妙。

讀史發現,\“威震天下\”指的不是關公,而是劉備這個勢力發展得威震天下了。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公元214年,劉備克定成都;同年,曹操攻佔了漢中。到了217年,劉備發兵進駐漢中西面門戶的陽平關,想要把蜀地之咽喉\“漢中\”拿下,但沒有成功;到了218年,劉備再次進兵漢中,與魏將張郃鏖戰連連,但仍然還是沒有取得進展。

但到了219年,漢中爭奪戰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劉備聽從了法正建議,大軍直插定軍山,佔據了有利的位置,從而掌控了漢中爭奪戰的戰場主動權。

主客易位,夏侯淵不得不率軍來攻打劉備所在的\“定軍山\”,結果被老將黃忠抓住機會,於陣前刀斬身亡!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這一戰之後,劉備奪取了漢中,奠定了蜀漢的基業,天下三分之勢終於形成。

同年七月,劉備在沔水建立築壇,陳兵列眾,祭祀神明,並且自立為漢中王。緊跟著,馬超等46個名滿天下的人士,一起上書東漢朝廷,請求朝廷立劉備為漢中王。

這件事情震動了天下,漢獻帝被曹操渾渾噩噩地控制了十數年,與其稱其為東漢朝廷,還不如說是曹操的朝廷,皇室闇弱,權歸曹操,令出一門,漢獻帝早已成提線木偶。

歸其原因,就是因為漢獻帝沒有外援,漢室宗室裡也沒有強有力的宗室領軍人物,當年有劉表劉璋,但這兩人才能平庸,終究不能攪動風雲。

而這一次,劉備的崛起,剛好就彌補了漢室的這一塊短板,曹操若想篡位,他就不得不考慮一下劉備的反應了。

劉備的崛起,給了漢獻帝一劑強心針,同時也向天下人傳遞了一個訊號:那就是大漢將再次興起,就算曹操篡位或者說漢獻帝病死(如果篡位,前朝皇帝一般都是病死),那漢室宗室之中還有劉備,劉備在,那大漢正統就還沒有滅亡,只要劉備努力,他就是第二個光武帝。

歷史學家把漢朝分為\“西漢、東漢\”,那只是為了方便切割研究而已。但在歷史上,沒有什麼東西兩漢之分,王莽是亂臣賊子,\“新朝\”也並沒有被天下人所承認。所以兩漢也是漢,國家傳承四百餘年,統治力早已深入人心。

對於天下民眾來說,他們沒有後世之人的視角,也不會覺得改朝換代就是那麼簡單,他們也分不清楚什麼是\“改朝換代\”,什麼是\“奸臣作亂\”,當年王莽權傾天下,最後還不是滅亡了嗎?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周朝八百年天下,漢朝如果也有八百年天下,天下民眾也覺得不出奇,並且還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我們從當時天下人的\“意識形態\”的這個角度出發,你會發現,\“劉備的崛起\”,剛好就是在傳遞著這一種理念,那就是\“大漢將不死不滅\”!

王莽亂政時,有光武帝劉秀;現在曹操亂政了,又有劉備了。先不管劉備有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但是這一種\“大漢不死不滅、光武帝第二的錯覺\”已經傳播出去了!

天下人有這一種錯覺,並不奇怪,如果設身處地地想,我們也會同樣的認為,只要劉備還在,那麼\“大漢的火種\”就還在,這就夠了!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公元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之後。緊跟著,公元220年,關羽就聚集荊州之眾,開始圍困襄樊,守襄陽的曹仁在關羽的如潮攻勢之下,變得異常艱難。曹操不得不派出了\“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前去支援,結果又被關羽打敗。

這就有了史書上的\“降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說法了。

\“漢中爭奪戰\”、\“襄樊之戰\”,讓劉備的蜀漢勢力如日中天,蜀漢也是漢,它在歷史上的叫法不是\“蜀漢\”,而是\“漢\”!

所以,特別是在於禁投降之後,曹操都想遷都退避鋒芒了!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威震華夏,就是出在\“降於禁\”的這個節點上。

于禁被曹操提於行伍之中,理應忠於曹操,他投降關羽,這是要揹負道德包袱的。但在後世,于禁的名聲並不差,其原因是于禁\“反魏歸漢\”了!在當時,\“漢\”,才是正統!

我們現在評價曹操,當然認為他是一世之英雄。但在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上,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于禁的投降,給曹操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于禁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說投降就投降了。于禁沒有背上什麼道德包袱,天下人也認為于禁這麼做並沒有什麼錯。這說明,于禁並不認可曹操的\“正統\”地位,當然在這裡面也並不排除于禁怕死,但也由此可見天下人的人心向背。

這就是關羽\“威震天下\”的緣由了,曹操在這種\“人心向背\”的問題上背上了壓力,於是便不得不開始考慮遷都,以避鋒芒,此為其一!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其二,如果關公打下了襄樊,那麼蜀漢在荊州的地盤將連成一片,佔據了襄陽,水師遊於江上,就可以隔絕南北,然後就可以慢慢積蓄實力,來完成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命一上將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而將軍率益州之兵,以出秦川\”了。

見於《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三,劉備不僅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一旦關羽拿下了襄樊,並且還對東吳政權形成了戰略壓制。眾所周知,在冷兵器時代,長江上游地區的政權,攻打長江下游的政權,那可謂是高屋建瓴,騎驢下坡。

水軍順流而下,旬日之間可直達建業,而孫吳的都城就在建業,如果再加上水陸並進,那更是掌握了戰爭的絕對掌控權。

後來當劉備攻打吳國的時候,陸遜對劉備的這種\“水陸並進\”就十分忌憚!而在歷史上,晉滅吳之戰、隋滅南陳之戰、元滅南宋之戰,無一不是從上江上游地區,順流向下發起攻擊!

關羽打仗不怎麼樣,為何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原來可以這麼解釋

因此,從道義上、從人心向背上、從戰略攻勢上,劉備集團出現了一副蒸蒸日上的局面,這就是關羽在攻打襄樊、降於禁之後,為何威震天下的原因了!

個人懷疑,孫權同意呂蒙發動\“白衣渡江\”作戰,應該也是看到了劉備對他的致命威脅。想想在那個時間點上,劉備對孫吳政權的威脅要比曹操的大得多了,畢竟曹吳之間,還有淮南地區作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