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有些差友可能對膝上型電腦有個比較粗暴的分類:注重商務的叫做輕薄本,注重效能的叫做遊戲本。在處理器效能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喜歡從顯示卡上分個高下。

隨著廠商技術的不斷開掘,如今的輕薄本也開始走上高效能的路子。輕薄本不能打遊戲這種刻板印象就被衝破了,比如今年很火的 GTX 1650 和 RTX 3050 版的輕薄本。。。

可真論起來,筆電的 RTX 1650 顯示卡也就堪堪遊戲入門, 3050 雖然帶了光追,但效果也著實讓人覺得拉垮了些。

所以前段時間,顯示卡巨頭英偉達( NVIDIA )悄咪咪釋出了三款筆記本顯示卡,分別是:RTX 2050、MX 550 和 MX 570 。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那我可就來勁了。眾所周知,在英偉達的N卡陣營裡 RTX 2060 的效能要高過 3050 的,所以同為 20 系的一員,怎麼也得期待一下明年的高效能輕薄本價效比再拔高一個臺階啊。

輕薄本效能快要起飛了?

結果看完這次 GeForce RTX 2050 顯示卡的大致引數之後,我只想對 NVIDIA 說一句話:“不愧是你!皮衣刀客黃老闆!”

今年刀法又精進不少。砍掉「 RTX 3050 」一半的視訊記憶體就成了新產品,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說它將成為新的“ 智商檢測卡 ”?

咱也不是貿然下結論,差友們聽我慢慢講這裡面的門道。從引數表上看,「 RTX 2050 」的CUDA 核心規模看起來比 2060 還大。。。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驚訝的一個地方,如果對顯示卡方面的知識一知半解,那麼很可能就讓人把你當猴耍了。

核心規模越大,顯示卡效能就越強。這個結論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有個前提條件是必須知道它的核心架構。

N卡一般有兩種架構,之前的幾款20系顯示卡都用的是圖靈( Turing )架構。可「RTX 2050 」這張卡,用的卻是和30系顯示卡同樣的安培( Ampere )架構。

老黃沒有在引數表裡明確標註這一點,就是為了和大家玩一次“ 文字遊戲 ”。那麼這兩種架構對顯示卡的影響是什麼?

安培架構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圖靈架構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這兩種不同的架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核心單元的排布。安培架構是「 FP32 + INT32 」的形式,圖靈架構中「 FP32 」和「 INT32 」兩個單元是分離的。

要說清楚這兩個單元的意義和關係稍微有點複雜,大家可以簡單理解成兩種不同崗位職責。

比如「 編輯 + 運營 」這樣,圖靈架構相當於部門裡編輯和運營各司其職;安培架構則是有一部分人必須既能負責編輯,也要能負責具體運營。

然後在統計這個部門裡有多少人的時候,黃老闆用了一個很隱晦的方式:對編輯工作和運營工作的人分別統計再累計,用職位人數代替了實際的人數。

也就是說,主要決定顯示卡效能的 CUDA 核心數,安培架構中等於有一部分被計算了兩次。那麼「 RTX 2050 」的 CUDA 核心規模,應該遠低於同系的 2060 顯示卡才是正解。

更有意思的來了,如果你查詢一下老黃此前釋出的 RTX 3050 顯示卡,就能發現除了「 RTX 3050 」的視訊記憶體位寬是 128 bits ,比 2050 高了一倍,以及視訊記憶體頻率的變化之外,它的核心規模、架構等方面和 2050 這張新卡幾乎一模一樣。

所以這張顯示卡也和 2060 基本沒有可比性,從效能方面來說幾乎可以說是完全吊打。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鑑於 3050 非常衰弱的光追效能,我覺得差友們也不必太過期待新產品的光追效果。如果不開啟光追,它也就是個「 GTX 1650 」的水平,和今年的產品沒啥太大區別。

從引數方面來講,RTX 2050 應該是出生的時候被人抱錯了,它應該叫 RTX 3040。。。或者按照 GTX 和 GT 的區別,這張新卡叫 RT 3040 比較準確。( bushi

可惜,這幾年並沒有什麼「 xxx xx 40 」的顯示卡。

那麼另外兩張卡 MX 550 和 MX 570 又怎麼樣呢?

MX 550 這張卡很明顯是前代 MX 450 的升級版,不一樣的是前代支援 GDDR5 和GDDR6 兩種視訊記憶體規格,而這一代統一成了 GDDR6 形式。

除此之外,GeForce MX 550 僅僅相比前代提升了一點點核心數(比 MX450 多了 128 個)。

屬實是擠牙膏了。

可以看看今年 MX 450 在面對 GTX 1650 和 RTX 3050 時的可憐局面。我給你們的建議就是明年 MX 550 的產品出現基本可以不用考慮,因為效能上的提升著實非常有限。

另外一張新款顯示卡「 MX 570 」就不一樣了。它屬於一個比較尷尬的狀況:單獨拿出來說很是“ 雞肋 ”,可如果結合產品,反而還不是不能考慮。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570 這張顯示卡使用了和「 RTX 2050 」一模一樣的架構,核心規模也完全相同。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是 2G 視訊記憶體,後者 4G 視訊記憶體並支援光追( 這個也就看看好了 )。因此,單獨講 570 的時候你就發現它除了功耗更低之外,似乎沒有什麼長處。

我更願意叫它:「 2G RTX 2050 版 」。

不過,假如明年有個良心廠商,願意給這張顯示卡搭配一個不錯的處理器。那麼在 5000 元左右的輕薄本產品裡,還是有機會能替代 MX 450 成為新的「 韭菜收割機 」。

其實 MX 系列在膝上型電腦的顯示卡陣列裡,屬於核顯和 GTX 10 系顯示卡之間的產品。

英偉達發了三張新顯示卡,可我好像聞到了智商稅的味道?

所以這幾年的入門輕薄本都喜歡使用這個系列,然後把獨顯拿出來當作賣點,但它們打遊戲又屬實吃力。按照今年的情況,只要增加大概 1000 塊左右的預算,就能把電腦升級成「 GTX 1650 」的高效能輕薄遊戲本。

從目前來看,強如皮衣刀客也很難在「 MX 570 」之後再施展什麼精妙的刀法,除非筆記本上的「 GTX 1650 」完全被淘汰了。。。

為了不讓差友們感到凌亂,我總結一下:

「 RTX 2050 」披著 20 系的皮,但完全和 2060 不是一個量級,撐死和 GTX 1650 差不多,僅僅多了個光追 /DLSS ;

「 MX 570 」可以看作「 RTX 2050 」的無光追視訊記憶體閹割版;

「 MX 550 」屬於傳統擠牙膏。

這就是這次英偉達三款新顯示卡的“ 真面目 ”。

可能有人要問了:“ 那麼 GTX 1650 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我就這麼說吧,用這張顯示卡玩什麼絕地求生、LOL、Dota2 之類的都不是問題。

單機大作的話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 1080P 的畫質需求,少部分可能需要轉成中高畫質或者降低特效。另外,如果強求 2K 畫質下的流暢執行,還有現如今的一些 3A 新作就有點吃力了。

如果要說這三張顯示卡的定位,在我看來這是為了給明年的輕薄筆記本創造消費升級的條件,主打產品必然是「 RTX 2050 」。

在英偉達獨立顯示卡的世界裡, GTX 代表著中高階的遊戲顯示卡, MX 是入門級顯示卡,到了 RTX 就是最強的王。

因為“ RTX ”這三個字就代表著「 光追 」。在遊戲發燒友的眼中,同一款遊戲能不能開光追,就是兩個世界的差異。

即使 2050 這款顯示卡在效能上比「 GTX 1650 」好不了多少,但“ R 標 ”就是一些人最後的倔強,代表著電腦效能的牌面。

為了這點面子,多掏幾百塊錢也不是不行。這也算是老黃玩了個心眼兒。。。真的是營銷大師。

話說回來,電子產品畢竟“ 買新不買舊 ”。

如果兩臺處理器同等的膝上型電腦放在我面前,一臺標著顯示卡 GTX 1650 ,另一臺寫著 RTX 2050 。

還管啥效能不效能的,2022 年的產品放著不要誰要 2019 年的啊?還是那句話:“ 有沒有 ”和“ 用不用 ”,永遠是兩碼事。

其實英偉達的營銷手段本沒有錯,但上了刀法還玩文字遊戲,就有點讓人看不下去。。。

老黃啊,還是你行!

版權申明:凡本公眾號內容註明【原創】的,內容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未標註【原創】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均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圖片和文字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