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融創股東:融創中國三年沒漲過10倍,融資的背後是什麼鬼?

本文系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資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融創中國(HK:01918),上一輪抱團股的賽道龍頭,已經3年沒漲了。這對於堅守3年有餘的融創股東來說,怎一個“尷尬”二字了得。

就在3年半前,2017年11月,一年之間漲了10倍的融創中國風頭無兩,動態市盈率接近39倍,市值一度逼近2000億港幣。

雖然當時估值高的驚人,但在志得意滿的融創股東們眼中,一切才剛剛開始。傳頌著一個神秘的數字“8848”,意指:

雖然融創現在股價已經40元,但是融創目標價還要再翻一倍,88.48元,而且長期看未來市值目標8848億。

融創股東:融創中國三年沒漲過10倍,融資的背後是什麼鬼?

圖1:喊出“8848”口號的樂觀投資者。來源:雪球網

在言必稱“賽道”、“抱團”、“茅臺3000元/股不算貴”的當下,這樣的敘事,讓融創股東們如鯁在喉,一切既熟悉又陌生。

在這熟悉與陌生之間,到底存在怎樣一個真實的融創?

01

被冰封的“成長股”

在當時看好地產賽道的投資者敘事模式中,業績暴增的融創中國理所當然的是一隻超級成長股,給出38倍PE(市盈率)毫無問題。

只不過,在事後諸葛亮看來,融創曾經極高的市盈率只是一個偶然。

從歷史上看,過去10年中,融創的估值始終是貼地飛行,未曾超過6倍PE的。

圖2:融創歷史市盈率。來源:Choice

燥熱空氣中,都是萬物升騰的氣息,“談估值,朋友你太會講笑話了”。在彼時狂熱地產投資者的計算中,無論在哪個演算法模型裡,融創都是嚴重低估的:

如果計算土地儲備,融創當年貨值就增加了1。4萬億,總土地儲備接近3萬億,土地儲備成本4700多元。考慮到這些土地儲備大都在一二線城市,只要變現,未來幾年豐厚的稅前利潤亦可鎖定。

融創股東:融創中國三年沒漲過10倍,融資的背後是什麼鬼?

圖3:融創2017土地貨值增長第一。來源:克爾瑞

融創當年利潤增長也確實非常顯著:2017年的融創淨利潤同比增長344%,由於低價土儲的去化和物業價值的增長,融創毛利率也有大幅上升,帶來了淨利潤率的迅速提升。

融創股東:融創中國三年沒漲過10倍,融資的背後是什麼鬼?

圖4:2015-1027年融創毛利率。來源:choice

平心而論,站在3年前的時間點去看融創——順週期中的融創,怎麼看怎麼順眼是必然的事。

作為投資者,我們將心比心,低廉土儲豐厚,一線城市房價飆升,去化能力極強,淨利潤高增預期在前,任何投資者都給出高估值,都順理成章。

不過,在事後諸葛亮的視角來看,這個敘事中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週期。

當時融創所在的週期節點十分微妙,中國房地產市場剛剛經歷了2015-2017三年的單邊繁榮,堪稱中國樓市單邊上漲的最長週期。當年住宅累計銷售面積上漲近50%,銷售額更是接近翻番。

圖5:截至2019年上半年,房地產銷售面積。 來源:choice

也就是說,2017年的房地產市場,與10年前相比,一年的地產銷量相當於過去的3年左右。更重要的是,這個情況已經維持了4年。

可以想見,3年的地產繁榮,對消費者的購買力消耗已經到了一定高度。稍微理性一些的投資者都該有一種未雨綢繆的心理準備:之前的高增長週期已經接近終局,地產全行業都應當為接下來漫長的蓄力期做好準備。

在古典地產龍頭的眼中,冬天來的非常迅速。在2018年秋季例會中,萬科提出主題詞是“活下去”。萬科掌門人鬱亮對活下去這三個字,更是做出了深刻的解釋:

“有人老嚇唬我們說有某某外行顛覆我們了,各種各樣行業顛覆我們了,搞得我們整天惴惴不安,所以‘活下去’是我們最高策略。我們永遠像勤勞的小蜜蜂一樣飛,這樣才能找到一線生存機會。對我們而言,我們要時刻保持危機感,來做事情。”

02

孫宏斌的大心臟

融創股東們尷尬,孫宏斌那顆逆週期的大心臟,要負很大責任。

在2017年賺的盆滿缽滿的融創投資者眼中,孫宏斌偏就該是個“天選之子”。在行業低谷十分,瘋狂負債拿地,僅憑孫宏斌這個人的膽識,融創似乎已經擁有了穿越週期的能力。

在順風順水的2017年,手持大筆現金的融創四面出擊:

首先是救樂視於水火:

2017年初,融創透過旗下公司收購樂視網8。61%股權,代價為60。4億元,成為樂視第二大股東;收購樂視影業15%股權,代價為10。5億元;增資以及收購樂視致新33。5%股權,代價為79。5億元,總代價為150億元。

透過這些投資,使樂視網和樂視影業、樂視致新成為融創中國的聯營公司。2017年11月,又再向樂視網借款17。9億元,換得樂視致新13。54%的股權。

當然,這筆接近200億投資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融創股東:融創中國三年沒漲過10倍,融資的背後是什麼鬼?

圖6:樂視退市前期的股價走勢。來源:choice

隨著樂視網徹底敗落,融創開始不斷計提這筆損失。在融創在2019年報中就將對樂視網的投資淨額減值撥備至0元。樂視影業和樂視致新更是打了水漂。

總計約170億的投資,孫宏斌毫不眨眼送了出去,無論這件事背後有何內情,給融創股東造成損失已成事實。

然後是救萬達的戲碼:

2017年,萬達商業、融創中國聯合公告稱,萬達將十三個文旅專案的91%股權轉讓給融創,代價為295。75億元,並由融創承擔專案貸款。同時,融創房地產集團以335。95億元收購萬達76個酒店專案。收購總代價為631。7億元。

在熱情洋溢的孫宏斌眼中,這一切都不叫事兒:融創這筆交易資金來自於融創自持資金,當時賬面現金有900億。當年如果完成1800億銷售,年底手中資金可以高達3000億元。

問題是,在2016中報中,融創中國自己也已經槓桿率很高,加上永續債,融創的負債率高達149%。

更何況,這些專案需要揹負前期投入巨大成本,以及只能靠租金和運營逐漸回收現金,已經與之前的住宅開發邏輯大相徑庭。

而且,考慮到萬達文旅和酒店未來將來帶來的前期投入和負債增長,融創槓桿壓力還會顯著提升。

03

低估值的根源

接下來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面對融創極高的負債率,和四面出擊的大額投資,資本市場給出了與其他地產公司完全不同的估值:

過去十年中,除了2017-2018年這兩年,負債率相對更低、經營策略更穩健的萬科(SZ:000002)始終享受了相對於融創的估值溢價。

圖7:萬科對融創的估值溢價。來源:choice

不僅在股權市場,在債權市場,融創也得到了謹慎的債權投資人額外關注:截止2020年底,融創有息負債規模3034億,利息支出為289億,平均計算,2020年的融資利率9.5%。

作為對比,2020年萬科發行的3+2公司債,票面利率僅為3。02%,比2年前下降了116個基點。

在大放水的今天,融創的融資利率已經高的驚人了。在債權人眼中,融創與萬科保利等公司可算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物種:

融創高負債率和亂投資帶來的不確定性實在太強,讓流動性氾濫的債券投資人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融創2015-2016年4-5%的債務已經紛紛到期,對債券借新還舊的操作也產生了財務費用,置換之後,融創的綜合融資成本雖然低於9%利率,但還在上升。

對投資人來說,融創的龐大土儲,強力去化能力固然是好事,但歷史上被高負債壓垮的地產公司也數不勝數(巧合的是,孫宏斌的順馳就是其中一個)。對債權人來說,高負債狀況下一旦失手,無論多低的估值,多高的利率,都不足以彌補崩盤的風險。

總結來說,高負債和不確定性,是造成融創低估值的根源。

04

融創的自我救贖

在過去3年宏觀經濟要求去槓桿的大環境下,高負債公司在二級市場的估值一路下修,融創也不例外。在市場極寒裡,融創最低估值可以摸到3倍市盈率,甚至幾度跌破淨資產。

這對於關注市值的融創投資人來說,實在不是什麼美妙局面。

透過2020年的這份年報,我們可以看出,過去三年中,融創可謂拼盡全力想要贏回投資者的信任:

針對投資者一直擔心融創的高負債率,融創透過利潤釋放、配股、物業上市變現、處置文旅資產這幾個因素讓淨資產獲得了大幅提升。同時,在去年土地市場火熱的情況下,融創減少拿地程序。

2年前淨負債率172%的融創,到2020年年報出爐的時候,已經超預期的降到了100%以內。

針對投資者擔心融創踩中政策風險的三條紅線,在2020年,融創也跟上了政策的變化,使得融創在三條紅線快速達標2條,降至“黃檔”;而且負債率這個指標預計會在2022年提前達標,降至綠檔。

除此之外,除負債置換之外,融創未來潛在的降負債武器還有不少:

融創持有4。07%的貝殼(NYSE:BEKE)股權,目前貝殼市值已經接近700億美元,僅一筆浮贏就超過150億人民幣。目前貢獻了一部分歸母利潤,未來有可能將其變成現金,進一步夯實融創的負債表。

融創還持有萬達商管3。9%的股權,這一筆初始投資額是95億元,目前看至少價值150億以上。目前萬達商管正在排隊上市,如果上市,融創有可能處理到這部分股權,收回百億現金。

以上種種,也難怪在業績會上,孫宏斌會一身輕鬆,呼籲市場降溫:“我是支援調控的,不調控的話,這個行業沒辦法幹了;不調控的話,房價和地價都要上天了。”

上岸在即,賭性闌珊的孫宏斌已經看到了回到三條紅線內之後,融創估值回升的一絲絲曙光。言語間,志得意滿的情緒溢於言表。

05

融創上岸了嗎?

融創2020年的財報一出,在樂觀的投資人的想象中,融創似乎已經可以上岸了。但是從冷靜的投資人視角來看,融創這家充滿故事的公司,產生的未知永遠比已知多:

首先

今天的

融創相比原來的自己,增長模型已不盡相同。

重倉萬達樂園之後,融創產生了比較重的資產沉澱,與原來的拿地賣房邏輯比起來,融創現在的整體資產健康程度已經有所下降。隨著時間推移,估值邏輯可能也會進一步向下。這會讓融創上岸的夢想又推遲一年。

其次,融創業務佈局已經進入階段性終局。

隨著地產市場排位的相對穩定,融創長期增速肯定還會進一步下降,在過去高增長階段本已估值不高的融創,隨著增速的下降,估值模型中的增長因子還會進一步拉低融創二級市場的表現。

最後,降槓桿的邏輯會長期壓制融創的估值。

三條紅線是否是對地產公司最後的決斷,主要取決於宏觀環境的變化。融創中國是投資人的融創,更是中國的融創。面向若干年後的新週期,融創還需要繼續蟄伏。

3。62倍PE、1。02倍PB,估值貼地的融創,再去看空它已經毫無人道。但顯然,它需要繼續保持當前這種與市場同步的增長速度,和繼續保持去槓桿的邏輯。如是,明眼人可以看出,融創2017年估值大幅躍升的往事已經難以重現。

從更深層面來說,以上這些結果,很大程度上系基於融創DNA裡的強大賭性。

無論是高負債囤地彎道超車,還是轉型文旅將業務重資產化,或是對外的幾筆數額不菲的錯誤投資,融創帶給投資人的除了驚喜,也有驚嚇。

這種刻在DNA裡的冒險精神,也正是多年以來成就與消磨融創的一把雙刃劍:

它既成就了融創十年20倍利潤的驚人增長,給了融創呼風喚雨的歷史,也構成了資本市場對融創未來不確定性的永恆擔憂。也許,這才是融創估值始終沒有上岸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