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作者 | 金旺

出品 | 鋅產業

1000萬銷量對於消費硬體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這一硬體承載的技術,以及生態開始邁入良性迴圈的門檻。

突破千萬銷量大關,VR頭顯花了近10年,2021年在元宇宙風口加持下終於賣出了1123萬臺;站在智慧手機高階化的檔口,摺疊屏手機也終於迎來了這一時刻。

這一年,vivo摺疊屏手機姍姍入場。

如果不算向來遲到的蘋果,vivo是最後一個入場的主流機廠。

01

為了千萬銷量

2020年,三星、華為的摺疊屏手機更新到了第二代,三星甚至推出了著重定位到女性使用者的上下翻折版Galaxy Z Flip。

然而,忙了整整一年後,摺疊屏手機在全球只賣出了190萬部,尚且不足200萬部,儘管從增速上來看,這樣的銷量相較上一年已經有了翻倍增長,但仍是少得可憐。

好在,這一年,摺疊屏兩類主流方案已經基本成形:

第一類是橫折版摺疊屏手機,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摺疊屏手機,橫折版摺疊屏手機經歷了一段外折方案的“彎路”後在這一年迴歸到了內折方案,除了鉸鏈設計這個坎兒外,其他方面的工藝逐漸成熟;

第二類是豎折版摺疊屏手機,這類產品被不少人類比為翻蓋手機,算是一種別樣的復刻,豎折版摺疊屏手機還存在另一個更為實際的作用是推動摺疊屏技術的普及和價格下沉。

分別對比三星、華為2021年釋出的兩類手機會發現,豎折方案摺疊屏手機的定價普遍是橫折方案的一半,基本落到了當下智慧手機高階機的價格範圍,這讓更多人有了嚐鮮的機會。

不可否認,

豎折方案是摺疊屏手機的一種創新,但更重要的意義則在於為推動技術成本下沉做出的讓步。

不僅如此,為了讓摺疊屏手機儘快面世,主流手機廠商在研發、營銷等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首先是研發上的下重注,據此前公開資訊顯示,三星的摺疊屏手機早在2013年就已經進入研發序列,研發第一代商用摺疊屏手機整整用了五年的時間。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OPPO、vivo針對摺疊屏的研發也已經進行了四年之久,在商用機發布之前,內部經歷了多個版本,此外,OPPO首款商用摺疊機還請回了劉作虎操刀品控和設計。

其次是肉眼可見的軟硬體更新速度,僅以最令人頭疼的摺疊屏手機鉸鏈設計為例,研發人員就已經基於U型、水滴型兩類鉸鏈嘗試了多個設計方案,鉸鏈設計最終從三星最初簡單的單軌U型設計進化到了如今精密的多軌水滴型設計,在這個過程中,鉸鏈成本也從百元飆升到了千元。

正因有了背後這一系列的進化,此前摺疊屏手機備受詬病的摺痕問題得到了極大地緩解,這也成了摺疊屏手機在市面流通前的關鍵一役。

此外,在產品營銷上,各家也下了不少功夫,以至於2021年摺疊屏手機一直熱度不減、甚至幾度衝上熱搜。

IDC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摺疊屏手機出貨量達710萬部,同比增長264.3%。

在其他調研機構的統計資料中,2021年全球摺疊屏手機出貨量有800萬部、900萬部,這時,

2022年摺疊機突破千萬部已經沒有什麼懸念。

1000萬銷量對於消費硬體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該硬體承載的技術,以及生態邁入了良性迴圈的門檻。

突破千萬銷量大關,VR頭顯花了近10年,在智慧手機成熟供應體系中,以及智慧手機高階化趨勢下,初代摺疊屏手機走到現在耗時五年。

也是在這時,vivo摺疊機姍姍來遲。

02

停更NEX這一年

2021年不僅僅是摺疊屏手機的高光時刻,也是vivo的高光時刻。

不過,vivo的高光時刻不是因為摺疊機,而是銷量。

在華為手機市場陣地失守後,vivo終於擺脫了在中國市場千年老二的地位,一舉躍居榜首。

根據IDC公佈的2021年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統計資料顯示,vivo以7100萬部銷量、21。5%的市場份額位列榜首,比第二名OPPO多賣了400萬部,算是險勝。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不過,這個榜首來得晚了些。

縱觀近年來手機行業整體發展情況,增速放緩已經十分明顯,僅從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近三年的表現來看,年增長率分別為:-2。3%、-5。9%、5。7%。

面對這樣的局勢,主流手機廠商在2022年開始了品牌整合,三星智慧手機主管Roh Tae-moon在MWC 2022上透露,三星Note系列之後將以Ultra名義融入S系列中(例如今年的Galaxy S22 Ultra)。vivo在2021年停更NEX系列產品後,今年也正式官宣將NEX系列整合到X系列中。

實際上,vivo在中國市場銷量表現向好同樣有兩點值得深思:一個是2021年,華為讓渡出的高階市場包括vivo在內的國產手機廠商並沒有分得多少;另一個是從全球市場來看,vivo仍僅位居第五,不及小米、OPPO。

這時,完成初步蛻變,又被奉為高階的摺疊機開始進入上量階段,面對主流手機廠商紛紛湧入摺疊機這一必爭之地,vivo不能再等。

3月初,vivo摺疊屏手機相關爆料開始集中出現,這預示著vivo摺疊屏手機即將面世,vivo摺疊機面世傳言後來被vivo產品副總裁黃韜證實,他表示,vivo四年前就已經開始預研摺疊屏……

實際上,在vivo摺疊屏手機面世之前,產品相關資訊就已經被爆料地差不多,驍龍8處理器、120Hz重新整理率、單孔曲面屏、後置全焦四攝、雙螢幕超聲波指紋、鉸鏈供應商為果鏈安費諾飛鳳通訊(OPPO用的也是這家)……

這些資訊已經拼湊出了vivo即將面世這款產品的大致樣貌,所剩不多的也就是摺疊玩法和軟體體驗。

03

vivo摺疊機,螢幕指紋成賣點

4月11日,在釋出會上,黃韜解釋稱,“在過去四年裡,我們的使用者一直在催我們上摺疊屏手機,提醒我們不要起個大早,趕了個晚集,說實話我們也很焦急……。”

儘管如此,“在過去四年裡,我們推敲了十多個版本的方案,但還是沒有釋出。”

直到今天,vivo第一款摺疊屏手機vivo X Fold才正式對外發布。

提到vivo首款摺疊屏手機,vivo產品線總經理洪沂首先提及的同樣是鉸鏈設計,vivo用到的是官方稱之為航天級浮翼式鉸鏈設計,本質上同樣是水滴式鉸鏈。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也正因有如今越來越成熟的鉸鏈和螢幕,洪沂指出,這塊螢幕在30萬次摺疊後,摺痕的深度和寬度依然控制得很好。

vivo X Fold內屏採用8。03英寸螢幕,外屏為6。53英寸螢幕,並透過採用雙120Hz重新整理率,改善了此前內外屏重新整理率不同在切換過程中帶來的不適。

他還特別提到,“

想體驗摺疊屏手機的iPhone使用者,現在可以在iPhone和vivo X Fold上登入同一個賬號,一般的聊天可以再iPhone上完成,需要看圖紙、看文件時,可以在vivo X Fold是看。

無疑,iPhone佔據了不少高階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同樣是摺疊機的目標使用者,在蘋果還沒有釋出摺疊屏手機時,這也就成了vivo的一個“小心機”。

釋出會上,vivo官方也提到,在這款摺疊手機時,vivo特別用12個月進行了軟體適配,不過釋出會上主要介紹的還是針對金融應用、辦公軟體進行的分屏適配。

值得注意的是,vivo這款摺疊機同樣

支援60°-120°懸停功能

,並針對影片、觀影、運動軟體進行了適配,在此之前,懸停功能是OPPO Find N一個頗受好評的功能。

如果說vivo這款摺疊屏在硬體設計上有什麼獨特之處的話,那就是

雙螢幕指紋

柔性摺疊屏背後需要有金屬背板做支撐和保護,這塊背板使得摺疊屏螢幕透光率幾乎為零,因而光電指紋已經行不通,這也是目前不少摺疊屏手機沒有采用螢幕指紋的原因之一。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據洪沂透露,同樣因為這塊背板,超聲波穿透性被大大限制,如果一直將背板減薄,又會影響螢幕的可靠性,為此,vivo對比各類金屬及金屬加工方式,最終使用特定厚度的鈦合金加以區域性貼合高分子合成材料,超聲波的頻率與特質背板能夠實現良好的共振,進而攜帶指紋資訊反饋回來,從而實現了螢幕指紋。

vivo還將與蔡司聯合研發的光學鏡頭拿到了這款產品上,並加入了高階古典相機中的「腰平取景器」,以提升這款產品的賣點。

此外,這款產品更多硬體配置包括全焦段四攝,50W無線快充,4600mAh電池,定製(SPU)版驍龍8處理器。

遲到的vivo和摺疊屏的一小步

這樣一款vivo X Fold起售價(12+256G)同樣高達

8999元

04

摺疊屏:高階機的解藥?

時間到了2022年,智慧手機產業已經不再那麼高大上,尤其在國產自研手機處理器受阻後,在全球技術競爭中,國產手機缺失了一味良藥。

華為手機失守是一個變局,華為騰挪出的高階市場讓國內手機廠商在2021年紛紛提出高階化戰略,雷軍甚至在2021年8月提出“小米正式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的口號,今年2月又官宣組建高階化戰略小組。

這導致的直接後果是:

2021年全球高階手機

(定價400美元以上)

出貨量同比增長了24%,遠超同期智慧手機市場的7%,全球智慧手機平均售價也因此提升了10%。

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統計資料顯示,蘋果高階手機市場份額在這一年重回60%,這是自2017年時隔四年後的迴歸,Counterpoint給出的預測是,“未來蘋果很可能會吞下原本屬於華為的高階手機使用者。”

顯然,華為讓渡出的市場空間,尤其高階市場並沒有為其他國產手機帶來什麼機會,倒是摺疊屏這一硬體結構上的創新成了國產手機不可錯過的新機遇。

2021年,三星、華為、小米、OPPO,甚至獨立運營的榮耀都發布了摺疊屏手機,除了三星和華為,後三者都是首次釋出。隨著vivo摺疊屏手機的釋出,只剩下向來遲到的蘋果的摺疊屏手機還未露面。

然而,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好用一點的摺疊屏手機普遍還停留在萬元左右,要想真正成為主流、甚至提振市場的一柄利器,摺疊屏手機還需要一波市場下沉,以及真正使用者體驗上的顛覆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