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無線充電讓電動車獲取能源更便捷

本文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無需為搶佔充電樁而費力加塞,或為更換電池而長時間排隊等待,只要將車開到特定區域,無需電源介面匹配就可以無感充電。今年以來,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推出了全球首個電動腳踏車無線充電站,電動腳踏車只需停靠在對應位置就能進行無線、隔空充電,標誌著電動車有了更為安全便捷的充電渠道。有望發展成電動汽車充電主要方式早在2021年8月,工信部向社會徵求意見,主要內容是針對無線充電的標準進行規範。以便於日後無線充電產業的發展。這個標準包括手機等便攜裝置和新能源汽車(摩托車)兩大類的無線充電規範。這個規範主要在3方面進行技術規範:充電功率、使用頻率、無線輻射的洩露限值。據介紹,南寧中關村創新示範基地電動腳踏車智慧無線充電站,由充電主機和智慧無線充電帶組成,一臺主機可以同時為16輛電動腳踏車進行無線充電。主機鋪設在一條“智慧無線充電帶”上,任何品牌型號的電動腳踏車,只需在腳踏板底部安裝接收器即可使用無線充電。充電時,車主需要將電動腳踏車停靠在充電帶的對應位置,讓腳踏板部位對準充電帶,然後到主機處掃碼就能開始充電,電費與傳統有線充電的費用基本一致。有了這項技術,以後出門就不再需要攜帶電源介面卡,充電過程電動腳踏車不會與電源直接連線,避免意外觸電,或短路引發火災等情況,安全性大幅提升。實際上,電動車無線充電已經實現。據報道,3月初,沃爾沃在瑞典為6臺XC40RECHARGE純電計程車,測試電池無線充電功能。這項無線充電技術由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發汽車和運輸行業的高功率感應式充電技術的公司提供。業內人士預計,對新能源汽車進行無線充電,或將很快在國內市場上出現。並且,由於無線充電技術可以解決傳統傳導式充電面臨的介面限制、安全問題等,其將逐漸發展成為電動汽車充電的主要方式。有望實現行駛途中動態供電專家強調,低碳經濟核心是新能源技術與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電動汽車能夠較好地解決機動車排放汙染與能源短缺問題,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尤其純電動汽車的快速增長,會對電動汽車的充電方式多樣化和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無線充電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商業化運作主要應用於手機、電腦、隨身聽等小功率裝置的充電上,在電動汽車領域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更有專家提出,對於電動巴士一類的公交車輛,其連續續航能力格外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動汽車動態無線充電技術有望應運而生,透過非接觸的方式為行駛中的電動汽車實時地提供能量。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關鍵問題與瓶頸需要解決,例如高效能磁耦合機構設計問題、電磁相容問題、能量傳輸魯棒控制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動態無線供電技術的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有望實現短中遠端無線電力傳輸無線充電技術引源於無線電力輸送技術。無線電力傳輸也稱無線能量傳輸或無線電能傳輸,主要透過電磁感應、電磁共振、射頻、微波、鐳射等方式實現非接觸式的電力傳輸。業內人士預計,隨著無線充電技術日益成熟,電動車將成為無線充電裝置最具潛力的市場。根據在空間實現無線電力傳輸供電距離的不同,可以把無線電力傳輸形式分為短程、中程和遠端傳輸三大類。短程傳輸,透過電磁耦合共振電力傳輸(ERPT)技術或射頻電力傳輸(RFPT)技術實現,中程傳輸可為手機、MP3等儀器提供無線電力傳輸。ERPT技術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線固有頻率與發射場電磁頻率相一致時引起電磁共振,發生強電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透過非輻射磁場實現電能的高效傳輸。電磁共振型與電磁感應型相比,採用的磁場要弱得多,傳輸功率可達幾千瓦,能實現更長距離的傳輸,傳輸距離可達3-4m。RFPT主要透過功率放大器發射射頻訊號,透過檢波、高頻整流後得到直流電,供負載使用。RFPT距離較遠,能達10m,但傳輸功率很小,為幾毫瓦至百毫瓦。中程傳輸,透過電磁感應電力傳輸(ICPT)技術來實現,一般適用於小型行動式電子裝置供電。ICPT主要以磁場為媒介,利用可分離變壓器耦合,透過初級和次級線圈感應產生電流,電磁場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屬的物體,電能可以隔著很多非金屬材料進行傳輸,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實現無電氣連線的電能傳輸。電磁感應傳輸功率大,能達幾百千瓦,但電磁感應原理的應用受制於過短的供電端和受電端距離,傳輸距離上限為10cm左右。遠端傳輸,透過微波電力傳輸(MPT)技術或鐳射電力傳輸(LPT)技術來實現。遠端傳輸對於太空科技領域如人造衛星、航天器之間的能量傳輸以及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有戰略意義。業內人士表示,無線充電技術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在電動汽車領域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未來,隨著這項技術不斷成熟,電動汽車將成為無線充電裝置最具潛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