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1998 年 7 月的 Macworld 大會上,喬布斯要向人們介紹一款尚未釋出的 Mac 新品。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臺下的觀眾都很期待,這位在一年之前重新迴歸的執掌人能為疲軟的蘋果帶來什麼變化。

喬布斯並沒有急於介紹新品,相反,他先告訴大家蘋果將要放棄一些產品,因為蘋果需要把精力集中在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產品上。

在此之前,Mac 有 15 個產品線,每個產品線下還有數不盡的產品,以致喬布斯花了三週時間,都不能理清龐大、臃腫的 Mac 家族。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喬布斯認為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可以被精簡成消費者級和專業人士級兩種,又根據移動端和桌面端的不同場景需求,可以組合出一個 2×2 網格。

臃腫的 Mac 家族被精簡為 4 個品類:新發布的 iMac、Power Macintash、一年後釋出的 iBook 和 PowerBook。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經過多年的發展,Power Macintash、iBook、PowerBook 已被現在更為人熟知的 Mac Pro、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取代,但不難看出,Mac 家族依然遵循著這個「需求網格」定下的產品路線。

包括後續誕生了 Mac mini、iMac Pro,也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蘋果對使用者需求的洞悉至今仍未過時。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在 3 月的蘋果春季釋出會上,蘋果為 Mac 家族帶來了一位新成員 Mac Studio,與之一同登場的還有蘋果目前最強自研晶片 M1 Ultra 和 Studio Display 專業顯示器。

僅從產品命名來看,Mac Studio 是 Mac 家族全新的產品線,但回顧 Mac 的歷史你會發現,Mac Studio 的雛形早在 22 年前就已經出現。

優雅的桌面藝術品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長寬皆為 7。7 英寸的正方形造型、銀白色鋁合金的機身,這不是蘋果最新發布的 Mac Studio,而是於 2000 年誕生的 Power Mac G4 Cube。

將兩者放在一起,Mac Studio 看上去就像是卸下了透明的聚碳酸酯外殼,並且大幅瘦身後的 G4 Cube。

儘管兩臺機型的內芯有著天壤之別,但你還是能從它們的外形上找到那種跨越時間的設計聯絡。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G4 Cube 是 Mac 歷史上一款重要的產品,它擁有著和當時的旗艦機型 Power Mac G4 相近的效能,體積卻只有後者的四分之一。

為了儘可能簡化機身體積,G4 Cube 甚至捨棄散熱器,採用了空氣對流的被動散熱方式。撇除風噪後,G4 Cube 在執行過程中幾乎沒有噪聲。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簡約的造型、靜謐的工況還不是 G4 Cube 最有魅力的地方,G4 Cube 真正讓人拍手叫絕之處,只有在你對它升級和維護的時候才會領悟。

和大多數主機需要擰螺絲、拆背蓋進行升級的流程不同,G4 Cube 的拆機非常簡單——將主機 180 度翻轉過來,按下隱藏在底部的把手,便可以將整機內部全部拎出。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透過把手將電腦的核心部件全部拔出,這是主機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互動設計,在 G4 Cube 獲得的眾多美譽中,「藝術品」是對其最為恰當的形容。

然而,這款由喬納森 · 艾維主導設計、被喬布斯寄予厚望的 G4 Cube 並未如蘋果所願,征服那些願意為設計買單的專業使用者。

相反 G4 Cube 的銷量只有蘋果預期的三分之一,很快在釋出一年後就被叫停。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2017 年庫克在牛津大學的對話訪談中再提到 G4 Cube 時,他表示蘋果在 G4 Cube 上傾注了相當多的精力和熱情,但很可惜的是, G4 Cube 在商業上非常失敗。

G4 Cube 的失敗一部分源自於其對完美設計的執著。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為了縮減體積做出的散熱妥協,讓 G4 Cube 執行時就像是一個被塑膠罩子罩住的火爐。

有限的內部體積也使得 G4 Cube 的拓展性大打折扣,這是人們在一臺昂貴的電腦上不願看到的。

更為關鍵的是,G4 Cube 並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使用者群。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喬布斯在釋出會上將 G4 Cube 放在了「需求網格」的中間位置,他認為 G4 Cube 創新的設計會打動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專業人士和設計師。

不過這些人終究只是少數,現實是 G4 Cube 陷入了一個兩難的處境——感興趣的消費者因為高昂的售價望而卻步,能夠負擔的消費者更願意為強大的效能買單,位於中間的 G4 Cube 兩頭不討好。

儘管 G4 Cube 在商業上沒有取得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款完全失敗的產品,恰恰相反,G4 Cube 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理念過於超前。

主導 G4 Cube 設計的喬納森 · 艾維想要將桌上型電腦強大的效能塞進一個小巧的機型,以區別於過去傳統的塔式機箱設計。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Six Color 的作者 Jason Snell 認為這很可能是源於喬布斯和艾維對「黑盒」計算機的痴迷。

「黑盒」是種理想的微型計算機模型,可以在擁有精美的外觀的同時,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各種功能服務,卻不需要知道內部是如何運作。

這種理念始終貫穿在蘋果之後的設計之中,譬如後續的 iPod、iPhone 都是典型的「黑盒」產品,G4 Cube 可以說是它們的先驅。

最值得添置的第二臺 Mac

提到小型化 Mac,相信更多人想到的應該是「機如其名」的 Mac mini,而不是它的前輩 Power Mac G4 Cube,儘管後者的外觀要漂亮得多。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喬布斯在 2005 釋出 Mac mini 時,曾喊出了一個聽起來很怪異的口號:「BYODKM」—— Bring Your Own Display Keyboard and Mouse(用你自己的顯示器、鍵盤和滑鼠)。

Mac mini 是蘋果邁入千禧年後首款推出不含顯示器或鍵鼠的電腦,之所以這麼「小氣」,是因為蘋果想讓那些已經有用一套外設的使用者可以無縫的切換至 Mac。

這不僅是針對 Windows 陣營的新使用者,也包括已經在使用 Mac 的自家人。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喬布斯稱,Mac mini 能讓那些想要添置第二臺 Mac mini 的人放下所有藉口,BYODKM 則是蘋果對這種「模組化系統」給出的理解,這在 Mac Studio 上也得到了印證。

更重要的是,Mac mini 想要以這種方式儘可能地降低售價,成為想要入門 Mac 的人群眼裡最實惠的選擇。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人們也許會抱怨採用入門級處理器的 Mac mini 效能羸弱、缺少配件,但只要售價足夠合理,這些負面聲音終究只是少數。

正如蘋果所願,Mac mini 釋出後大受歡迎,成為了 Mac 家族的常青系列之一。

那麼,Mac mini 算是 G4 Cube 的繼任者嗎?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Mac mini 吸取了 G4 Cube 失敗的經驗,成功找到了屬於它的受眾:需要 Mac 處理日常應用,同時不想花費太多的大多數普通消費者。

但從產品定位來看,Mac mini 顯然還不是蘋果心目中那個最強大、最全能的「黑盒」,Mac mini 只是在形態上離它又近了一步。

Pro 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蘋果宣佈將從英特爾平臺全面轉向自研的 Arm 晶片平臺後,就有不少 Mac 粉絲期待蘋果可以復活 2013 年釋出的第二代 Mac Pro。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比起造型相近的 Mac mini,被調侃為「垃圾桶」的第二代 Mac Pro 反倒更像是 G4 Cube 繼任者:兩者同樣有著一流的效能,同樣強調設計和小型化——以及同樣因為欠缺拓展性而飽受批評。

創新的「桶形」設計成就了 Mac Pro,重新整理了人們對高效能電腦的印象,蘋果為此採用了很多高度定製化的部件,讓桶形設計成為現實。

但這也成了制約它發揮的最大因素,高度定製的硬體使得使用者很難對 Mac Pro 作進一步的升級和拓展,這引起了不少專業使用者的不滿。

「垃圾桶」再一次跨在了普通使用者與頂尖專業使用者之間的尷尬位置。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在釋出的 4 年後,時任蘋果市場總監菲爾 · 席勒在一場媒體討論會上就「垃圾桶」暴露出的問題向用戶承認錯誤,並承諾將在不久的未來推出一臺注重拓展性的專業級電腦,也就是 2019 年推出的第三代 Mac Pro。

傾聽專業使用者的聲音,是蘋果在「垃圾桶」之後一個重要轉變。

蘋果不再執著於「教育」這群專業使用者怎麼與 Mac 相契合,而是儘可能地讓 Mac 融入到他們的工作流之中,解決阻礙專業人員發揮創意的問題。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些需求,蘋果組建了一個名為 Pro Workflow 的團隊,其成員大多是來自動畫製作、攝影、音樂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

Pro Workflow 可以直接與蘋果內部的產品部門溝通,他們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蘋果專業產品的形態。

這些專業使用者對於計算機的要求是苛刻的,這不僅體現在專案工程的難度上,也體現在他們對效率的極致追求,他們需要的是一臺真正為效率帶來提升的「工具」。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以電影特效製作為例,相信無數觀眾在電影院裡被哈利波特系列、漫威系列等大片的特效震撼過,而在這些特效工作的幕後,往往是一臺臺嚴重發熱、卡頓的電腦。

因為每個 3D 動畫的背後都意味著數以百萬計的 3D 模型,這對電腦的記憶體頻寬和處理速度有著極高的要求。這時候,換用搭載更大記憶體、計算能力更強的 Mac Pro 可以讓工程避免陷入這些困境之中。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超大的記憶體餘量不僅讓創作工作變得穩定不易崩潰,還可以同時開啟多個程式,同時調整模型和預覽渲染,為創作節省下了大量時間。

在處理一些大型場景時,即時、流暢的調整也是設計師迫切的需求之一,對這些由創意驅動的專業人群而言,計算效率的提升就像是解開手上的枷鎖,讓他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

這些來自頂級使用者的呼聲在 Mac Pro 之後的專業級產品也得到了體現。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在新發布的 MacBook Pro 系列和 Mac Studio 上,蘋果為了讓專業人士更好地連線外設,罕見地為 Mac 帶回了 SD 卡槽和 HDMI 介面。

這對一個曾激進砍掉 3。5mm 耳機介面的公司來說,並不是一個能輕易作出的決定,蘋果正努力贏回專業使用者的信心。

多大,才算強大

現在回過頭看 Mac Studio,我們應該能更容易理解這是一臺怎樣的電腦。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體積依然小巧的它,是蘋果對「黑盒」電腦的現代詮釋;與昂貴的 Mac Pro 相比,它是蘋果高效能電腦「親民」之選;而在效能上,最高可選 M1 Ultra 晶片和 128GB 記憶體足以滿足絕大部分專業工作的需求。

Mac Studio 不是此前某一臺小型 Mac 的繼任者,而是在此之上的集大成者。

PowerMac G4 Cube 的前車之鑑證明,蘋果要為 Mac 在普通消費者與專業使用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立足點,首先要找到一個清晰使用者的需求。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Mac Studio 釋出後,愛範兒有幸採訪到了蘋果 Mac 和 iPad 產品營銷副總裁 Tom Boger,在聊到 Studio 的定位時,Tom Boger 分享了他的看法。

我們把 Mac Studio 定位在 Mac mini 與 Mac Pro 兩者之間,這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範圍,所以你會看到 Mac Studio 的配置彈性是特別高的。

比如說一些還在起步階段或者是剛準備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創意工作者,搭載 M1 Max 晶片的 Max Studio 就非常適合協助他們開始工作。

而對於一些想要進一步發揮自己創意的使用者來說,搭載 M1 Ultra 晶片的 Mac Studio 就能幫助這些專業使用者進一步推向極限,去做更多更復雜的工作流。

伴隨 Mac Studio 一同釋出的 M1 Ultra 晶片是蘋果自研晶片陣列中當之無愧的效能王者。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透過 UltraFusion 架構,蘋果將兩枚 M1 Max 拼接在了一起,帶來最高 20 核 CPU、64 核 GPU 的核心配置和高達 800GB/s 的記憶體頻寬,使得同時編輯上百個圖層、剪輯處理多條 8K 影片流等複雜工作,在一臺小型電腦上成為可能,這也是蘋果小型機型在專業領域上飛躍式的突破。

為了讓 M1 Ultra 能夠最大限度釋放效能,Mac 的硬體團隊這次在散熱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蘋果 Mac 和 iPad 產品設計高階總監 Shelly Goldberg,向愛範兒介紹,Mac 硬體團隊做了上百次模擬,才得出效率最高的空氣流動路線——冷空氣從底部的圓形孔洞進入機身,經過雙風扇散熱器冷卻元件,熱空氣再由背部的散熱孔吹出。

其中,底部超過 2000 個圓形孔洞的角度之間都存在輕微的差異,為此蘋果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打孔裝置來滿足設計的要求。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除此之外,作為散熱核心的雙風扇也有很多細節值得一提。

Mac 團隊將風扇的葉片和風機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了兩個部分,透過調整兩個部分的高度,可以有效平衡風扇工作時的氣流噪音,並且改善散熱效能,讓散熱系統得以安靜且高效的工作。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將 Mac Studio 和「垃圾桶」、G4 Cube 等小型機型前輩對比你會發現,蘋果這次在散熱下的功夫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透過 iFixit 的拆解報告可以看到,Mac Studio 的散熱系統幾乎佔據機身體積的一半,過去蘋果小型機型的散熱魔咒在它身上終於被破除。

從 Mac 的進化歷程來看,蘋果在對電腦形態的探索上一直都持著大膽且激進的態度,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於一臺「電腦」的想象。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過去受制於硬體水平,蘋果在這些新形態的探索上總存在一些不夠完美之處,但在蘋果轉向自研晶片平臺後,這種不完美正在被蘋果慢慢地修復。

纖薄的 iMac 和效能強勁的 Mac Studio 的相繼誕生,證明蘋果自研晶片讓 Mac 在產品形態上有了非常高的可塑性,一些在過去不能實現的奇思妙想,如今正逐漸變成現實。

蘋果 Mac Studio「遲到」了 22 年

未來,我們究竟需要一臺怎樣的電腦?在這個問題上,Mac 再一次給出了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