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今年上半年手機圈最熱門的技術話題,當屬高通驍龍8 Gen1與天璣9000的“旗艦處理器之爭”,當所有廠商都在搶首發、提效能、曬跑分的時刻,魅族科技卻成為了最沉默的手機廠商。

即使是在4月舉辦的新品釋出會上,魅族科技接連發布了從鍵盤、充電寶到雨傘、野營帳篷等幾十個新品,不僅橫跨了多個品類,同時魅族PANDAER還推出了為iPhone機型設計的手機殼以及鋼化膜產品。當一個手機廠商開始為其他品牌的手機設計周邊產品,就不禁會讓人產生疑問:魅族怎麼了?

魅族從競爭者變成陪跑者

早在今年年初,網上就已經出現了吉利集團收購魅族科技的傳聞,但直到6月13日,這筆收購才正式浮出水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釋出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紀時代”)收購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魅族科技”)股權案案件公示。根據公示資訊,星紀時代已與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東簽署協議,擬收購魅族科技79。09%的股權。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如果收購順利完成,星紀時代將成為魅族科技的最大股東,魅族的創始人黃章(黃秀章)所擁有的股權將從49。08%降低至9。79%,淘寶(中國)則將退出對於魅族科技的持股。雖然此次交易涉及到的星紀時代公司很多人會感覺到陌生,根據天眼查App的資訊,該公司背後的大股東是吉利集團,同時企業的最終受益人為李書福。

從年初傳出被收購的資訊,到如今收購即將落地,這半年當中,魅族經歷的動盪可想而知,而此時作為手機廠商的魅族,也正在從賽道中曾經的有力競爭者淪為陪跑者。資料顯示,2016年~2020年,魅族手機年銷量從最高點2200萬跌至120萬,而在魅族先後推出4款手機新品的2021年,其國內年度銷量排名已經跌出前十,市場份額為0。1%。

“出一個新品,虧一大筆錢”已經成為了魅族的真實寫照,因此在最近的618促銷活動中,其他廠商都是在用新品降價搶市場,魅族則更像是在用低價清除去年的手機庫存。回望魅族的潰敗,包含品牌、營銷、產品、技術積累等多方面的原因。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作為主打“小而美”精神的手機廠商,魅族沒能在品牌發展的高點摘掉“小眾”的帽子,讓其錯失了很多發展的機遇。與此同時,魅族在戰略決策上的錯誤也非常致命,其於2014年推出的魅藍品牌,發展初期依靠價效比打開了彼時消費者基數更大的千元級市場,並獲得了快速發展。

但魅族與魅藍的品牌分界,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出明確的劃分,以至於到了後期魅藍品牌開始向上擴張、魅族品牌逐步進行下探,最終兩個品牌成為了重合競爭的關係,最終於2018年魅族正式關閉了魅藍品牌。

隨後的2019年,iQOO、realme等背靠大廠的子品牌出現,魅族剛剛甩掉低端機的包袱,卻又因為沒有價效比品牌兜底,只能陷入與新品牌的價格戰當中,品牌的市場聲量以及生存空間被快速壓縮。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對於手機產品的競爭而言,出貨量與使用者數就是廠商的命門,這兩項資料不僅決定了市場影響力,同時也決定了與上游的談判能力以及使用者價值的挖掘潛力,此時的魅族已經陷入了死迴圈當中。魅族同時也執行了很多自救的方案,比如透過Lipro佈局智慧家居以及推出 PANDAER時尚週邊領域為自己輸血。

但在其新開闢的賽道中,也並沒有真正的藍海領域,而且魅族有限的資金與人員,也只能分配給更低風險的產品研發方向。正如文章之前所提到的,魅族之所以選擇推出iPhone的手機殼、鋼化膜以及充電器的周邊,就是在做迎合當下市場與使用者需求的低風險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此時的魅族就是“什麼熱做什麼”。

從商業邏輯上來看,這個決策沒有問題,“賺錢嘛,不寒磣”,但對於品牌的塑造而言,雜亂的產品體系以及使用者思維中“主營產品”的缺失,會讓魅族從2008年開始在手機圈以及一眾80/90後消費者心中積累的知名度快速冷卻,“魅族手機”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吉利的入局,對於魅族而言,首先就是緩解了目前手機業務受阻帶來的資金壓力,畢竟對於一家年營收3256億元的企業來說,想要為魅族輸血並不是難事,但吉利未來的佈局規劃,絕不只是讓魅族“復活”這麼簡單。

跨界造手機,吉利會陷入格力的車轍嗎?

早在去年9月,由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就與武漢經開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了李書福在手機領域落下的第一顆“棋子”。隨著對於手機領域的不斷加註,今年4月,星紀時代申請的兩項“手機”外觀專利獲得授權。

摘要顯示,本外觀設計產品的用途為移動通訊或人機互聯,設計要點在於形狀,此外,星紀時代於5月3日申請的“AR 眼鏡”外觀專利也獲得授權。除了在技術方面佈局以外,星紀時代還在手機領域中捕捉人才,其中,星紀時代現任CEO王勇曾是中興通訊副總裁,管理團隊中的汪文俊則是2021年之前小米MIUI系統的首席架構師。

作為入局手機領域的準備工作,李書福已經為星紀時代構建了一個人才班底,並開始著手產品設計與研發,但按照目前的發展來說,速度還是太慢了。智慧手機雖然體積很小,但是其中暗藏的技術門檻並不低,在吉利之前,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跨界搞機案例,當屬格力,從2015年亮相至今,已經發展7年的格力手機,依然沒有起色。

格力去年11月釋出的大松G7,也是目前該品牌的旗艦機型,其搭載的高通驍龍870處理器是高通已經發布了10個月的SoC產品,此外產品採用的螢幕、攝像頭、快充等技術,也都沒有領先性。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除了效能與設計方面表現平平,2959元的起售價在市場當中也完全沒有競爭力,在淘寶平臺上,目前售價已經跌至1700~1800元,且沒有官方店鋪的售賣資訊,而在閒魚二手平臺上,全新產品的價格在1550元左右,二手價格在1200元左右,8個月的時間內,產品價格已經腰斬。

吉利如果與格力選擇同樣的道路,在手機領域寡頭壟斷、小廠失利格局已經顯現的今天,其發展的結果並不會比後者強太多。作為在汽車領域摸爬滾打的李書福,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是汽車還是手機,沒有產品量來攤平成本,那麼自身無論是在與產業鏈資源的談判還是對使用者深度挖掘上,都沒有優勢。

因此,吉利才選擇將魅族收入囊中,而不是像格力一樣堅持創立新品牌,對於身處發展低谷的魅族而言,吉利帶來的是資金。而對於初次進入手機領域的吉利而言,則免去了品牌從0到1的建立過程,同時也獲取了一隻熟悉手機設計、擁有市場經驗的完整團隊,兩方各取所需。

不過收購魅族也並不代表李書福的“手機夢”能高枕無憂,接下來雙方的磨合與博弈,才會決定未來吉利手機真正的發展走向以及魅族品牌的生死存亡。誠然,在近幾年的手機市場中,可以看到realme、iQOO等品牌完成了從0到1的快速發展,但也不要忘記了,這兩個品牌背後提供支撐的是OPPO、vivo這樣的手機巨頭。

反觀吉利,其除了能給魅族資金以外,其他方面能夠提供的支援並不多,而一個手機品牌的崛起,不僅涉及到產品、技術的輸出,同時也包括了宣發、銷售等諸多環節。前文已經提到,現如今魅族在手機領域的聲量已經逐步下降,伴隨而來的也有大量經銷商轉投和線上線下渠道的全面萎縮。

擺在李書福和吉利面前的難題,遠不止是“造出一臺手機”那麼簡單。此前與魅族一直同屬“網際網路新勢力”的小米,目前全國的小米之家店鋪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0家,而這還沒有算上很多經銷商、三四線手機門店的數量。

作為對比,目前吉利汽車4S店鋪數量在1000家左右,即便所有4S店都同步賣手機,對於使用者的觸達度仍然十分有限。縱然汽車4S店的體量與手機店鋪有較大差異,但也說明了無論是星紀時代還是魅族,想要在手機領域獲得成功,其現有的組織架構、技術積累、經銷商網路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缺口。

吉利用低成本“賭一把”

李書福抄底魅族,吉利真要造手機,還是另有它意?

從短期來看,收購魅族完成之後,吉利在手機領域的佈局將會再次加速,藉助深度參與新品的規劃、設計、宣發、鋪貨,會讓吉利能夠搞懂“做手機”,如果在資金注入後,魅族業務發展會有所回暖,那麼對於雙方而言會是一種共贏。

如果魅族短期內發展仍然沒有起色,對於吉利而言,也不過是一場失敗的投資而已,藉助與魅族合作中獲得的供應鏈資源,也能幫助星紀時代或者吉利推出自主品牌手機產品提供幫助。與此同時,也不排除吉利想要藉助魅族在軟體方面的積累來輻射自身車機系統的發展,將魅族的研發團隊“去硬體化”,成為自己的軟體開發儲備。

而從長期來看,李書福與吉利看到的機遇,就是手機與車之間的聯動帶來的新發展,前者作為目前日常生活的智慧硬體核心,後者則已經成為了智慧出行的重要版圖。

近幾年手機與車產生的第一次交集在於互聯互通和社群運營,即遠端操控、資訊雲服務與線上社群溝通。下一步如何能夠把手機中的個人空間與車提供的出行空間進行銜接融合,將會孵化出跨生態的新賽道,比如蘋果在下一代手機系統中已經將Carplay的升級提上了日程,魅族已有的Flyme能否與吉利銀河OS碰撞出新火花或者魅族能否助力吉利車機系統再次升級,也是吉利看中魅族的原因之一。

總體來看,吉利收購魅族是一場“低風險投資”,已經處於下行車道的魅族,雖然勢微,但也擁有很低的試錯成本,即便品牌不能再度翻身,吉利也能透過有限的投資就能汲取到其十幾年的行業經驗以及豐富的智慧系統開發經驗。而魅族如果沒能抓住吉利給予的短期發展視窗,很有可能遭遇“用完即棄”,隨後再次淡出大眾視野。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雲 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