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SSD的可擦寫壽命越來越短,QLC顆粒的固態硬碟靠譜嗎?

SLC快閃記憶體的每個儲存單元(cell)只有一種電壓變化(用來表示0和1),因此只能儲存1位二進位制數,也就是0和1,MLC提供4種電壓變化,TLC有8種,QLC則提高到16種。

顯然,QLC能夠提供8倍於SLC的儲存密度,使得其成本大幅下降。但更復雜的電壓控制也帶來副作用,那就是顯著的效能及壽命下降。

SSD的可擦寫壽命越來越短,QLC顆粒的固態硬碟靠譜嗎?

最近十年,固態硬碟一路從SLC發展到QLC,價格大幅下降的同時,效能和可擦寫次數也同時迅速劣化,拋開效能先不談,相比於SLC顆粒的10萬次可擦寫壽命,QLC勉強擠進4位數的同一引數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然而QLC仍然大規模量產了,相對應的,SLC幾乎已經消失,MLC也很少能看到了。這種市場變化讓快閃記憶體生產廠商被不少網友評價為為了賺錢不惜拋棄產品質量的黑店典型。幸而我們活在一個更接近自由市場的時代,低劣的品質如果導致大規模的產品退修案例,對於廠商來說反而得不償失,在這種風險下快閃記憶體廠仍不遺餘力推進QLC的普及,只能說QLC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脆弱。

首先是控制晶片的進步,目前固態儲存裝置所搭載的控制晶片已經可以很好地確保一個SSD上的所有儲存單元被擦寫的次數是大致相同的。簡單來說,一個128G的固態硬碟,如果所儲存的資料累加起來正好也是128G,那麼這個硬碟的所有儲存單元實際可能只被寫入了一次。與機械硬碟不同,即便是同一個檔案的內容發生變化,其改變後的內容也不會儲存到原來的位置上,而是會被分配到新的使用次數更低的儲存單元。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確保所有儲存單元的壽命儘可能一致,甚至,控制晶片能夠檢測到品質較低的儲存單元,並主動減少其寫入次數,直到與其他單元的壽命恢復一致。

從這種特性來看,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在同樣的寫入資料量下,容量越大的儲存裝置,其實際壽命也就越長,理想情況下,同樣是512G的資料,128G的固態硬碟需要被覆寫4次,而512G的硬碟只需要1次

SSD的可擦寫壽命越來越短,QLC顆粒的固態硬碟靠譜嗎?

於是,儘管QLC的可擦寫壽命低得可憐,廠商卻從中嗅到了更大的商機,由於QLC超高的儲存密度,完全可以把最終產品的容量做大,以此來減少總擦寫次數。

普通使用者每年的典型資料寫入量一般不會超過500G,即便是QLC顆粒,如果把容量做到1T以上,那使用兩年也才完全覆寫一次而已,從這點來看,QLC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完全不成問題。

當然,QLC的效能與MLC甚至TLC相差甚遠,但作為倉庫盤而言則非常勝任,由於全固態儲存對抗時間老化的能力遠高於機械硬碟,並且前者的隨機故障率遠低於後者,因而資料安全性實際更高,這和很多人的固有看法不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存放時間變長,固態硬碟中用來表示資料的電子會逐漸流失,因此,確保固態硬碟經常通電是有必要的。

並且隨著控制晶片和架構技術的改進,QLC的效能還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例如一個簡單的MLC快取就可以大幅提高前者在大部分場景下的效能表現。

不過QLC還不是終點,擁有32組電壓控制的PLC已經在路上,企業對更低成本的追求是永遠沒有極限的,PLC的可擦寫壽命將史無前例的降低到3位數,貌似已經相當脆弱,然而伴隨著成本下降帶來的巨大誘惑,其大規模出現在零售市場上也只是時間問題。屆時,或許TLC都已經難覓蹤影了。

SSD的可擦寫壽命越來越短,QLC顆粒的固態硬碟靠譜嗎?

2019年中國快閃記憶體市場峰會

回到題目,如果你實在擔心QLC的資料安全問題,那麼可以把它作為大容量靜態資料備份的首選,因為你幾乎不需要多次擦寫它。作為系統的啟動盤,高效能則顯得更加重要,從成本來考慮,小容量的MLC或TLC是首選。未來較長時間裡DIY市場的典型儲存配置應該就是小容量TLC系統盤搭配QLC資料盤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