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內卷的智慧化,下一步怎麼走?

電動汽車競爭,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慧化,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伴隨共識而來的,是智慧化的軍備競賽,已經進入了嚴重內卷的戰國時代。

硬體上,大算力晶片、鐳射雷達陸續上車。例如,智慧駕駛的頂級晶片:英偉達orin x,蔚來es7已經用上了4顆,算力高達1016tops。

再如智慧座艙處理器的頂流配置:高通8155晶片,理想L9也一口氣用上了2顆。

再如鐳射雷達,也在快速量產上車,搭載量從1顆到3顆不等。極狐搭載3顆、蔚來搭載2顆,小鵬p 5搭載2顆。

軟體和演算法方面,智慧輔助駕駛的競爭已經從L2和高速公路領航輔助,逐步延伸到城市領航輔助功能和跨樓層代客泊車。

華為、小鵬、長城汽車旗下的毫末智行等,都宣佈將在今年推出城市領航輔助功能。

自動駕駛公司也來勢兇猛,例如輕舟智航、地平線,元戎啟行等等。輕舟智航表示,其研發的前裝量產級L4智慧輔助駕駛,成本可低至一萬元。

短短兩年,智慧化市場已經漸成紅海。

智慧化的發展走勢是什麼?在智慧化的軍備競賽中,下一步怎麼走?

最近,電駒採訪了智己聯席CEO 劉濤,他分享了智己對於智慧化走向的思考。

內卷的智慧化,下一步怎麼走?

他認為,智慧化的發展方向有五大標準:智慧駕駛、場景智慧化、社交能力、持續進化、使用者權益。“智慧汽車的五大標準會成為未來智慧電動車發展非常明確的方向”。

內卷的智慧化,下一步怎麼走?

一、用L4演算法打造L2.99智慧駕駛

業內提及的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近期,智慧底盤也被涵蓋進來。

在智慧化發展方向上,劉濤認為,智慧駕駛是最底層的邏輯,也是智慧化發展方向中,權重最高的標準和發展方向。

“智慧駕駛是智慧電動車區別於傳統汽車最根本、最核心、最標誌性的改變,在體驗上是非常顛覆性的、標誌性的。”

在智慧駕駛的打造上,智己主要有2個發力點:

首先,用L4自動駕駛技術的演算法打造L 2。99級別智慧輔助駕駛。

其次,智慧駕駛硬體的持續升級,如鐳射雷達,英偉達orin晶片等。

1、用L4自動駕駛技術的演算法打造L 2.99級別智慧輔助駕駛

劉濤說:“用L4級自動駕駛訓練而來的演算法技術賦能智己IM AD,去實現L2。99級的輔助駕駛功能。”

智己“L4級自動駕駛訓練而來的演算法技術“,來自智己背後重要的”智囊團“之一,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

上汽集團是Momenta的大股東,智己又是上汽集團傾力打造的高階智慧電動車品牌,因此,智己與Momenta的交集必然是深度的。

Momenta是目前汽車及自動駕駛行業中少有擁有完整自動駕駛軟體演算法的企業,並且採用純視覺技術路線。智己L7和Momenta有資料聯動。

資料顯示,Momenta利用L4級無人駕駛技術MSD, 可實現城市場景下的完全無人駕駛。與其面向高速和泊車場景的前裝量產產品Mpilot,共同形成量產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的技術協同模式。

劉濤介紹,有Momenta的技術做後盾,智己L7憑藉L4的演算法平臺+視覺方案,就可以打造“更像人”的智駕體驗考。比如信任增強,可以構建人車深度交流,清晰感知功能邊界,知道何時該接管而不是創造驚嚇。

他介紹,當前,智己IMAD支援16項基礎輔助駕駛。預計今年三季度起,將逐步推送高速高架場景NOA以及高精度自動泊車、信任增強等更多高階智駕功能。

“智己L7在部分功能上已經超越特斯拉。”劉濤說,智己IM AD可以輕鬆應對擁堵道路車輛加塞、大車異型車閃躲等複雜路況。“更像人”的表現完全超越了特斯拉。即使對位元斯拉最強的過彎能力,IM AD也做到了不相上下。

2、智慧硬體持續升級

從硬體來看,智己L7搭載了11顆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以及12顆超聲波雷達。不過,它並沒有像蔚來、理想、小鵬、極狐那樣搭載鐳射雷達,攝像頭畫素也沒有達到800萬畫素。

但是,面對這個短板,智己有兩招可以彌補。一是上文提到的L 4自動駕駛演算法,二是智慧硬體持續升級。

智己L7支援智慧硬體的升級,未來可以加裝鐳射雷達和更先進的英偉達orin 自動駕駛晶片。

劉濤介紹:“智己L7車頂會有兩種狀態,如果你選擇帶兩個鐳射雷達預留耳朵的車型,將來可以把這個零件進行原廠替換。替換之後,在硬體能力上就會具備鐳射雷達升級能力,同時在車內看不見的地方,也透過硬體的方式Update到L7車上。

最重要的是,智己的智慧硬體升級,不需要車主再花費資金,只需要行駛里程資料兌換積分,再用積分兌換鐳射雷達和英偉達自動駕駛晶片。這在業內是唯一的。

反觀其它進行智慧駕駛硬體升級的車企,目前都需要收費。例如,

2020年,特斯拉昇級mcu 2。0車機,車主需要另付4。9萬元,同時更換hw3。0晶片,需要再付1萬元。

2020年,小鵬G3曾推出更換車機820A晶片,需要自費6999元。

今年6月,蔚來為老款866車型推出alder赤楊系統升級服務,升級內容包含高通8155晶片和800萬畫素攝像頭升級,需要9600元或12600元。

蔚來的硬體升級已經是業內良心價。但智己用行駛里程資料免費升級的做法,更代表未來趨勢。

劉濤表示,L4級別的高階自動駕駛將會很快到來,上汽集團與智己汽車已有相關技術前瞻性技術儲備。未來,憑藉雲上資料工廠和可升級智駕硬體帶來的持續進化能力,IM AD的最終目標是進入全球智慧駕駛第一梯隊。

二、場景智慧化

劉濤認為:智慧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場景智慧化。

簡單理解,就是把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底盤等各個域的壁壘打通,實現功能融合,然後根據不同場景,共同搭配出個性化的場景智慧服務。

目前,業內對智慧化的定義,主要是: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底盤。但是,大多數智慧電動車在這幾個域的功能是割裂的,只有少數車型打通了智慧座艙和智慧駕駛的壁壘,把兩者的功能融合起來。

例如小鵬,實現了可見即可說、語音調節駕駛模式、語音變道等功能。再如問界M5,可以用語音開啟後備箱,語音調整駕駛模式。

在此基礎上,智己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概念:場景智慧化。

“汽車作為超大號智慧終端,算力角度已經遠遠超過智慧手機,儲存能力、通訊能力、續航能力等,使得智慧汽車天然具備一種沉浸式體驗的產品技術和基礎。”

劉濤認為,智慧電動車的強大效能,為沉浸式體驗提供了絕好的載體和支援。

他將場景智慧化概括為:“通和融”。

通和融是兩個不同維度。首先要做到“通”,把底層ECU功能打通,帶來根據場景靈活組合的能力。“融”是另外一個階段,先通然後再融,把各個域的功能融合。這種融合是深度融合,能夠產生一種非常連貫的、深度的智慧體驗。

“從技術上通,從產品上融,產生使用者意想不到、但又特別需要的功能。“

劉濤說,對比來看,傳統汽車更多是從品牌和OEM角度去考慮怎麼提供功能給使用者,但使用者不一定真的需要。智慧電動車利用“融”的能力,可以透過資料去更好地理解使用者需求,甚至能夠預判使用者在哪個場景需要什麼功能。

“透過SOA能力定製一個你恰好需要的功能,在那個恰好的時間點推送給你,這就是場景智慧化的“通”和“融”。如果把它講成武功的話,“通”是基礎,“融”是更高階的能力。“劉濤說。

例如,智己L7的超跑模式就是一種場景智慧。在這種場景下,顯示屏下降一半、電機功率變大、聲浪也會有變化,透過聲光電的組合,打造出超跑場景下的智慧化體驗。

再如,智己L7的空中領航模式,要實現智慧座艙、底盤控制、自動駕駛、視覺、雷達、底盤操控的深度整合。39寸的超寬場景橫屏,底盤、動力、智慧駕駛、同步協調,進入空中領航模式,為使用者帶來沉浸式體驗。

另外,智己的智慧減速帶模式、老人模式、山路模式都是場景化智慧。“都需要根據使用者的個性化體驗,把汽車深部的功能打通,透過智艙做好人性化互動展示。“

這就是智己主張的場景智慧化:透過對使用者資料以及使用者場景的理解,讓汽車提供的功能真正因使用者而變,因場景而變,實現場景化與個性化。

在後臺支援方面,智己和阿里共同搭建了雲上資料工廠,新的場景模式可以迅速透過資料包的方式傳送給使用者,並在適當的時刻傳送給使用者。

三、汽車社交重要嗎

智己認為:社交能力是智慧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和標準。

劉濤認為:“汽車行駛的過程是社交的空白點或者盲點,這個過程中的社交需求會成為智慧汽車一個非常重要的訴求,而汽車是5G時代深度社交的完美載體。”

如何用智慧汽車進行社交呢?目前,智己給出的解決方案是carlog智慧車載攝像系統。這套系統位於車輛頂部,可以隨時拍攝路上風光。

智己研發這套系統的理由是:當你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風景,無論是盤山公路,還是淮海路上落葉,你想分享給你的朋友、朋友圈。在過去,這個功能在車上很難實現,如果開車用手機記錄很不安全,這時候就有了社交盲點。而Carlog填補了開車那段時間裡的“記錄空白”,賦予汽車對美好生活、沿途風景的優雅記錄能力。

內卷的智慧化,下一步怎麼走?

然而,車頂搭載攝像頭並不是智己的首創,之前小鵬G3也搭載了可升降的車頂攝像系統。目前,只要搭載行車記錄儀的智慧電動車,都可以在行駛過程中拍照或攝像。

這樣看上去,智己的carlog似乎不算新鮮。其衍生出來的社交能力,似乎也沒有那麼前瞻。

那麼,智己的carlog有什麼不一樣?

目前來看,它的優勢主要是技術指標強大。

據劉濤介紹,這套攝像系統搭載了3顆4800萬攝像頭,合起來超一億畫素,達到了高階手機的畫素水準。攝像頭呈左、中、右排列,可以透過影象AI拼接,實現180度的超寬景攝像,帶來高質量畫面。

另外一個亮點是,智己carlog解決了高畫素車載攝像系統量產上車的技術難題。

之前,汽車行業的攝像頭系統雖然達到了車規標準,但畫素卻不夠高,兩年前開發時,一般不超過200萬畫素。如果做到500-600萬畫素車規級,成本又會大幅增加。手機廠商的攝象頭解決方案雖然畫素足夠高,但在車載安全性、耐久性、溫度、振動的要求上達不到車規的標準。

後來,智己找到舜宇光學深度合作,發揮各自所長,達成了解決方案。之後,研發團隊又經歷多輪開發和打磨,解決了這套系統在高速、振動、高溫高溼的情況下穩定執行的問題。

“Carlog從Camera底層到機械上車的硬體層,包括軟體、AI剪輯、影片的拼接,全部都是正向研發的。”劉濤說。

汽車社交有必要嗎?

對於汽車智慧化的社交發展方向。劉濤認為:“我仍然覺得Carlog的能力和它的社會價值到目前仍然是被低估的,在5G智慧時代,從實時影片、記錄生活、分享旅程的角度而言,我覺得Carlog未來一定會爆發出更多的價值。“

四、持續進化

持續進化被智己視為智慧化發展的第四個方向和標準。

智慧汽車的一大特徵是可升級的能力。從SOTA(軟體升級)到FOTA(整車升級),OTA已經成了智慧電動車的標配。

在此基礎上,劉濤認為:智慧硬體的升級同等重要。“在未來的智慧電動車時代,技術迭代飛快,必須硬體和軟體協同升級,才能帶來最佳的體驗。”

“硬體能力的平臺會決定一個功能的上限。我們透過硬體升級,再透過軟體不斷迭代,讓能力的天花板始終被拓展。“劉濤說。

硬體升級與FOTA有何不同?

劉濤強調:“智慧硬體的升級跟FOTA有很大差異。FOTA相對來講,它的硬體本身在一段時間內或者用車週期中不會變,更多是透過FOTA能力,把硬體的驅動和軟體刷寫,透過刷寫方式讓它的能力更加適合智慧化的需求。而智己主張的智慧硬體升級,是真正實現硬體本體的升級。”

目前,智己L7可以升級的硬體,是鐳射雷達、更高階的英偉達Orin 自動駕駛晶片,以及大容量動力電池。

據介紹,智己L7提供了一套非常強的視覺融合+英偉達Xavier的IMAD智駕系統,鐳射雷達+Orin系統同步開發,一旦條件成熟,智己會給使用者更換這套硬體。

但是,智慧硬體升級後,會不會給軟硬體的耦合與匹配帶來問題?

劉濤說:“研發團隊在打造智己L7與iO原點架構的過程中,硬體與軟體本身頻寬預留得非常足。軟體可以進化,硬體也預留了足夠的升級空間。“

SOTA+FOTA+硬體升級,這是智己對持續進化的理解。

智己的硬體升級不侷限於鐳射雷達和自動駕駛晶片。劉濤介紹,智己還在積極探索螢幕以及其他一些硬體領域的升級,讓車的智慧化水平的天花板進一步被拓寬、提升。

五、使用者權益

使用者運營是每個智慧電動車企掛在嘴邊的名詞。如何確保使用者權益,各家卻有不同的做法。

目前,自動駕駛企業都採用資料驅動策略,利用使用者的行駛資料,完善自動駕駛效能。但是,極少有車企為使用者的行駛里程資料付費。

智己提出了使用者共創理念。智己L7使用者可以透過行駛資料賺得積分,而後可以透過積分升級晶片、鐳射雷達、大容量動力電池等。

劉濤認為,“以往,使用者更多是接受方,但在未來的智慧時代,尤其是智慧電動車使用者真的是貢獻方。因此,我們的生產關係、權益計劃就必須要適應這種新的人車關係,這才是真正在底層上能夠回答深度共創模式的答案。”

智己這種模式可以實現雙贏。

對使用者而言,利用行駛里程資料,可以獲得硬體升級等權益。

對智己而言,可以鼓勵使用者購車、用車、快速獲得更多的使用者行駛資料,進而提升智慧駕駛水平。

為使用者行駛里程資料支付成本,智己代表了智慧化發展的潮流。

智慧五大標準有多少含金量

智己提出的智慧化發展5大標準,有前瞻性和突破性,但也存在挑戰。

先說突破點。

1、智慧駕駛

用L4級演算法應用L2。99級別輔助駕駛,這一點正在成為業內潮流。智己已經在路上。

2、場景智慧化

從智慧駕駛、到智慧座艙、再到智慧底盤,把各個ECU域控制器打通,實現三大智慧域的功能融合,讓智慧更個性、更場景化,這是未來智慧汽車發展的趨勢。在這一點上,智己已經走在前列。

3、carlog社交

讓汽車擁有社交能力,這是一個嘗試,但未來前景如何,有待觀察。

4、持續升級

軟、硬體持續升級,將是智慧電動車的大趨勢。

5、使用者權益

使用者為智慧駕駛的進化提供了重要的行駛資料,他們的權益不能被白嫖和忽視。智己“使用者共創”理念值得學習。

再看挑戰:

1、L 4演算法做L 2智慧駕駛,智己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的一家。智己如何保持領先,是個挑戰。

2、硬體持續升級。目前很多造車新勢力都可以實現智慧硬體的升級,例如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智己不是唯一一家。另外,蔚來的換電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更先進的動力電池升級模式,可充可換可升級。

3、目前很多新車一上市就配齊了鐳射雷達,英偉達orin晶片,如蔚來,理想,小鵬P5等。與之相比,智己還需要後續升級,這影響了智己L 7的競爭力。

總之,智慧化的升緯之戰已經打響,內卷只會更加激烈。

智己面臨的挑戰,也是業內智慧電動車企面臨的共同難題。在激烈競爭中找到差異化競爭力,是每個車企都要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