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去年,徠卡在日本釋出了一款手機:Leitz Phone 1。其實,我們透過海淘,在去年底就拿到了這臺手機,但為什麼一直沒做它的測評呢?

因為 2021 年底高通釋出會上,出現了它的身影,徠卡的發言人說,他們會在今年(2022 年)第一季度,推出 3 款新濾鏡。

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我以為新濾鏡會以韌體升級的方式,更新到 Leitz 1 上,於是想:徠卡這麼良心了,那我就等到集齊所有濾鏡以後,再做它的測評吧。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然後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的過程中,我也反覆確認了韌體更新到了最新,也隨時看網上有沒有關於新濾鏡的帖子。結果,沒等來三款新濾鏡,倒是等來了小米和徠卡宣佈合作……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所以事情的真相或許就是,徠卡早就想好藉助高通這個跳板,在安卓手機廠商裡找一圈合作,然後在合作的機型上,搭載 3 款新的徠卡濾鏡。最終,花落小米?

徠卡的這一套操作也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這款 Leitz 1 的第一目標群體,根本不是我等普通人,而是雷總,以及跟雷總一樣身居高位的手機大佬。

而 Leitz 1 就是徠卡為了證明自己而做一個“敲門磚”,這臺手機做好以後,徠卡就跟手機大佬們說:“你看,我徠卡可不僅僅只做濾鏡,我在產品層面同樣有料。”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徠卡就找到了“通情達理”的夏普,基於夏普 R6 進行魔改,做了這麼一臺只在日本發售的 Leitz 1。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有趣的是,這臺手機無論是包裝還是機型資訊,全部都寫著徠卡,你完全看不到夏普兩個字。這也給馬上釋出的,小米徠卡新機留下了懸念,到底影像部分依然由徠卡主導,還是小米能取徠卡精華呢?

不過,要判斷小米是否“取其精華”,你先要知道徠卡有哪些精華。這期影片,我就來聊聊 Leitz 1 影像系統的亮點和不足。

感受徠卡設計丨迴歸物理操縱感

通常對於一般的手機,外觀是不屬於拍照體驗的一部分,但這是做了一百年相機的徠卡,必定在人機互動上有一些沉澱,可以嫁接到手機上。

首先,我覺得最棒的一點,就是兩側的螺紋,它的功能是增加握持的摩擦力,同時兼顧了美觀,而且這個金屬的顏色和紋路,也容易讓人聯想到徠卡鏡頭的設計,可以算的上一箭三雕了;可惜的就是,一旦戴上手機殼,這麼好的設計,就感知不到了,手機變得又重又滑。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其次,音量鍵的位置挺講究,這個位置相對一般手機來說放置得非常高,橫過來拍照的時候,就可以用來作為快門按鍵。

這塊背蓋也很有趣,拿到這臺手機的第一個月,我居然一直把塑膠材質誤以為皮革,一方面,是因為它的顏色再和光滑的觸感,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握持的時候,兩側螺紋帶來的觸感是最強烈的,導致你的手心對於背蓋的感知就會下降。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而這個圓形的鏡頭模組,有點華為 Mate 40 的影子,但是跟華為不同,它其實只有一顆鏡頭,另外的是 ToF 感測器和閃光燈。那用這顆鏡頭的拍照怎麼樣呢。

1 英寸之於動態範圍丨該開 HDR 還得開

市面上卡片相機的感測器尺寸就是 1 英寸,屬於目前相機感測器尺寸的起點,但對手機而言是目前的一個極限。據說這臺 Leitz 1 採用的就是黑卡相機的感測器,而且它的這塊底是可以用滿的,也就是選超廣角拍攝 3:2 畫幅,就可以 1 英寸的底輸出 2000 萬畫素的照片。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感測器尺寸增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提升拍照的動態範圍。不過,嚴謹一點說,動態範圍這件事其實不完全看尺寸,而是單畫素所分配的感測器面積。Leitz 1 是 2。4 微米,而小米 12 Pro 雖然感測器整體尺寸小了,1/1。28 英寸,但是預設輸出的還是 1200 萬畫素,所以是 2。44 微米,幾乎跟徠卡一樣。所以這兩臺機器理論上的動態範圍應該差不多。

我用小米的 HDR 拍了很多照片,發現小米觸發 HDR 的條件要明顯苛刻一些,很多 Leitz 1 顯示觸發的場景,小米不會觸發。我猜測,徠卡更頻繁觸發 HDR,應該是為了色彩風格所服務。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值得一提的是,徠卡在拍攝逆光物體時,紫邊挺嚴重的,應該是缺少了對色散處理的演算法。

綜合來說,1 英寸對於手機拍照來說,提升不是特別大,相比於感測器面積,演算法最佳化對於成片質量才更重要一些。那麼,1 英寸對於拍影片的動態範圍,有什麼提升嗎?

小米和徠卡我覺得很難說誰穩贏,小米的噪點顆粒度更小,但是黑到沒細節的區域也多,而徠卡的噪點色彩更豐富,各有千秋。這個場景我還測了 Pixel、iPhone,最終測下來,感覺 iPhone 的畫面是可用程度最高了,Pixel 的暗部的畫質十分糟糕。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所以,手機的 1 英寸,是否稱得上一個賣點呢?我保持懷疑。

我更願意相信 1 英寸在演算法的幫助下,才會帶來動態範圍的再次飛躍。

一顆鏡頭 VS 三顆鏡頭丨多不見一定好

前面說了很多 Leitz 1 在技術層面的缺點,相信大家能明白,給的多不見得就一定好,反而有些時候,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接下來我們就聊聊 Leitz 1 在產品層面,最能體現這個理念的設定:

一顆鏡頭走天下。

在使用中,Leitz 1 讓我意識到,一顆素質很高的超廣角鏡頭,配合高畫素,它能做的事情其實不比三顆差太多。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徠卡這臺手機只有一個 19mm 的鏡頭,其他兩個焦段都是裁切放大所實現,而且好玩就好玩在這個裁切的框,它會暗示你,不用把所有的東西都塞進來,你需要刪繁就簡。如果你是攝影新手,它還有很多的構圖引導線供你選擇。

總之,用的時間越久,你越覺得它跟主流手機廠商做的產品思路不一樣,它並不追求快。一般手機優先會考慮成片率,所以抓拍表現不能太差。然而你用徠卡隨手一拍,經常是慢一拍捕捉畫面,往往為時已晚。

其實徠卡也並不是完全倚老賣老,它也在想法設法加入一些科技元素,我覺得最好用的是智慧裁切,

徠卡會額外多生成一張構圖更優的照片,有點像一個大師給你做指點。不過,並非每一張都會生成,也並非每一次都有效果。大師有時也會自由發揮。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作為對比,谷歌的 Pixel 沒有 2x 鏡頭,但是卻有一個 2x 的檔位,有趣的是,它的 2x 拍出的資訊量會比 1x 同景別畫面裡的更多。谷歌把這個技術叫 Super Res Zoom,超解析度變焦。谷歌自稱他們能利用演算法,讓裁切方案的畫質接近於 2-3 倍光學鏡頭的效果。

觀感上,谷歌的 2x 照片之所以看上去能以假亂真,我認為主要的功臣還是 HDR+,如果對 HDR+ 感興趣,可以看之前釋出的影片

《計算攝影體驗報告》

再說回我們的 Leitz 1,就算它沒有谷歌那樣先進的超解析度演算法,就算比不上小米光學 2x,但是這依舊不影響這個手機的日常使用,因為比起扣細節,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在意拍照的色彩風格。

真正的徠卡色彩丨最耐看的黑白濾鏡

最後,就是比較玄學的色彩環節,這一部分自然要請來華為 P50 來對比一下。華為 P50 有三款徠卡濾鏡,分別是預設的徠卡標準、以及徠卡鮮豔和徠卡柔和。

徠卡標準屬於三款濾鏡中徠卡味最淡的,影調整體比較亮,不過總體來說還算比較剋制。而徠卡鮮豔不僅僅色彩飽和度很高,影調也有大幅調整,暗部進行了壓暗,黑的地方更黑,導致畫面對比度很高,有點沉重感。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徠卡柔和保留了徠卡鮮豔的影調思路,不過色彩飽和度沒那麼高,屬於徠卡鮮豔的青春版吧。在三款濾鏡裡,徠卡柔和屬於既有徠卡味,拍出照片也比較耐看的一個濾鏡。(更多樣張請收看影片)

再來看 Leitz 1,它預設拍出的畫面同樣沒有進行過多的風格化調色,影調沒有明顯的提亮或者壓暗,看上去很自然很樸素。色彩也同樣,沒有看到哪個顏色的色相特別突兀。但是我總覺得,徠卡自己調教的確實更耐看一些。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而最耐看的則是 Leitz Look 的黑白濾鏡,也屬於“Less Is More”智慧的體現。

黑白讓這個紛雜的世界變得稍稍簡化了一些,你的注意力可以聚焦在光影,聚焦在被攝主體的形狀、位置、關係,黑白看似增加了一些限制,其實讓拍照更有趣了。(更多樣張請收看影片)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最後,聊聊購買建議。

Leitz 1 當然不建議買,除非你是想買來做收藏。它價格昂貴,韌體升級非麻煩,用國內電話卡不能聯網,只能接電話。

在小米 12S 系列釋出前,聊聊徠卡 Leitz Phone 1

至於小米徠卡的新機型,我覺得既然你能看到這裡,一定是極其理智,想把錢花在刀刃上,那我也給一個理性的建議,關鍵要看新機型是否搭載澎湃 C 系列晶片,並且這個晶片能對拍照有實質提升。在這個前提下,你對徠卡也很感興趣,那我認為可以考慮購買。

因為徠卡能給予的,更多是產品層面的趣味性,換言之護城河不是非常高,而手機影像的硬實力現在跟算力的關係越來越大,一個影像專用晶片絕對可以讓你新手機風騷得久一點。

數碼產品盲測 3.0 開啟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