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報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證券,皮秀、吳文成)

一、 PERC 迫近理論效率極限,N 型技術拐點已至

1.1“降本增效”推進技術迭代,PERC 電池仍為行業主流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光生伏特效應,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其發電原理是太陽光照在半導體 P-N 結上,形 成新的空穴-電子對,在 P-N結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光生空穴(正電荷)由 N區流向 P 區,光生電子(負電荷)由 P 區流向 N 區,形成從 N到 P 的光生電動勢,從而使 P 端電勢升高,N端電勢降低,接通電路後就形成 P 到 N的外部電流。太陽能 電池是實現光電轉換最為核心的環節。

太陽能電池根據半導體材料的不同分為晶矽太陽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晶矽太陽能電池在太陽能電池中份額佔比超 95%, 是目前產業化水平與可靠性最高的光伏電池型別。晶矽電池根據用料的不同可分為單晶矽電池和多晶矽電池,單晶矽片因具 有完美的晶體結構,易製備高品質的 PN接面從而獲得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且透過改進單晶爐、金剛線切片等環節大幅降本, 已成為行業的主流選擇。單晶電池根據矽片摻雜元素不同,又分為 P 型電池和 N型電池。傳統 P 型電池矽片基底摻硼,通 過擴散磷形成 N+/P 結構,雖然擴散工藝簡單但轉換效率上限較低;新型 N型電池矽片基底摻磷,透過擴散硼形成 P+/N結 構,擴散工藝難度大,但少子壽命長,且沒有硼氧複合和硼鐵複合,從而避免了形成複合中心的光致衰減損失,是未來的技 術迭代方向。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歷經兩代技術變革,N 型電池技術拐點已至,單晶 P 型 PERC 電池最具經濟性仍為行業主流。

第一代電池技術(2016年之前)為常規 Al-BSF鋁背場電池(Aluminium Back Surface Field),在電池 P-N結制備完成後, 於矽片的背光面沉積一層鋁膜,無介電膜。鋁背場電池效率損失來自於背面全金屬的複合,背鈍化電池結構 PERC 應運而 生。2021 年 BSF 電池市場佔比下降至 5%,基本面臨淘汰。

第二代電池技術(2017至今)為單晶 P 型 PERC及 PERC+電池,PERC 發射極鈍化和背面接觸電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ontact),在電池片背面形成氧化鋁鈍化層作為背反射器,增加長波光的吸收,同時降低背表面電子複合,增大 P-N 極間的電勢差,提高轉換效率。2017-2020 年 PERC電池加速迭代,市佔率從 15%上升至 86%,4年間滲透率提升近 6 倍。隨著近兩年大尺寸 PERC電池新產能的釋放,2021年其市場佔比進一步提升至 91。2%。目前,PERC+利用提效工藝 如鐳射 SE、鹼拋、光注入/電注入等,延長了技術生命週期,2022 年平均轉換效率約為 23。3%,是目前最具經濟性的主流 電池產品。但 PERC效率迫近理論極限 24。5%,大尺寸 PERC的降本路徑也臨近擴產瓶頸,下一場競賽將是高效率的比拼。

第三代電池技術(開啟產業化元年)為 N 型高效電池技術,其鈍化接觸技術大幅減少金屬電極和電池的接觸複合,從而實 現比 PERC 電池更高的轉換效率。具體包括 TOPCon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HJT 具有本徵非晶層的異質結電池(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IBC 交指式背接觸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等。N型電池相對成本較高,2021年市場佔比約為 3%,2022年產業化元年正式啟動。隨著國內外需求開始轉向 高效產品以及“降本增效”提速,N 型電池是下一步迭代發展的方向。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1.2 N 型技術拐點已至,多種技術路線競相發展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業永恆主題,降低度電成本 LCOE 的終端目標驅動市場向高功率高效率元件轉換。高效晶矽電池迭代迅 速,根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要實現高轉換效率(η=FF*Voc*Jsc/Pin)需要高的填充因子(FF)、開路電壓(VOC) 和短路電流密度(JSC)。相應地,電池技術演進的邏輯是:用更低成本的規模化工藝手段,減少電池載流子的複合,提高 開路電壓、短路電流和轉換效率,最終降低度電成本 LCOE,實現全行業降本增效。早期第一代 Al-BSF鋁背場電池,背面 沉積一層鋁膜,金屬複合嚴重。第二代 PERC 電池利用背面氧化鋁鈍化層沉積,增強光線的內背反射、降低了複合。而 N 型電池的鈍化接觸技術,大幅減少金屬電極和電池的接觸複合,其中 TOPCon 透過背面隧穿氧化層和摻雜多晶矽層形成鈍 化接觸結構,形成了良好的介面鈍化,降低金屬接觸區域的複合;HJT綜合了晶體矽電池優異的光吸收效能與薄膜電池的鈍 化效能優勢,利用本徵非晶矽層將 N 型襯底與兩側的摻雜非晶矽層完全隔開,實現了晶矽/非晶矽介面態的有效鈍化,獲得 更高的開路電壓;IBC電池將 P+摻雜區域和 N+摻雜區域均放置在電池背面,受光面無任何金屬電極遮擋,從而有效增加電 池的短路電流,使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得到提高。

N 型單晶矽雜質少、純度高、少子壽命長,N 型電池具備轉換效率高、溫度係數低、光致衰減低、弱光響應好、雙面率高、 降本空間大等綜合優勢,全生命週期內的發電量高於 P 型電池,是下一步迭代發展的方向。根據權威測試機構德國哈梅林太 陽能研究所測算,PERC、HJT、TOPCon三種類型電池技術理論極限效率分別為 24。5%,28。5%,28。7%(雙面)。隨著 P 型 PERC電池效率迫近理論極限,且降本趨緩步入薄利時代,光伏企業圍繞“降本增效”爭先佈局 N型高效新型技術路線。 預計 2022年 N型電池市場滲透率將超過 8%,2023年有望超過 20%。其中,能相容 PERC生產線的 TOPCon 電池量產領 先一步,N型新技術拐點已至。 當前,多樣化的終端應用市場推進著多種 N 型電池路線並存發展,已有部分光伏廠商釋出了 N 型新產品。TOPCon 短期量 產經濟性顯著,HJT中長期提效降本空間較大,P 型 IBC受一體化龍頭力推,三類電池處於發展匯入期;此外,IBC有望與 TOPCon 和 HJT結合成下一代 TBC及 HBC技術,鈣鈦礦疊層電池極具遠期發展潛力,技術前沿方案不斷最佳化。未來較長 一段時間,多種 N型技術路線將競相發展。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二、 TOPCon 經濟性凸顯,引領 N 型技術產業化元年

2.1 相容 PERC 產線,TOPCon 強化鈍化接觸工藝

PERC電池結構方面,與常規鋁背場電池相比,PERC電池背面增加了氧化鋁 AlOx,氧化矽 SiOx 和氮化矽 SiNx 等鈍化疊 層,在工藝製程上主要增加了背面拋光、背面 ALD/PECVD鈍化及鍍膜、鐳射開槽等三道工藝,在背面鈍化和區域性鋁背場的 共同效應下,PERC 電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TOPCon電池結構方面,該技術利用量子隧穿效應,在電池背表面製備一層超薄隧穿氧化層(1。5-2nm 氧化矽 SiO2),形成 良好的化學鈍化效能,允許多數載流子(電子)透過,阻止少數載流子(空穴)透過,降低多少子表面複合。同時,隧穿氧 化層與高摻雜的 n型多晶矽薄層 Poly-Si共同形成了鈍化接觸結構,使電極不接觸矽片就完成電流傳輸,降低背面金屬複合, 提升電池的開路電壓和轉換效率。TOPCon產線與 PERC產線相容,工藝流程在 PERC基礎上增加了硼擴、隧穿氧化層和 摻雜多晶矽層沉積等步驟,需要擴散爐和沉積裝置等。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TOPCon 技術的核心工藝包括隧穿層氧化物生長、本徵多晶矽沉積及多晶矽摻雜。在硼擴環節中,儘管硼擴與磷擴工藝及 裝置高度相似,但是因為硼在矽中的固溶度較低,導致硼擴相較常規的磷擴較難。在隧穿氧化層及多晶矽沉積——鈍化接觸 結構製備環節中,主要有 LP+擴散/離子注入、LP+原位摻雜、PE+原位摻雜、PVD+原位摻雜等幾種方式。

按照隧穿氧化層和多晶矽層的不同製備方式,薄膜沉積主要包括 LPCVD、PECVD、PEALD、PVD等作為核心裝置的製作 流程。當前主流的工藝為透過熱氧法生長約 1。5-2nm 的隧穿氧化層,同時透過 LPCVD方法沉積 150-200nm 的薄多晶矽層, 再輔之磷擴進行摻雜,但是該技術路線鍍膜速度較慢,或伴隨繞鍍、石英件沉積和良率偏低等問題。目前,晶科等企業採用 LPCVD 路線為主,已實現成熟量產,可用良率基本與 PERC 持平。也有裝置廠商逐步應用新的技術路線,如 PECVD/PEALD/PVD。PECVD配合原位摻雜,可以實現同一臺裝置一次性完成氧化矽、多晶矽膜的沉積並摻雜,工藝流程 簡化,效率與 LPCVD 基本持平或略低,且具有沉積速率快、繞度易去除、無石英耗材、裝置與運維成本較低等優勢,單 GW 裝置投資較 LP 低約 2000 萬元,但仍需解決成膜不穩定、良率較低等問題,待客戶端資料驗證後有望逐漸開啟市場空 間。目前 TOPCon 主要任務尚需簡化工藝、降本提效,現各工藝路線並行存在,新技術路線的裝置需量產能力和市場應用 進一步驗證。當前捷佳偉創佈局 LPCVD 和 PECVD 兩條技術路線,其中核心專用裝置 PECVD-Poly 實現了隧穿層、Poly 層、原位摻雜層的“三合一”製備。

效率與成本優勢顯著,支撐著 TOPCon 電池在後 PERC 時代率先佔據擴產高點。TOPCon 可基於 PERC 技術積累、人才 儲備和成熟裝置的積澱進一步發展,同時投資成本相較於其他 N型電池技術更具有經濟性,單 GW 裝置投資低於 HJT和 IBC 電池,且可透過改造升級 PERC 產線(費用約 0。5 億元/GW)拉長原有裝置生命週期。此外,TOPCon 具有可觀的發展潛 力,目前平均量產效率約 24。5%+,晶科創造的實驗室效率紀錄為 25。7%,理論效率可達 28。7%(雙面)。TOPCon 技術擁 有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路線支撐,可應用選擇性發射極/鐳射硼摻雜技術降低發射級鈍化區域的複合損失和載流子傳輸 損失,同時透過大尺寸薄片化、銀鋁漿替代、裝置降價等途徑進一步降本。後續,TOPCon 可與 IBC 技術結合形成 TBC (POLO-IBC)技術,量產效率達26%-28%,還可實現與鈣鈦礦結合的疊層電池,迭代升級空間廣闊。(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2.2 效率與成本優勢支撐,一體化廠商力推 TOPCon 量產

今年以來,多家光伏廠商公佈其 TOPCon 電池元件擴產計劃及量產進度,截止目前國內規劃產能超百 GW,TOPCon 大規 模量產開啟了 N 型電池產業化元年。其中,一體化元件龍頭如晶科、天合、晶澳等推動 TOPCon 由中試向規模化發展,一 定程度上反應技術演進的市場化方向。中來、鈞達、一道新能也有較大規模佈局,協鑫和正泰正在佈局趕上。2021 年國內 TOPCon 電池產能約 10GW,伴隨效率、良率和規模化生產價效比的提升,其市佔率將逐步提升,2022年 TOPCon電池產 能規模有望超過 50GW,2023 年產能或達80GW。

TOPCon於技術競賽中率先出圈,下半年產能將加速落地。晶科能源海寧與合肥 16GW 182 TOPCon產能已經滿產,海寧 電池量產效率已達 24。75%,可用良率與 PERC 持平,晶科成為行業首家建成 10GW 以上規模 N 型產品生產線的企業。6 月 28 日晶科“尖山二期 11GW 高效電池及 15GW 元件智慧生產線專案”開工,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目標 25%以上。晶澳科 技 2022年末將形成 6。5GW N型技術的產能,2023年預計新增 15GW 以上產能。天合光能江蘇宿遷 8GW TOPCon電池項 目已經啟動,預計 2022年下半年投產,其電池量產平均效率突破 24。5%。阿特斯 210 N 型 TOPCon高功率元件計劃在三 季度試生產,四季度進入正式量產,很快達到 GW 級別,其正面最高功率可達 690W、雙面最高可達 765W。中來股份在山 西基地規劃建設年產 16GW高效單晶電池智慧工廠,一期 8GW規模,6月 30日中來山西一期首批 4GW 的 182/210 TOPCon 電池首片成功下線,並將快速推進一期後續 4GW 及二期 8GW 專案建設。鈞達股份在 2021年完成 TOPCon技術路線的研 發驗證,將在安徽投資 112 億建設16GW 高效 TOPCon 電池片專案,預計一期 8GW 規模在2022 年下半年投產爬坡。

2.3 TOPCon 經濟性提升,技術迭代紅利將兌現

光伏電池元件進入技術迭代紅利期,佈局 N型技術將被持續驗證。根據正泰海寧研發基地實測資料,由於 TOPCon元件的 弱光效能、工作溫度和溫度係數等因素影響,N 型 TOPCon 電池單瓦發電量較常規 PERC 平均增益約 4%。在輻照度低的 條件下,N 型 TOPCon 元件更優的弱光效能可使元件單瓦發電量增益可達 3%。 當前,TOPCon 憑藉效率較高、LCOE 較低、全生命週期價效比凸顯等優勢,在終端應用中已經具備與 PERC 元件競爭的 實力。今年以來,晶科能源、一道新能等主要 TOPCon 廠商已經在國內大型地面電站招標過程中批次中標,晶科全年 N 型 出貨目標超過 10GW。與此同時,華能集團、中廣核、國家電投、中國華電、大唐集團、中核匯能等央企先後採購 TOPCon 元件,其中華電與大唐採購量分別達 1。5GW 和 1GW,華能在 2022年度首批集採專案設定了針對 N型元件的獨立標段。下 遊電站對 TOPCon元件的採購意願逐漸增強,預計四季度 TOPCon市場滲透率有望達到 10%,1-2 年內率先佈局的企業有 望獲得超額收益。 成本與溢價空間方面,目前 TOPCon 元件成本較 PERC高約 0。03-0。05元/W,M10尺寸 TOPCon元件價格較 PERC 溢價 約 0。03-0。1元/W。目前在匯入地面電站初期有讓利開拓市場情況,對終端電站廠家的吸引力較大,技術迭代紅利正在兌現。 預計隨著國產化銀漿降價、銀耗量下降、效率良率提升,TOPCon 電池元件盈利性將進一步提升。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三、 裝置、材料端齊推“降本增效”,HJT 加速產業化

3.1 HJT 工藝步驟相對簡化,但工藝精度要求嚴苛

HJT 電池是具有本徵非晶層的異質結電池,即在晶體矽上沉積非晶矽薄膜。電池結構方面,HJT以 N 型單晶矽為襯底光吸 收區,經過制絨清洗後,其正面依次沉積厚度為 5-10nm 的本徵非晶矽薄膜 i-a-Si和摻雜的 P 型非晶矽薄膜 p-a-Si,並與矽 襯底形成 P-N 異質結。矽片的背面又透過沉積厚度為 5-10nm 的本徵非晶矽薄膜 i-a-Si 和摻雜的 N 型非晶矽薄膜 n-a-Si 形 成背表面場。在摻雜非晶矽薄膜的兩側沉積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TCO),再透過絲網印刷在 TCO兩側頂層形成金屬電極。 異質結電池的關鍵技術在於超薄本徵非晶矽層 i-a-Si,該薄層將 N型襯底與兩側的摻雜非晶矽層完全隔開,大幅度降低晶矽 的表面複合,從而獲得很高的開路電壓。 HJT 電池中長期發展優勢顯著,到 2022 年底國內 HJT 產能規模(含在建)或超過 15GW,後續經濟性凸顯後有望爭奪市 場主導地位。具體來看,HJT電池(1)本徵非晶矽鈍化,開路電壓較大,理論效率高達 28。5%;(2)核心工藝流程僅 4步, 相對 PERC 與 TOPCon 流程簡化;(3)天然雙面發電電池,雙面率>95%,增加發電增益;(4)摻磷 N型矽片,無硼氧復 合、硼鐵複合,無光衰;(5)電池對稱結構和低溫工藝,適於薄片化降本;(6)溫度係數較小,高溫環境下衰減較小,發電 量相對較高。

HJT 工藝流程方面,HJT產線與 PERC 不相容,需增配非晶矽與導電膜沉積裝置,增加靶材需求。具體工藝中,清洗制絨 主要有 RCA 和臭氧清洗法兩種技術,其中臭氧清洗法的化學品耗量和廢料處理成本更低,應用更廣泛。非晶矽鍍膜有等離 子增強沉積 PECVD與熱絲鍍膜沉積 HWCVD兩種裝置, 其中 PECVD已實現國產化應用更為廣泛,目前 VHF-PECVD推 動“微晶-HJT”技術變革。微晶工藝有助進一步提升 HJT 效率,使用摻雜微晶矽或者摻雜微晶氧(碳)化矽替代摻雜非晶 矽,進一步提高摻雜濃度、增加透光效能,同時降低摻雜層的電阻,增大 HJT 電池的電流密度。HJT 工藝環節中,透明導 電膜(TCO)可採用 PVD(磁控濺射)、RPD(反應等離子體沉積)兩種方法制備,PVD工藝用直流磁控濺射製備 TCO, 較為成熟,量產性更好;RPD工藝採用蒸發鍍膜法制備 IWO導電薄膜(氧化銦摻鎢),薄膜導電性好,但裝置價值量更高,且靶材尚未規模量產。金屬化絲網印刷工序因低溫銀漿需兩次印刷,對印刷線的精度有較高要求,輻照退火也能有效提高電 池效率。目前邁為股份、捷佳偉創均具備全套裝置供應能力。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3.2 HJT 經濟性仍待提升,裝置、材料端助推降本增效

2022 年 6月,經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測試,隆基矽 HJT M6全尺寸電池(274。4c ㎡ )光電轉換效率達 26。5%, 創造了大尺寸單結晶矽光伏電池效率新的世界紀錄。當前,HJT電池平均效率約 24。5-24。7%,成本是制約 HJT產業化發展 的核心因素,HJT與 PERC 正面競爭仍需裝置端、材料端等全產業鏈環節助力降本增效,進一步提升經濟性。 HJT 降本增效發展路線主要分為 HJT1。0,HJT2。0,HJT3。0 三個階段。1。0 階段採用非晶矽製備異質結,目前 HJT主流企 業 M6-12BB 電池單片銀耗約 150mg(每瓦銀耗量 22。3mg),130-135μm 厚度已獲大量驗證。2。0 階段由正面微晶矽代替 非晶矽,平均效率約 24。5%-24。7%,目標效率為 25%-25。2%,厚度或可降至 120μm,採用鋼板印刷+SMBB+背面銀包銅 等技術後單片銀耗或可降至 120mg。3。0階段採用雙面微晶 PECVD裝置,量產效率有望達到 25。5%,同時應用接近 100μ m 薄片和全面銀包銅技術,銀耗量有望降至 80mg/片(每瓦銀耗量約 11-12mg),含銀量約 30%。未來,利用電鍍銅技術或 可全面取代含銀漿料,同時 HJT與鈣鈦礦疊層電池技術結合,在全尺寸上效率有望突破 30%。HJT的具體提效降本進度仍 待實踐資料驗證。 綜合來看,HJT技術降本提效的過程中,電池裝置企業主導工藝革新,較大程度確定電池轉換效率與成本的基準水平,主要 透過大產能裝置、雙面微晶 PECVD、半棒薄片技術、電鍍銅裝置、鋼板印刷及鐳射轉印、SMBB 高精度串焊等裝置工藝革 新降本增效;原材料企業輔助配合,實現高品質、低成本原輔料供應,推進低溫銀漿國產化、銀包銅替代方案、靶材無銦化 等程序;電池企業則透過溫度溼度等環境把控、材料配比、氣體速率、高精度工藝手法提升效率上限。(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3 新進者與央國企運營商佈局發力,HJT 加速產業化

一直以來,光伏龍頭企業是技術革新與應用的引領和主導者,但從 HJT佈局進展來看,主流一體化龍頭對 HJT的大規模量 產安排相對謹慎,目前通威股份擁有 1GW 中試線,東方日升主推大尺寸異質結元件。而業外新進者如華晟新能源、金剛玻 璃、明陽智慧等,和下游央國企運營商如華潤電力、國電投等則加速擴產佈局。作為目前產能最大的 HJT 廠商,華晟新能 源於 6月 26日釋出了喜馬拉雅 G12系列元件,採用其宣城二期 HJT電池,批次平均轉換效率 24。73%,元件全面積轉化效 率超過 23%。預計到 2022年三季度華晟將形成總計 2。7GW 的 HJT產能,並積極推進宣城三期 4。8GW 專案建設,2023年 華晟合計 HJT電池產能將突破 7。5GW,並有望達到 10GW。金剛玻璃將在原有的 1。2GW HJT產能基礎上新擴建 4。8GW 產 能。央國企也開始入局異質結,國家電投擬與福建鉅能電力共同建設 5GW 異質結專案;華潤電力在舟山規劃佈局 12GW 的 HJT產能,已啟動廠房工程總承包招標。當下 HJT的合計產能已經超過 6GW,伴隨新技術的經濟性最佳化與市場成熟度提升, 後續具備進一步擴產潛力。 成本與溢價空間方面,目前 HJT與 PERC電池在單 W 成本端差距約 0。2元/W 左右,國內 M6尺寸 HJT元件較 PERC溢價 約 0。2-0。3元/W。HJT轉換效率已步入 24。6%+時代,隨著裝置和工藝的不斷升級,今年 HJT有望實現 25。00%+的量產效率。 待微晶替代非晶、省矽省銦省銀等降本增效路徑驗證成熟後,具備量產價效比的 HJT 擴張將越來越多,技術迭代的超額利 潤也會加速兌現。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四、 IBC 相容性優越,技術延伸空間廣闊

4.1 IBC 工藝相對複雜,相容性優越

IBC 為交叉背接觸電池,是指電池正面沒有電極,正負金屬柵線交叉排列在電池背面的結構。電池結構方面,IBC 電池的 PN 結和金屬接觸位於太陽電池的背部,前表面避免了金屬柵線電極對光的遮擋,而金字塔絨面結構和減反層組成的陷光結 構,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減少光學損失,具有更高的短路電流。電池前表面無遮擋,提高轉換效率且外形美觀,適 合應用於中高階分散式光伏市場特別是光伏建築一體化 BIPV,具有較大的商業化前景。 從工藝製程來看,IBC工藝較為複雜且成本較高,重點包括離子注入、掩膜、開槽、刻蝕以及 PN區的製備。離子注入環節 需採用精度高、均勻性好的離子注入裝置,掩膜使用PECVD或 APCVD裝置,刻蝕使用溼法裝置,PN區的製備使用PECVD, 開槽使用鐳射開槽裝置。IBC的關鍵工藝在於在電池背面形成交叉排列的 p+區和 n+區,以及在上面形成金屬化接觸。因此, IBC 電池的製作需要採取區域性摻雜法,利用光刻或者鐳射形成所需要的圖案,然後採取兩步單獨的擴散過程來形成 p型區和 n 型區。同時,IBC關鍵工藝還在於絲網印刷的對準精度問題和印刷重複性問題,因此對電池背面圖案和柵線的設計要求非 常高。

作為產業化 IBC電池技術的領先者,Sunpower 研發的第三代 IBC電池最高效率已經達到 25%。然而,目前 IBC 電池製備 需要多種複雜的工藝使得其製造成本較高,一定程度制約 IBC 電池的大規模應用。未來依託其相容性,IBC 將與 TOPcon 技術結合形成 TBC 電池,利用 IBC 高的短路電流與 TOPCon 優異的鈍化接觸特性,獲得更高的電池效率;同時可與 HJT 技術結合成 TBC電池,利用 IBC高的短路電流與 HJT高的開路電壓的優勢,獲得高電池效率。對於提前佈局 IBC路線的光 伏企業,未來將有儲備優勢進行下一步延伸拓展。

光伏行業專題報告:三類新型技術搶棒PERC,N型高效時代開啟

4.2 隆基愛旭規模化佈局,搶佔分散式光伏市場

當前光伏電站的應用場景愈發多樣化,元件廠商也需差異化、定製化技術產品滿足下游運營商複雜場景下的安裝需求。目前 IBC 技術路線應用中,國電投下屬公司黃河水電擁有 200MW IBC電池元件產線,平均量產轉換效率達到 24。2%,元件量產 轉換效率達到 22。1%;光伏龍頭隆基綠能主推應用於分散式領域的 P 型 IBC技術(HPBC技術路線),到 2022年底有望在 西咸和泰州形成 19GW 的產能;愛旭計劃年內在珠海形成 6。5GW 的 N 型 IBC 產能(ABC 技術路線)。 HPBC 電池利用 P 型單晶矽襯底作為 P 區,正背面無需硼摻雜,也省去了較貴的離子注入和光刻、掩膜裝置,工藝步驟相 對簡單;同時,P 區正電極採用鋁漿,銀漿使用量降低 50%,降低了生產成本。預計改良後 P 型 IBC裝置與 PERC+/TOPcon 裝置成本較為接近,預計單 GW 投資額約在 1。5-2 億元左右。隆基 HPBC 新電池產能預計將於今年三季度投產,主要針對 中高階分散式及 BIPV 市場,有望在國內及歐美市場透過差異化競爭貢獻業績彈性。 愛旭股份旗下子公司深圳賽能於 2022年 6月 28日釋出全新產品 N型 ABC元件,全稱“All Back Contact”,正面全黑名為 “黑洞”系列。其電池為背結背接觸結構,正負兩極金屬接觸均在電池背面,正面無電極柵線遮擋,可 100%接收太陽光, 最大限度最佳化電極柵線,降低串聯電阻,電池量產平均效率高達 25。5%。本次 ABC元件分為 54、66、72、78片四種版型, 適應戶用屋頂、工商業屋頂、光伏建築一體化等各類應用場景需求。ABC 元件量產效率最高達 23。5%,最大功率 720 瓦, 同時應用非銀化技術進一步降本。據愛旭測算,相較於目前主流的 P 型產品,ABC元件產品全生命週期發電量提高 11。6%, 系統成本降低超 3%,降本增效明顯。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資訊,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