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要效能還是功能,我們應該期待怎樣的中端機?

最近這段時間,Pixel 6a顯然成為了海外市場最受關注的話題性產品。一方面,作為谷歌“親兒子”系列的最新一代中端機型,Pixel 6a確實在外觀設計(或者說“高階感”)方面相比前幾代有了極大的進步。

另一方面,憑藉著谷歌Tensor SoC+獨立M2安全晶片,Pixel 6a更是成為了整個Pixel系列史上首款採用“旗艦同規格”主控的“a”中端型號。更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因為這一特質,在海外市場也引發了一輪關於“中端機該怎麼造”的熱烈討論。

要效能還是功能,我們應該期待怎樣的中端機?

眾所周知,如今在智慧手機行業中,入門級的“百元機”早已因為各種原因市場份額嚴重萎縮,甚至出現了山寨機復活的趨勢。與此同時,高階甚至超高階的細分市場反而不斷在擴大。比如此前我們三易生活所獲得的一份資料就顯示,最快在數年內,高階和超高階機型加起來的市場份額,就很有可能會突破整個市場的50%,其中超高階產品甚至在佔比上可能還會更高一些。

那麼,對於並無出眾技術、但成本也沒有低到“完全沒法造”的中端產品呢?其實也很簡單,由於受到成本方面的制約,中端產品很自然地不得不在材料做工、功能部件、晶片效能等方面進行“平衡”。而這,也就引出了此次Pixel 6a之所以在海外市場備受關注的原因。

要效能還是功能,我們應該期待怎樣的中端機?

我們先將視線回到本文開頭的Pixel 6a上,這是一款怎樣的產品呢?簡單來說,它的市場定位當然屬於“中端”。但在具體的產品屬性上,Pixel 6a卻進行了一個很有趣的抉擇,除了配備自家旗艦同款的效能外,其所使用的是相對廉價的塑膠外殼,螢幕為老舊的60Hz而非高刷屏,同時影像配置相比“完全體”的Pixel 6系列,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實際上Pixel 6a用的僅僅是上代Pixel 5系列的雙1200萬畫素後攝,只是外觀看起來與新款一致而已)。

正因如此,在部分外媒的相關內容中,Pixel 6a經常會被拿來與三星Galaxy A53進行對比。而後者則是一款在各種意義上與Pixel 6a都“完全相反”的中端機,它擁有基於康寧大猩猩玻璃5的機身設計,做工水平極佳(甚至帶有IP67防塵耐水),具備120Hz高刷高亮的OLED螢幕(配備了屏下指紋),還使用了具備光學防抖、1/1。7英寸的大底6400萬畫素後置四攝+旗艦級的3200萬畫素前攝。

要效能還是功能,我們應該期待怎樣的中端機?

與此同時,三星Galaxy A53的效能表現卻十分一般,其所配備的Exynos 1280 SoC僅有雙核A78+六核A55的CPU配置,同時Mali-G68MP4 GPU效能也較為尷尬。整體算下來,Exynos1280的綜合性能頂多只比聯發科天璣920強上一點點,哪怕是放在如今的所有“中端SoC”裡,也算是相對乏力的。

要效能還是功能,我們應該期待怎樣的中端機?

很顯然,無論Pixel 6a還是三星Galaxy A53,它們實際上都反映出了當前中端機型在產品邏輯上所面臨的困境。也就是廠商不得不被有限的成本/售價制約,在“出色的晶片效能”與“優秀的功能配置”之間做抉擇。

乍看之下,這兩種思路其實各有各的道理。選擇以效能為重,就意味著產品會有更長的硬體壽命,可以用更多年不“卡”,但代價就是相對平庸的顯示效果,糟糕的影像質量,以及看起來都十分掉價的機身做工。而選擇功能配置,就意味著可以在較低的價位段上帶來更為出眾的螢幕、影像、音質等,很直觀的使用體驗優勢,但代價就是可能最多一兩年就會出現明顯的效能不足,同時也難以滿足未來多個大版本系統更新的需求。

說了這麼多,那麼對於消費者而言到底是要效能(和壽命)還是要功能(體驗),中端機型又該如何去選呢?

要效能還是功能,我們應該期待怎樣的中端機?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需要太過煩惱這個問題。一方面,海外市場的價格體系、價效比理念與國內不太一樣。在國內兩千多、三千元就能買到的“中端機”,放到海外市場基本都屬於“入門級旗艦”的水準,硬體配置與價效比更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另一方面,正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所說到的那樣,隨著如今的頭部手機廠商將越來越多的資源(特別是研發資源)向著高階裝置傾斜,旗艦、超旗艦與中端、甚至中高階產品之間的配置、功能差距,未來必然會越拉越大。換句話萊說,與其追求最新款、可能不得不逼著使用者做選擇的“中端機”,購買上代、甚至上上代的老款旗艦,可能會成為更加明智的選擇。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