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最近這幾年,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合作似乎又重新變得極為常見。先是在2020年,vivo方面宣佈與蔡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緊接著一加方面也推出了與哈蘇合作的旗艦機型。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此後在2021年,夏普與徠卡合作推出的兩款1英寸大底機型R6與Leitz Phone 1,更是一度吸引了眾多關注。與此同時,業內也開始流傳“華為與徠卡合作已經中斷”的訊息。

等到2022年,先是迎來了OPPO與哈蘇聯名新機Find X5 Pro的亮相,緊接著便是小米宣佈與徠卡達成長期戰略合作,並推出了小米12S Ultra這款令人耳目一新的頂級影像旗艦。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但幾乎就在同一個時間段,一份來自HMD的新聞稿顯示,其已經正式確認終止與蔡司的長期合作關係,這也意味著,手機史上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戰略合作走到了終點。但值得關注的是,HMD方面並未說明為什麼會結束與蔡司的合作,因此也引發了諸多猜測。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三易生活今天就來為大家好好說道說道,“手機廠商為什麼要找相機品牌合作”以及“相機品牌能從手機廠商處得到什麼”。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合作,最初的原因可能很無奈

如今許多朋友看到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合作,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只是掛個名、調個濾鏡,為產品強行增加賣點和溢價罷了”。

先不說這種想法放到現在正不正確,至少在手機廠商最開始與相機品牌進行技術合作的那段時間,這樣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手機“多媒體化”的早期階段,也就是差不多在觸屏、智慧作業系統剛剛開始為消費者普遍接受、手機上的拍照功能開始成為“重要賣點”的那段時間,手機行業曾出現過“將手機做成相機”的技術風潮。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比如在2007年,諾基亞方面釋出了經典的N93i。其最大的特徵就在於配備了一顆3倍光學變焦、320萬畫素的蔡司攝像頭,同時將整個拍照操作的邏輯都完全做成了類似“翻蓋攝像機”的模式,甚至擁有獨立的變焦杆、拍照鍵,以及補光燈快捷鍵。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又比如在2008年,國內手機廠商天語釋出了一款純粹為拍照設計的功能機C280。它不僅擁有伸縮式的3倍光變鏡頭和氙氣補光燈,甚至機身正面的實體鍵盤區域也為“相機操控”功能做出了妥協。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其還集成了一顆來自佳能的DIGIC III影象處理器,堪稱是一款“能打電話的佳能卡片機”。

不僅如此,2010年更是迎來了完全採用相機的外觀設計,幾乎已經看不出手機特徵的LG L-03C。作為LG與賓得的聯名產品,L-03C完全採用了賓得相機的外觀設計、賓得的鏡頭技術,甚至就連感測器也不是手機常用的CMOS,而是更偏向相機的1210萬畫素CCD。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從這些機型上不難發現,一方面當時的“拍照手機”的確不像如今這麼“公式化”,廠商可以更多地發揮創意、設計出更為極致的產品。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極端接近相機、攝像機的設計,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手機廠商來說都是缺乏相關經驗的“未知領域”。

以上文中曾提及,諾基亞與蔡司的合作為例。為什麼當年諾基亞會選擇蔡司,而不是其他知名相機或鏡頭廠商呢?這其實是因為蔡司有一個專利的鏡頭結構“Tessar”。而Tessar鏡頭的最大特徵,就是結構簡單、體積很小,適合小型化後塞到手機裡。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換句話來說,對於早期的這些“拍照手機”來說,它們之所以要與相機品牌搞“合作”、“聯名”,確實是因為當時的產品可能連設計都無從下手。可以說在這個階段,拍照手機的“聯名”絕不僅僅是出於銷量、宣傳的考量,更是手機廠商為了填補自身技術空白、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即便在產業鏈成熟後,“聯名”也並不簡單

當然,與十年前相比,如今智慧手機在外觀、結構上的“自由度”雖然確實大不如前。不僅如此,稍有了解整個產業鏈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如今手機上使用的攝像頭光學元件,絕大多數也都不是手機廠商們自產,而是主要依賴例如舜宇、大立光等供應商的“成熟方案”。諸如手機上的8P(八片塑膠)鏡頭結構、低反射玻璃鏡片技術等等,背後其實與這些頭部供應商脫不開關係。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對於如今的“拍照手機”來說,與傳統相機廠商的合作就不如以前那麼重要了呢?其實也不盡然。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以諾基亞為例子,2019年年初HMD方面釋出了一款主打影像能力的旗艦機型——諾基亞9 Pureview。它使用了一套由五顆焦距相同、底一樣大的攝像頭所組成的“陣列多攝”系統,每次拍攝都同時使用五顆攝像頭感光,其中三顆工作在黑白模式、兩顆工作在彩色模式,並最終合成為一張包含多層對焦深度資訊和超高寬容度的HDR照片。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很顯然,這是一種(在手機上)前所未有的設計思路。而根據官方披露的資訊顯示,以當時HMD的技術實力,壓根就無法實現這樣的設計,因此諾基亞9 Pureview這套影像系統背後,其實是谷歌、Light、蔡司三家共同協作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諾基亞9 Pureview的每一顆CMOS可能都只是簡單的OEM產物(就是當時很普遍的索尼IMX386),但它們之間到底該如何排布、演算法怎樣設計,使用怎樣的定製處理器進行影象合成運算,這些東西顯然不是靠“代工廠”就能搞定的。

當然,諾基亞9 Pureview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但即便是在一些更為“大眾化”的旗艦影像機型上,來自傳統相機、光學廠商的技術和經驗,還是會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比如在vivo與蔡司的合作中,vivo方面想到了在攝像頭鏡片上施加降低反射的鍍膜。但鍍到什麼程度效果才會最好?進行這方面判斷、檢查工作的,就是來自蔡司的光學認證體系。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又比如在小米與徠卡的合作中,徠卡方面除了給小米“傳授”鏡頭設計和質量驗證的技術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甚至重塑了小米的影像設計思路。讓以往只重視“感光度”、“對焦速度”、“像素面積”的工程師認識到,光靠最好的引數不一定能拍出看起來最美的照片。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如今,在此次的小米12S系列“徠卡經典”模式裡,演算法會自動為照片新增暗角。要按照以前來說,這屬於“人為製造失真”,但結果呢?產品上市後卻迎來了消費者的一片好評,並認為這樣反而讓拍出的照片比過去更吸引眼球。而這,無疑就是隻有經驗豐富的傳統影像廠商才具備的審美經驗。

對於相機廠商而言,他們看重的也不僅僅只是“冠名費”

當然,無論是找相機廠商直接設計整套的影像系統,還是向老牌鏡頭廠商“取經”,去設計光學鏡片、最佳化成像觀感,以上這些例子,都只是手機廠商對相機品牌的“合作需求”。那麼站在相機、光學廠商這邊來說,他們與手機廠商合作又是圖的什麼呢?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首先大家要明白,與隨處可見、人人都需要的手機相比,高階相機與高階鏡頭畢竟只是一種相對“小眾”的需求。當然,我們不能說,現在買小米12S Ultra的消費者,未來就一定會去玩徠卡相機;現在喜歡一加手機上“哈蘇影像”的使用者,未來就一定會去消費哈蘇的相機。但這些配備了“聯名相機”的機型,確實可以為相機廠商起到潛移默化的“產品宣傳”作用,至少也能讓他們在普通消費者中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其次,雖然諸如蔡司、哈蘇、徠卡這些品牌是“傳統相機/光學大廠”,但實際上他們的業務也並非都侷限於古老的、機械式的相機或鏡頭產品。比如蔡司就曾在2018年釋出過一款搭載大尺寸觸屏、基於Android系統,內建Lightroom修圖軟體的“全畫幅智慧無反相機”ZX1。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比如徠卡除了造相機、鏡頭外,現在他們自己也有一間“創新實驗室”,專精手機拍照演算法研究,甚至還在去年年底宣佈與高通達成合作。而大家熟悉的,由夏普代工的Leitz Phone 1,其實就是徠卡旗下這個新部門的產物。

簡而言之,哪怕是再“傳統”的相機或光學大廠,如今也同樣有著學習“現代化”技術,甚至是進行產品轉型的需求。而在與手機廠商的合作中,這些相機廠商不僅可以瞭解到最新的移動計算平臺、最新手機成像演算法的發展趨勢和技術細節,更能夠及時洞察消費者對於“攝影”的口味、需求變遷。而這一點,僅依靠他們自身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手機廠商與相機品牌的“跨界合作”,究竟是圖的啥

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看過去這些年來手機廠商與傳統相機、光學廠商間的“分分合合”,其實也就不難意識到其中的理由了。畢竟對於那些影像廠商來說,他們圖的或許並不是簡單的一份“授權費”,還會對合作夥伴(手機廠商)的市佔率、影像技術的追求等也有著一定的需求。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