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前言:一場影像對比,揭開了Android手機的冷門歷史

幾天前,我們三易生活曾找來三款具備“真·光學變焦”的老機型,將其與小米12S Ultra進行了一次關於“長焦”的影像對比評測。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在那次測試中,釋出於2011年的華晶A14與2014年亮相的三星Galaxy K Zoom可謂是出盡風頭。依靠著高成本、大尺寸的CCD/CMOS感測器,以及連續光學變焦鏡頭,這兩款老機型即便在面對剛剛亮相不見,具備現代演算法和1英寸大底的小米12S Ultra,也能在變焦測試環節打得“有來有回”,甚至在部分場景(例如10倍變焦、夜景噪點抑制)中,還能勝過目前的頂級影像旗艦機型。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然而,也是在這次測試中,還有一臺我們原本寄予厚望的機型,卻表現得相當令人失望。論解析力,具備定製10片式潛望式鏡頭,還提供光學防抖的這款機型,清晰度還不如不帶防抖功能的華晶A14。而論變焦效果,實測結果也是這四款機型中最差的。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是的,這款令人失望的“光學變焦機型”,就是釋出於2015年的華碩初代Zenfone Zoom。不過今天之所以要把其拉出來再提一次,並不是為了開“批鬥會”,而是因為它其實除了“光學變焦”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特性,那就是最後一批已量產、基於Intel Atom x86移動平臺的智慧手機產品之一。

11年前,x86處理器曾試圖“搶灘”智慧手機

時間回溯到2011年,當時Android系統已展現出了“征服業界”的潛質。而剛剛憑藉Atom產品線開啟低功耗“上網本”市場的Intel,自然也動了憑藉這一產品再次進軍手機市場的心思。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Atom Z2460首發機型:聯想K800

在這樣的背景下,Intel方面在2012年年初發布了他們第一款,基於Atom產品線的x86架構手機處理器——Atom Z2460。其採用了當時很先進的32nm製程(同世代其他手機SoC大多還是40nm,並且這還是Intel自家的製程),擁有比同期許多競爭對手都更強的雙通道記憶體控制器。甚至,Intel還為它搭配了當時公認相容性最好的PowerVR GPU方案,而沒有使用自家的HD核顯。

不過Atom Z2460最大的槽點,在於它僅有單核CPU設計。所以即便Intel為其搭載了超執行緒技術,但當時市面上主流的智慧手機早已“雙核化”,甚至諸如高通APQ8064、NVIDIA Tegra3等最初的四核移動平臺也已嶄露頭角,Atom Z2460的CPU規格相比之下,顯然就沒有太多競爭力可言了。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Atom Z2580首發機型聯想K900,自此之後聯想便不再推出Atom安卓手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Intel在2013年推出了新的Atom Z2580方案。其採用了雙核四執行緒CPU設計、擁有更快的記憶體,同時更將GPU規格(PowerVR SGX544MP2)直接升級到了前代的四倍。然而此時的市場情況又發生了改變,高通的初代驍龍600系列、三星的Exynos 5系列,以及NVIDIA Tegra4的橫空出世,在CPU核心效能、GPU渲染速度等方面,再次與Intel的x86平臺拉開了數倍的差距。

三代效能漲了16倍,Intel的誠意不可謂不足

很顯然,Intel的前兩代Atom手機方案在效能設計上,還是“太過於保守”。而藍色巨人似乎也確實沒有就此放棄的意思,隨後在2014年二季度,也迎來了Atom手機方案的第三代產品,也就是Zenfone Zoom上所搭載的Atom Z3580。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從技術引數上來說,Atom Z3580在它剛釋出時還是挺先進的。其中在CPU方面,它配備了22nm的四核心Moorefield架構,已經是支援亂序執行的新一代設計,並且CPU主頻高達2。33GHz,在當時的整個業界都算是最高水準。

在記憶體子系統上,Atom Z3580的一級快取、二級快取都很大,記憶體控制器也是當時頂尖的雙通道LPDDR3-1600規格。這使得它擁有12。8GB/s的記憶體頻寬,超越了高通驍龍600,足以與同期的驍龍800“掰手腕”。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當然,更大的驚喜來自GPU部分。Atom Z3580採用了當時在蘋果A7晶片中備受好評的PowerVR G6430 GPU,並且憑藉著製程優勢,對這顆GPU還進行了高達30%的出廠超頻。使得其GPU算力高達117GFlops,是前代Z2580的四倍多,對比同期的高通驍龍801和三星Exynos 5430也完全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事實上,從連續兩代產品都高達400%以上的GPU提升幅度,我們也不難感受到Intel當時對於做好Atom手機產品線的態度。

指令集上的巨大短板,讓x86方案難已成為主流

說了這麼多,那麼Intel無比認真、誠意十足的第三代Atom手機平臺,又是否取得了市場端的成功呢?

很顯然,從結果來說是沒有的,否則也不至於如今顯得那麼“冷門”了。 那麼,Intel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在堆效能了,為什麼Z3580最後還是會失敗呢?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Atom Z3580甚至還是手機上最早支援4GB記憶體的平臺之一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從我們手頭上這臺華碩Zefone Zoom身上,就能看得很清楚。

首先,正如在前文中所提及的那樣,無論是初代的Atom Z2460,還是後來的Z2580、Z3580,它們都有一個天生的短板,那就是CPU都基於x86指令集。但大家都知道,Android端的其他移動平臺,CPU絕大多數都使用的是ARM的指令集和架構設計。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由於在最“根子”的指令集上與行業主流方案不同,這就導致Atom移動平臺理論上必須要開發者專門為其重新程式設計,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CPU的各種功能特性。不然的話,CPU就必須先將ARM指令集“翻譯”成x86指令集,然後才能執行。

而這個“翻譯”的過程,不僅會造成效能嚴重損失,還很容易引發不相容的BUG。比如在我們手頭這臺Zenfone Zoom上,大家熟悉的3DMARK、崩壞3、安兔兔AI測試等軟體都可以正常安裝,但一旦執行,就會引發各種各樣奇怪的卡死、閃退現象,造成大量軟體實際上都無法正常使用。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國內某論壇網友總結的Atom Z3580遊戲相容性,即便輕負載遊戲也可能卡頓或閃退

當然,Intel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事實上他們當時也曾與谷歌合作,專門為x86處理器適配了一系列程式設計工具、專用的系統核心、專門的谷歌服務等軟體環境。在Atom移動平臺剛出來的那幾年,也有不少常用APP針對其做過深度適配。但後來隨著Atom平臺式微,新的APP基本都再一次“無視”了這套硬體體系。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來說,這也就造成了“APP更新後,反而變得無法使用”的結果。當然,也就使得他們對x86架構的Android機型失去了信心。

Atom在手機上的最後掙扎,鮮少有人知道

從後續的情況來看,Intel在2012到2014年連“肝”三年後,似乎也開始對Atom手機失去了興趣。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在新版系統中,Z3580的效能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為什麼我們這麼說?一方面,我們手頭這臺日版Zenfone Zoom是有官方Android 6。0系統升級的(出廠為Android 5。1)。但升級了系統後我們發現,新版系統的最佳化水平很可能反而出現了倒退。因為在安兔兔V5、GeekBench v4等原生相容x86的APP中,新版系統下Z3580的成績都反而還不如老系統。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另一方面,縱觀Intel後來的產品動向不難發現。在2014年釋出Z3580後,到了2015年Intel明顯放慢了產品節奏,僅僅只推出了小幅官方超頻的Z3590。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SC9861G-IA雖然用上了八核CPU,但其GPU(GT7200)反而倒退,說明此時Intel已經對手機市場失去信心

當時間來到2017年,Intel還最後“搏了一把”。他們與紫光展銳合作,將當時最新的Atom架構(Airmont,也就是大家熟悉的Atom X5、X7的架構)授權給對方,並透過自己當時最新的14nm製程為其代工,產出了一款名為SC9861G-IA的八核手機SoC。

事實上,我們三易生活當時還曾在第一時間在一次展會上,近距離接觸過搭載這款x86 SoC的手機樣品,但SC9861G-IA最終並未量產上市。而Intel的手機平臺之路,到此也就正式告一段落了。

從躊躇滿志到擺爛代工,回顧“Atom”的安卓之路

搭載Atom Z3590的華碩Zenfone 2“特別版”

說實在的,且不論Intel在2016、2017年“破罐子破摔”的操作,就單看他們從2012到2014年這三年間,能夠“屢敗屢戰”、且每代都幾乎是幾倍地提升硬體設計指標的做法,當年Intel對於試圖進入Android機型陣營的態度,不可謂不認真。

但即便Intel再怎麼努力改善晶片設計,一方面Atom的名聲受到當時廉價“上網本”的衝擊,已經很難在高階市場形成號召力。另一方面,Intel在Android生態裡畢竟只是個“新生”,更是難以撼動ARM指令集的行業地位,無法說服足夠多的開發者、足夠多的終端廠商站到自己這邊。所以,最終的失敗自然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