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上價值”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段時間,“網際網路行業黑話”成為不少人口中的笑話。明明使用日常用語就能說清楚的概念,卻要硬譯外來詞、強行拼貼詞,甚至由此產生了一套新的說話方式。

在眾多段子的解構之下,這些黑話的荒唐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有不少人無奈地指出,黑話的盛行並非出於某些人或群體的心血來潮,而是與這個行業的內在屬性緊密相關,比如巨頭壟斷的現狀、差異化競爭等等。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Daisuke Takakura

同時,這樣的“黑話思維”並不侷限於網際網路,而是反映了當前人們某種普遍的語言組織方式。只要稍微觀察一下輿論場和自己的聊天記錄,就會看到,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傾向於用抽象的術語來表達自己的狀態和感受。換言之,

“上價值”成為了每個人的條件反射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Evelyn Bencicova

為什麼我們開始

用模板吵架了?

如果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穿越到今天,可能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那句“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正逐步佔領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哪怕是最雞毛蒜皮的生活細節,都要套上一層觀點,提煉出一種意義。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Arielle Bobb-Willis

現在的年輕人熟練掌握了一套批判詞彙:父母不是父母,要講成“原生家庭”;戀愛不能說戀愛,要叫發展“親密關係”;八卦女明星的家庭問題,要上升到“東亞社會對女性的壓迫”。總之,我們看到和遭遇的一切,都源於一個抽象的、普遍的體系,而透過對這個體系進行認知,似乎就能把握問題背後的本質。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Logan Zillmer

在這種情況下,

個體細微的感受和差異,被置於無關緊要的位置

。人們迫切地希望將自己的生活裝進一個更大的理論“筐子”裡,以此來獲得被看到、被理解的感覺。比如,一個人可能會因為戀愛不順利而迷茫失措,但只要將問題劃分到“東亞社會”和“男性霸權”,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距離感,彷彿學者在談論自己的田野調查。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Frauke Thielking

另一方面,則是“知識”被抬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學院派的概念,經由大眾媒體傳播之後,很快就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當中——“內卷”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生態研究,“規訓”來自福柯對於權力結構的分析,而“原生家庭”則是心理學術語。

但問題是,這些概念來源於對社會現象的總結和提煉,卻無法倒推回去還原我們的生活。

知識青年最大的幻覺,

就是自己有知識

在科學領域,即使是爭議再大的問題,也是嚴格按照“公理化”的方法來討論的。研究者預設一系列基本的公理,在眾多術語的內涵上達成共識,然後以此為基礎展開爭論。

就以勞拉·穆爾維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女性凝視”來說,它來自對弗洛伊德、拉康等前人理論的反思和批判,絕非一拍大腿產生的概念。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Evelyn Bencicova

然而,在日常“上價值”的過程中,我們卻對用到的術語缺乏起碼的共識。比如一度佔據社交話題中心的“內卷”,幾乎在每個對話方塊裡都有不一樣的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內卷這個詞幾乎不可能增進人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處境的認知,更別說導向什麼行動和改變了。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Despina Spyrou

通常來說,任何嚴肅的理性討論都應具備兩個條件:

區分事實和觀點、感受與判斷

。這也是需要專門訓練才能獲得的一種能力。可是,那些空洞的大詞,總是與個人的體驗和情感彼此纏繞,這讓我們很難分辨,這些概念是否真的可以準確概括我們的處境,又或者僅僅是滿足了我們想要表達的需求。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Daisuke Takakura

有運營過知識類社群的群主曾經感慨,群裡關於“階層固化”的討論,一般很難產生有營養的內容。很多人雖然熱衷於使用這個術語,但對於當下社會“階層”是如何劃分的、又“固化”到什麼程度等問題不甚瞭解,因此發出的言論大多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又以自己的感受告終,變成了一場哭慘大會。

既然“上價值”無法增進我們的認識,那麼它的意義到底在哪?它是否僅僅代表了我們的脆弱和焦慮?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Maria Svarbova

“上價值”帶來了什麼?

正如看上去荒唐可笑的“黑話”有其深層次的發生機制一樣,“上價值”也與當下人們的生存處境有關。至少,在這個普遍不確定的時代,凡事與概念掛鉤,能讓我們的生活看上去更有規律、更好理解。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Hideaki Hamada

從認識論來看,“上價值”這種思維方式,本身來自人類這種“理性動物”對確定性和規律性的偏好。這是一種始於農業文明,並在啟蒙時期發揚光大的思想傾向。如今一切都在飛速變化,個人的頭腦卻極其有限,

我們對確定性的需求不是減弱、而是增強了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Hideo Mori

我們無法應對生活中層出不窮、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問題,倒不如將生活分門別類,裝進學者們早已確定下來的概念“筐子”裡。

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原生家庭”,都已經有了無數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人類學家項飈提出的“重建附近性”,讓你產生一種去隔壁買早餐也很重要的感覺。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讓自己有限的理性與生活無限的不確定性正面相撞,從而為我們帶來安全感。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

Evelyn Bencicova

然而,這樣的“錯覺”不會讓我們一直快樂下去。“上價值”的過程中,我們所挪用的大量概念,終究無法成為用以解釋和改造生活的力量。或許,認清並接納自己在世介面前的有限性,並在這一有限性的基礎上,明確自己能夠改變和不能改變的東西,才是我們走向強大的第一步。

✉️

來聊

你怎麼看待”上價值綜合症“

撰文

/高低槓

編輯/

華夫

排版

/Jasmine

NOWNESS

更多「當代觀察」相關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

為什麼現在的人凡事都要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