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蘋果釋出會的熱點,我建議你別追

蘋果釋出會的熱點,我建議你別追

領域:趣商業 | 趣智慧 | 趣文娛

欄目:商業創新 | 品牌營銷 | 消費者

蘋果釋出會,再次登上多個熱搜。這樣的大熱點,品牌要不要追?

我建議,你別追。

但是每年蘋果釋出會前後,總有一些品牌想蹭點熱度。今年也不例外。

比如中興就發了一張仿「蘋果釋出會體」的#中興三十香#海報;再比如三星官方社交賬號發文「我們支援120Hz已經有段時間了」;還有很多品牌在得知蘋果釋出會時間後,臨時宣佈發個概念新品;此外很多官方認證的友商高管也在社交媒體,公開對蘋果釋出會及產品各種Diss…

年年如此。在他們的眼中,任何熱點皆可蹭,不能錯過任何一個品牌發聲的機會。但對於這些碰瓷營銷行為,只想說:只要網友不尷尬,尷尬的就是你自己。

以下,是我不建議追這類熱點的幾個理由:

首先,自取其辱。沒必要拿自己的劣勢挑戰別人的優勢。

蹭蘋果釋出會的熱點,大體都是想證明兩點:第一,我們的技術也不差,甚至強於蘋果;第二,除了蘋果外,消費者還可以選擇我們的品牌。

但人們選擇蘋果的理由往往有這樣幾點:產品的內部效能和使用體驗;強大的軟硬體協同的生態;品牌和設計優勢。

對蘋果來說,在黑科技等新玩意方面,蘋果往往不是最先開創的,甚至不是最擅長的。換句話說,它往往不會將「先發優勢」看得過重,相反它最擅長的都是把一個存在的技術和行業做好。無論是iPod、iPad,再到這次iPhone的120Hz高刷等等,都是如此。

瞭解了這一點,那你再看其他品牌的碰瓷營銷,就有點自取其辱的意思。消費者可能要反問:為什麼你們明明技術做得這麼棒,但消費者就是不會用錢包投票呢?這不得好好反思下嗎?

所以在我看來,這類營銷不僅不會強化自己的優勢,而且會凸顯自己的劣勢。

其次,格局縮小。碰瓷無法讓品牌成功,但可以讓品牌進坑。

都說文人相輕,但微博上的數碼圈更甚。烏煙瘴氣的程度甚至不亞於飯圈,互相Diss更是常態,各位品牌的高管,甚至對各種引戰言論吸引的水軍和流量,不以為恥。

同品牌之間互相diss也罷。而新品牌碰瓷成熟品牌,已經成為了品牌「從0到1」過程中的套路。不知你是否還記得當年瑞幸碰瓷星巴克?雖然獲得了短暫的熱度,但也是從那時,瑞幸有了第一批的「黑粉」,被貼上了不少的負面標籤。

相反你記得有哪些品牌是靠著碰瓷成功的嗎?我想不起來。

所以,類似的負面案例,還是希望各大蹭蘋果釋出會熱點的品牌引以為戒,開啟格局。

第三,很難引流。創意不等於抖機靈;營銷不等於蹭熱度。

談到引流,最經典的熱點營銷,是杜蕾斯。包括今年,杜蕾斯也是藉助iPhone13的釋出做了一張海報。但現在傳播效果早已不及當年。

好的營銷,比拼的是創意。好的創意,才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流量。不過,看似不經意的創意和高流量的背後,往往來自日積月累的專業。

如今,讓實習生做一個主題海報,或者官方社交媒體或高管發一條充滿個人偏見的言論,這不是創意,這是抖機靈。這不是營銷,充其量這是蹭熱度。

以上。

蘋果釋出會的熱點,每年都會持續。各種蹭熱點的姿勢雖有不同,但對品牌的效果,卻往往出奇地一致:無法轉移熱點帶來的流量;降低自己的品牌調性;引發網友的謾罵質疑…

當下品牌和營銷人有一種焦慮:當一個熱點出來時,如果不蹭一下,就會不爽。有一種幻覺:總覺得品牌和營銷是一件沒有門檻的事。

此前吳亦凡事件後,哪吒汽車當時品牌負責人曾討論,希望要給吳亦凡一個機會,官宣請他做代言人。這就是焦慮和幻覺導致的重症病,得治。

所以對各大蹭熱點的品牌說一句:

多看書,多學習,少抖機靈少碰瓷。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先管好你自己。

叄趣

研究 \ 有腔調 \ 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