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假想一下,沒有音樂的世界是怎樣的?(The world without music)。

對此,Quora上的網友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總的來說,是一個大家都不願面對的世界。

(網友1:不!我不!我不想!)

(網友2:我無法活在沒有音樂的世界裡,音樂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可以沒有家人,沒有食物,沒有錢。。。。。如果沒有Rihanna,Green Day我會死的……網友已經開始陷入設定無法自拔了)

我也無法想象,但從物理角度上來理解,這樣的地方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不然至少不能有氣體、液體和固體,然後所有事物都是相斥不接觸且沒有震動和摩擦。因為一旦有聲波震動就會有聲音,有聲音就會產生音樂……這是我的理解。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大自然的聲音做成影片也很受現在的人喜歡)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小眾領域的ASMR影片播放量也可以高得驚人)

現在的人尤其離不開音樂,生活裡太多的場景需要有音樂作為陪伴。影片裡的畫面需要背景音樂的烘托;跳舞的時候需要音樂的帶動;夜深人靜時音樂往往成為我們抒發內心情感的通道;或者百無聊賴的時候要來點音樂的刺激……除了普通日常,還有追求極高音樂體驗的“發燒友”,或是更小眾的ASMR影片的盛行,這些都在說明我們對音樂的執著愛好。聽音樂當然是人生在世可以享受的極好美事之一。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1888年關於留聲機的報道,可以看出留聲機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

那什麼時候音樂開始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的呢?這問題無法準確考究,但聽音樂成為一種普通民眾的日常消遣可以追溯到商業唱片的誕生——愛迪生髮明生產的一種圓筒型的“唱片”。這種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唱片,它可以用來記載詩歌,也可以錄製講話內容的(現在來說就是“錄音機”),還有有錄製歌唱表演的,或者隨便測試自己聲音的……在唱片沒有完全“成型”之前,是聲音?是噪音?是音樂?這些界限是非常模糊的,但並不妨礙人們對儲存音樂的追求。

留聲機,用了很短時間就找到了一個足夠完美且平衡的形式來實現。而發展到現在的留聲機跟一百多年前的留聲機結構原理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除了現在的留聲機功能更多音質更好,唱盤、唱針、唱臂和喇叭等仍是缺一不可。但以前的唱片跟現在的唱片基本上是兩回事了。形式上從圓筒形到圓盤型,嘗試過各種匪夷所思的材料,以及不斷改變的規格大小厚度等。人類從發明了留聲機之後,便在追逐“更好的音質”這條路上不曾停下過腳步。

史上第一張“唱片”是1860年的一張畫了聲音波紋的菸灰紙。但是並沒有機器可以把記錄的聲音重播,直到近年來,科學家用鐳射與拍攝技術還原這段聲音(此處回顧:這段語音來自1860年)。從無法回放聲音到實現聲音的第一次回放,期間經歷了17年。愛迪生髮明瞭Phonograph,使用的是捲成筒型的錫箔紙“唱片”(1877)。這種唱片就是個一次性產品:一次性錄音,一次性回放。因為錫箔紙唱片真的太脆弱了。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記載有聲音音軌的第一張“唱片”是張菸灰紙)

亞歷山大·貝爾推出了Graphophone和新的材料製作唱片——塗了蠟的紙筒(1885)。這一舉動直接使得愛迪生的留聲機與唱片面臨著市場份額被瓜分的境地。愛迪生很快推出電動的Phonograph和使用更為優質的棕蠟製成的唱片(1888)作為應對,以保持自己在留聲機及唱片行業的龍頭位置。

棕蠟是愛迪生與化學家喬納斯·艾爾斯沃思(Jonas Aylsworth)合作得到的產物,棕蠟用來製造圓筒唱片是相當完美的一種介質。現在的一些材料學家研究愛迪生的圓筒唱片的材料時給出極高的評價,在特種化學材料公司Milliken&Co。工作的科研者評價到:“從當時的工業角度看,這種材料是完美的,而且它沒有因為要跟競爭對手產生區別而被過度地設計。”而棕蠟的出現也給唱片行業帶來不少影響,例如當時的唱片公司和商業錄音有了工業發展的雛形,唱片和歌手的音樂作品開始變得豐富起來;唱片的音質和使用次數也在隨著留聲機的競爭、迭代和唱片材料的更新在不斷地提升,聽音樂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的生活方式……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愛迪生棕蠟唱片)

可以說1890年之前,幾乎是圓筒型唱片的天下。其實早在1880年,貝爾的伏特實驗室就已經出現了盤型唱片的雛形,只是當時僅僅作為一個試驗品並沒有被很好的應用及商業化,直到了“唱片之父”伯林納的出現(伯林納曾經也就職於伏特實驗室,是不是很巧?)。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1880年的伏特實驗室試驗的唱片是圓盤形的)

1887年,伯林納帶著Gramophone和圓盤形的唱片進入世人的眼裡,Gramophone所用的唱片是塗了蠟的金屬鋅板,聲音軌跡是透過酸蝕刻而來。伯林納明白這種製作工藝是可行的,但需要找到一種更耐用的材料。伯林納的實驗室裡嘗試過包括不限於玻璃、金屬、硬橡膠、賽璐珞等材料來試驗製作唱片,直到1895年伯林納開始採用蟲膠作為原料製作唱片,這個試驗成功地奠定了接下來幾十年裡唱片快速發展的基礎。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伯林納捐獻的硫化橡膠唱片,唱片錄製的是“ Twinkle Little Star”)

從原始的菸灰紙唱片發展到現代化的蟲膠唱片,用了差不多35年,唱片總算找到了一個可長久發展的材料——蟲膠。但蟲膠並不是隨處可得的資源,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東南亞的原材料供應。圓盤形唱片在各項效能上比圓筒形唱片略勝一籌,成為了市場的大勢,以至於當時的唱片行業同時生產賽璐珞唱片和蟲膠唱片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而愛迪生也不得不放棄了圓筒形唱片,開發出圓盤形的石墨唱片作為抗衡,但未能成功。1912年愛迪生的圓筒形留聲機被市場淘汰,石墨唱片也被市場邊緣化。1929年愛迪生停止了唱片的製作與銷售。而隨著蟲膠唱片進入電氣錄音的年代,電氣錄音的方式也慢慢使得蟲膠唱片的規格統一化起來:10英寸的78轉的蟲膠唱片。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相當有“分量”的愛迪生石墨唱片,也稱為鑽石唱片,售價比市面的唱片售價都高)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蟲膠作為一種重要的軍工材料被國家掌控,唱片的發展進入了相對停滯的階段。很多舊的蟲膠唱片也被官方回收用於軍方儲備,而唱片行業因為沒有原材料去生產,只能透過“以舊換新”的方式去製作新唱片。因此當時很多音樂作品遭到毀滅。

二戰過後,百廢待興。1948年,哥倫比亞唱片旗下的CBS實驗室的戈德馬克(Peter Goldmark)用乙烯基作為主材料代替蟲膠做出了新型的微槽唱片——乙烯基唱片,就是我們常說的黑膠唱片Vinyl、LP(Long Play)。相對於蟲膠唱片製作中會摻雜一些黏土、棉纖維和炭黑混合物,乙烯基唱片材料要純粹得多,壓制出來的唱片更不易碎、音質更好。而12寸33 1/3 轉的設定也使得它比蟲膠唱片錄製時長更久。蟲膠唱片漸漸被淘汰。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報紙報道:哥倫比亞唱片主席Wallerstein手裡一摞新式唱片等於他右邊的一堆唱片的內容,這是12寸33 1/3 rpm的LP)

乙烯基的應用,使得唱片市場有了更多的發展可能。194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統——7英寸45轉的EP(Extended Play)與12寸33 1/3 轉的LP(Long Play)同臺競爭。整個唱片行業都在蓬勃發展,並逐漸形成單曲使用7英寸45 轉的EP、古典音樂使用12英寸的33 1/3轉的LP的趨勢。而這些記錄格式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格式完全相同。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第一張7英寸的45轉的EP,綠色彩膠, Eddy Arnold 《Texarkana Baby》)

以上便是黑膠唱片的“成長史”。而接下來,唱片開始面對的是本質上的“進化”了。

參考資料:

https://cen。acs。org/articles/94/i24/Groovy-chemistry-materials-science-behind。html

http://www。madehow。com/Volume-5/LP-Record。html

https://victrola。com/blogs/articles/beyond-the-needle-history-of-vinyl-records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

FENNESSY

留聲機博物館:重塑聲音的藝術

一張黑膠唱片的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