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我國是體育產業大國,體育用品相關企業總量有400多萬家,其中具備進出口資質的近7萬家。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中國製造走出海外,被國際消費者看到和選擇。在本屆東京奧運會上,也出現了很多來自中國的品牌,讓觀眾感受到了國貨崛起。

體育鞋服類

安踏

作為國產體育用品行業的龍頭,安踏最早從2009年開始就和中國奧委會合作,前後為中國28支隊伍定製了奧運比賽裝備。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在本屆奧運會中,安踏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打造了領獎裝備——“冠軍龍服”。這款服裝採用環保面料,製作過程中使用了鐳射切割、鐳射打孔、無縫拼接等行業最尖端工藝,設計方面融入了中式元素和科技元素,大方美觀,還滿滿的科技含量。

除此之外,安踏還為舉重、游泳、摔跤等中國代表隊打造了本屆奧運會的比賽裝備,運用了大量黑科技。譬如舉重比賽的鞋服,噸位鞋採用的是超耐磨纖維,能承受高達一噸的重量,比賽服設定了腰部支撐系統,能有效防止肌肉損傷,保護中國運動健兒們的安全。

之所以能屢次和奧委會攜手合作,源於安踏在技術方面的不斷鑽研,技術實力在國內行業領先。過去十年,安踏在科技上累計投入超過30億元。企知道查詢顯示:安踏目前處於“有效”和“審中”狀態的專利數量超過900項,其中發明專利涵蓋到面料、製造工藝、製備方法等等;申請商標總量也有700多項。2020年,安踏總營收355億,是李寧的2。5倍,穩坐國產運動品牌頭把交椅。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九牧王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開門紅”禮服,也吸引了諸多眼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其背後供應商是九牧王,這家公司專注男褲領域,累計銷量超過一億條,主導多項行業標準,還曾上過巴黎時裝週。

匹克

除了贊助中國現代五項國家隊,匹克還承包了冰島、紐西蘭、巴西等7支國外代表團。這是匹克的產品第四次贊助代表團參加夏季奧運會。

另外,國產品牌李寧、特步、361°、柒牌等運動品牌也都在本屆奧運會中大放異彩,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底蘊和技術實力。

運動器材類

不僅在服飾裝備方面,中國製造還為本屆奧運會各項比賽提供了器材支援,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你會時不時看到熟悉的國貨logo。

紅雙喜

在國內,喜歡運動的、不喜歡運動的,大多都聽過紅雙喜的牌子。這是第一個進入奧運會的中國品牌,今年已經是第六次成為奧運會器材商。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專案的乒乓球、裁判器材,羽毛球比賽專案的羽毛球自動出球器等,都來自紅雙喜。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其實在90年代,很多國際賽事的乒乓球也都是紅雙喜生產的,但因為當時這個品牌不夠響亮,只是為其他品牌做代加工。1996年,國際乒聯為了提高乒乓運動的觀賞性,提出“小球改大球”的設想。紅雙喜為此投入很多研發資源,率先開發出了符合國際比賽要求的大球,自此紅雙喜的新球被確定為國際標準。

在打入奧運會後,紅雙喜也在持續革新材料,從百年賽璐珞、創新醋酸纖維到如今的特選ABS,不斷提升著運動器材的專業標準和技術含量。企知道專利查詢顯示,目前紅雙喜掌握百餘項關鍵專利技術與發明。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張孔槓鈴

張孔槓鈴背後是張孔槓鈴製造有限公司,這是國內獨家專業生產舉重器材的企業。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張孔槓鈴就打破日本壟斷奧運會槓鈴供應的歷史,進入供應商名單;2016年裡約奧運會,又從五家舉重器材供應商裡脫穎而出,被指定為舉重器材唯一供應商。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在這之後,公司對槓鈴片進行大幅度改進,用聚氨酯材料替代原來的橡膠材質,從而壽命、外觀和使用體驗都得到了提升,產品合格率從60%提高到95%,獲得國際舉重聯合會認可,擊敗日本、美國等5家世界知名品牌,取得東京奧運會舉重器材供應商資格。

喜德盛、瑞豹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在山地腳踏車比賽專案中,車子的重量至關重要。深圳本土品牌喜德盛,主導了奧運戰車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由獲得過國家高技術產業示範化工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科研團隊精心定製,採用了航空級的T1000碳纖維材料,整車重量僅有9。6千克,是目前世界最輕的山地腳踏車。

東京奧運會,讓世界觀眾看到中國製造!

來自山東的泰山體育,則為中國國家公路腳踏車隊、中國國家場地腳踏車隊以及中國國家鐵人三項隊提供了其自主研發的泰山瑞豹PARDUS碳纖維運動腳踏車。除此之外,泰山體育還一口氣承包了跆拳道、柔道、拳擊等多個專案的器材。

還有很多中國企業,為東京奧運會會場提供了基礎設施:乒乓球運動員腳下,是來自河北滄州的天速地膠,3×3籃球的地板,來自河北企業英利奧……也許他們並不全部被世界看到和知道,但這些企業和安踏一樣,都是中國健兒們身後的中國力量,每一枚金牌,都有他們的努力。

相信在未來,中國會走出更多國際品牌,向世界展現國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