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汽車,終究不是手機

汽車,終究不是手機

最近跟汽車有關的新聞不少,但是大多都與傳統車企無關。

首先,在2021年3月21日的小米釋出會上,雷軍正式宣佈小米正式進軍智慧電動汽車行業,將“押上全部人生的聲譽”,首期投資100億美元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未來十年再投資100 億美元,創業開始造車,成立一個全新的電動汽車品牌,目標是“讓年輕人都能買得起電動車”。

幾天後,華為也圍繞汽車打了一套嚴絲合縫的組合拳:4月15日,一段華為自動駕駛路測影片刷爆社交媒體,在影片中,這臺車全程無須人工介入即可從容應對紅綠燈、左轉、加塞等各種複雜路況。兩天後,4月17日,北汽高階品牌極狐ARCFOX聯合華為正式推出阿爾法S華為HI版,宣佈將在年內實現這臺新車的上市交付。4月18日,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舉辦了HI新品釋出會,釋出了包括鴻蒙OS車機作業系統、4D成像雷達、MDC810等在內的新一代智慧化部件和解決方案。第二天,4月19日,上海車展媒體日,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現身賽力斯展臺釋出會,宣佈雙方達成深度合作,其聯合打造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正式上市。同日,華為終端官方正式宣佈,將正式開啟汽車售賣業務。4月23日,賽力斯官方微博宣佈: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兩天訂單突破3000輛。

就在華為第一款車釋出的同一天,由阿里巴巴集團、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在2020年12月創始輪融資達到了100億元成立的智慧純電汽車專案智己汽車,也釋出了首款預售價格為40。88萬元的車型L7也正式釋出。

至此,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華為、小米等中國高科技產業全部下場參與到汽車市場的競爭,而這距離前樂視董事長賈躍亭造車失敗避走海外被網路群嘲,時間也只過去了不到4年時間——風水輪流轉,經過幾年的時間,智慧汽車似乎成了所有中國高科技企業突破自身業務增長的救命稻草,像極了當年中國市場手機市場在一夕之間,遍地開花。

然而,汽車終歸是和手機還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

除了造車會涉及到包括材料、機械、電氣、自動化等更廣泛學科,需要大量的實踐和積累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智慧汽車”或“軟體定義汽車”更是加入了更多新興技術成功——軟體控制、感測器、AI、5G、移動網際網路……不僅使得傳統汽車的工作原理髮生了很大的改變,而且也使得原本相對成熟、明確的質量標準,變得更加複雜。並且由於在該領域當中,“山頭林立”,每家企業所採用的技術路線、邏輯和工作機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區別,因此使得在短期內構建一個公認的智慧汽車質量判斷標準、工具和方法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是工業產品從自動化到智慧化必經的過程,但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真的需要這麼多市場上“成名”的企業參與其中嗎?很久以來,在我們目之所及的範圍內,所有的“創新”都表現出一種“一窩蜂”搶奪市場份額的無序感:手機市場如此,共享單車如此,如今,汽車市場也要經歷一次了。而餘承東所謂“華為汽車不是PPT造車”的說法,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也許有些目前宣稱進入智慧汽車領域的廠商,看中的既不是技術標準,也不是產品利潤,更不是使用者需求,而僅僅是希望能夠獲得資本市場的更多關注。

汽車,終歸不是手機:汽車最大的問題是安全,關係到駕駛人、乘客、路人,以及所有道路參與者的人身安全,而不僅僅是豐富使用者個人的休閒時光。從這個角度講,所有參與到該領域的企業,都需要有更大的耐心,投入更多關注在技術融合和各種標準的確定,否則,對於行業來講,就是噪音,是阻力,是行業發展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