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米的液態鏡頭有啥用?手機設計難題有望解決!

不得不承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iPhone一直是國產手機外形設計的靈感來源。我的意思不是說國產手機「抄襲」iPhone,只不過在不少手機上,我們都能隱隱約約感受到「這臺手機有其他品牌的影子」。儘管跟隨iPhone可以降低自己手機外觀「翻車」的機率,但盲目跟隨iPhone也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把iPhone的缺點也學到了自己身上。

小米的液態鏡頭有啥用?手機設計難題有望解決!

來自iPhone 6的「火癤子」攝像頭,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在iPhone 6面世之前市面上也有不少以拍照為賣點的手機採用了突起攝像頭的設計,但這都是品牌的「無奈之舉」,如有可行的解決方案,品牌大多會盡可能抹平相機鏡頭的凸起。而iPhone 6的出現讓不少品牌意識到「攝像頭凸起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正式掀起了「攝像頭無節制凸起」的序幕。

但為什麼相機鏡頭就一定要有個小火山呢?

不凸不是好相機?

如果說「相機突起」是「症狀」的話,那「內部空間不足」就是其背後的「病因」。

手機攝像頭之所以要突破手機背後平面,根本原因是手機內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攝像頭模組。如果繼續細分這個結論,手機鏡頭的凸起其實是「相機模組厚度」「手機厚度」與「模組疊放」三個因素共同影響的後果。

第一個因素不用多解釋,在手機整體厚度不改變的情況下,相機模組的尺寸越大,超出手機後蓋的部分自然越多,突起也越明顯。隨著相機技術的發展,使用者對手機相機的畫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依靠小光圈與大景深實現的全焦相機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者對手機拍攝的需求,結構更為複雜的自動對焦模組出現在了手機配置單裡。

小米的液態鏡頭有啥用?手機設計難題有望解決!

但不同於沒有活動部件的全焦相機,為了讓不同距離內的事物都能清晰上鏡,自動對焦相機必須有一個能前後活動的對焦鏡組。為了給對焦模組提供足夠的行程,相機模組的尺寸也需要成比例的「變厚」。

除此之外,手機感測器尺寸的提升也同步帶動了相機模組的尺寸。

其次是手機厚度的變化。從大趨勢來看,智慧手機始終朝著便攜的方向發展,而厚度是便攜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手機攝像頭尺寸不變,在手機厚度越做越薄的今天,鏡頭模組也會像退潮時的礁石一樣「浮現」在手機背面。

小米的液態鏡頭有啥用?手機設計難題有望解決!

至於「模組疊放」,在我看來其實是特定時期下的特色產物。

現代智慧手機由多個不同功能的模組組成,因手機整體體積有限,所以各個模組安放的位置就成了廠商需要重點研究的方向。比如曾經的iPhone X就因為Face ID模組佔據了手機頂部大量空間,而需要把手機多攝像頭模組豎放,做成「紅綠燈」的樣子。

尤其是在全面屏時代的早期,為了給巨大的「劉海」讓路,不少品牌都儘可能的把攝像頭模組往機身外移,臺階式後置攝像頭也屢見不鮮。直到挖孔全面屏技術成熟後,這種臺階式後置相機模組才漸漸脫離主流。

為了抹平火山口,手機品牌都做了哪些努力?

那難道提升畫質就一定要以相機突起為代價嗎?答案是否定的。

剛才我們介紹了手機相機會突起的三個原因,品牌也可以從這裡入手,解決相機突起的問題。最佳化機身佈局的方式剛才已經講過了,不少品牌也開始用提高電池容量,以加大機身厚度的方式隱藏背後的攝像頭,那麼如何進一步壓縮手機相機模組的尺寸呢?

過去不少品牌給出的答案是潛望式鏡頭。有一說一,將光路橫置確實可以壓縮手機相機模組的厚度,但問題是潛望式鏡頭通常只適用於小尺寸感測器,在「一寸大底」即將登陸手機的2021年,潛望式設計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

而小米前段時間釋出的「液態鏡頭」則是手機抹平火山口的另一個方向。

小米的液態鏡頭有啥用?手機設計難題有望解決!

剛才說過,手機相機模組之所以要做這麼大,對焦模組「功不可沒」。為了降低對焦模組對手機相機尺寸的影響,小米的「液態鏡頭」代替了傳統的對焦模組,使用全新的「液態鏡頭」實現對焦。在伺服馬達的驅動下,透明流體所模擬的「晶狀體」可以快速改變自己的形狀,從而改變自己的光學引數,以此完成對焦過程。

與傳統相機模組相比,液態鏡頭雖然有著更高的技術難度與成本,但卻能在更小的體積內實現更大的對焦範圍,比如讓長焦鏡頭也能用於微距拍攝。如果搭配多個液態鏡頭,更是有可能使用單一感光元件覆蓋手機的所有焦段。也就是說現在我們使用三攝模組才能實現的焦距覆蓋,未來只要用一個攝像頭就能全部替代,所謂的湊數鏡頭也將失去存在意義,手機攝影技術也將翻到全新章節。

到時候,所謂的「景深攝像頭」,也是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