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是怎樣的父母,女兒服藥輕生,竟毫無察覺?

為孩子選擇洪恩的你,請關注【洪恩媽媽】公眾號:)

加繆說過,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命題。

蘇格拉底也認為,相對死亡而言,生是微不足道的,“肉體生命是大惡,是謊言”。人,向死而生。

現實生活中,誰不是為了生而努力,為生活而奔波。自殺,是常見而非大部分人會面對的問題。但它每天都在發生著,有時離開的甚至是孩子。

就在這個十月,上海楊浦區一女網友,在家服用了大量安眠藥。

是怎樣的父母,女兒服藥輕生,竟毫無察覺?

竟然是網友報警!楊浦公安分局長白新村派出所民警結合網友提供的線索,迅速找到女孩所在地,最終找到女孩成功挽救其生命。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面對警察的詢問,女孩父母表示女兒已經熟睡不便打擾。見父母不願配合叫醒女兒,警察要求父母將家中的安眠藥取出核實數量。母親打開藥盒一看,發現安眠藥所剩無幾。於是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衝進房間試圖搖醒女兒,但女孩睡態明顯異常,無法被喚醒。

原來,女孩之前一直神經衰弱,醫生開了安眠藥,沒想到最近女孩又因學業壓力,產生了輕生念頭。

據新聞報道描述,

女孩父母是清楚女孩神經衰弱、睡眠極差的

,但為什麼沒能及時地引導、進而發生了女孩想要輕生的悲劇呢?

上海的那位女孩是幸運的,由於解救及時,她的生命得到了挽回。

江蘇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卻沒有那麼幸運,在開學第一天竟跳樓自殺,經搶救後無效身亡。

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每一樁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帶來無限的悲痛:

河北邯鄲一小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沒有上網課而被老師先後在微信群裡批評、移出釘釘群,選擇從家中15樓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上海一17歲男孩,因在車上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從盧浦大橋上跳下,被打撈上來時已無生命體徵……

觸目驚心的悲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凋落在燦爛年華,這不得不讓父母們深思:

為什麼孩子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沉重的數字,墜落的生命

近年,“抑鬱症”、“青少年自殺”這樣的詞頻繁走進我們生活。

讓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佔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佔(23。7%)。

是怎樣的父母,女兒服藥輕生,竟毫無察覺?

為什麼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

這組資料讓人觸目驚心。但也有網友表示,“現在的孩子就是生活太好了,喜歡無病呻吟,喜歡大題小作”。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看另一組資料。

是怎樣的父母,女兒服藥輕生,竟毫無察覺?

這是基於網路資訊抓取的青少年自殺原因比例。可以看出,

“家庭矛盾”和“學業壓力”已經成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

這也和我們日漸沉重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現實感受接近。

青少年自殺還只是基於自己的“無病呻吟”嗎?

也許大人們會這樣說孩子:你看你們,不愁吃不愁穿,要什麼都有人送到你面前;對比我們小時候,你們真是太幸福了!

不管如何,我們面對的是兩個現實:第一,生活確實好了,物質生活充裕了;其二,孩子的自殺率也提高了。這其中說明什麼,意味著什麼?一個不會感覺到物質匱乏的孩子,我們應當關心他們什麼,給予他們什麼,才能保證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

生命安全?

孩子沒有生活壓力,就沒有其它壓力了嗎?

在學校,他們面對著課下堆成山的作業,校園中的各種冷暴力,青春期脆弱的心理;

在家裡,還有父母不斷的督促,報的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鍛鍊身體,催促長高……對自己的指責和不理解;

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有一個玩樂的童年,一個快樂的青少年,他們不知道該找誰玩,找誰傾訴。

種種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最壞的惡果,是導致他們在自己的生命面前搖擺。

於是,在跟父母和老師難以交流溝通的情況下,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網路上,在社交平臺上發洩著自己的不滿,和網友訴說著自己的遭遇。

他們也可能透過網路,產生了種種不良情緒和認識;他們模仿,尋求解脫……

而這一切,家長們可能甚至無法察覺,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給了孩子無微不至的愛!

於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開頭新聞中的女孩是被網友報警發現進而獲救的,家長矇在鼓裡,就在孩子身邊,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

悲劇就那樣悄無聲息地發生了。

如何避免此類悲劇發生?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應該健康向上地成長。

然而我們也幾乎無可避免地看到,有些孩子走到了人生的歧路上。

沒有人不希望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地生活,實現自己的願望。活著,或者放棄活著,都需要條件。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對生命認識並不清晰的孩子,大人們,尤其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這是不用強調的道理。

然而,父母也需要教育。沒有誰是一生下來就帶著為人父母的方法和“技藝”。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完善自己。

1

多瞭解孩子

這種理解也許需要學習,需要共情。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① 透過日常交流和觀察,

瞭解孩子的基本特徵

,如孩子的性格、愛好等,能及時察覺孩子行為和心理的變化;

②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

瞭解他們在不同的年齡段中的特徵。年紀小的孩子容易接受父母和旁人的引導。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孩子到了八九歲之後,就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這時,父母還能察覺嗎?在沒有教科書的時候,我們先做好傾聽、低語,和孩子交流。

2

要富有同理心

家長要摒棄自己是“過來人”的這種教育思想,要讓孩子感覺到被平等對待,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爸爸媽媽知道“我”在想什麼、要什麼。

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家長需要懂得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學會換位思考,能體會到孩子心中所想,理解孩子的行為。若你看到孩子吃飯時總剩下許多,大部分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快把飯吃完,不要浪費?但若家長能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孩子是吃飽了,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糧食的可貴。要有同理性,儘量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而不是“我覺得”。多一些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那麼他才能去理解與關愛他人。

父母的同理心也會影響到孩子,慢慢的,孩子也會考慮父母的感受。

要知道,理解是溝通的前提。

3

選擇恰當的溝通方式

溝通需要用到語言,需要我們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溝通不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好的溝通方式,能讓他人心曠神怡,如沐春風。而不恰當的溝通,會給人帶來尷尬,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父母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若孩子個性內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溝通可能難以奏效。這時候若能從孩子的愛好入手,跟孩子聊聊他喜歡的事物,溝通會有效得多。

同時,在溝通交流時,父母絕對不要帶著焦慮和情緒與孩子交談;同時,為了體現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問題時,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語氣進行,如“你這樣做是怎麼想的?”、“讓我們談談好嗎?”

4

懂得壓力的平衡

當孩子壓力大或迷茫的時候,家長需要及時給孩子樹立自尊,讓孩子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誘惑能夠經受得住抵抗,在孩子適合的年齡教會孩子做自己的事情,並且需要重視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培養孩子的自尊;

不過,在我們家長面對孩子的壓力時,也要擺正心態,不要孩子考試成績一下降、被老師找了次談話就如坐針氈,著急回家批評孩子——孩子並不需要在每件事上都做得完美無缺,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5

理解生命的可貴

鮮花年年開放,對任何人而言,生命卻只有一次,所有的可能性都建立在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的基礎上。

小孩子可能不懂得生命的可貴,那麼我們可以在孩子產生理解能力的年齡,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講述生命的可貴。《伊索寓言》中就有這樣一個“家鼠和田鼠的故事:

田鼠與家鼠是好朋友,家鼠應田鼠所約,去鄉下赴宴。他一邊吃著大麥與穀子,一邊對田鼠說:“朋友,你知道,你這是過著螞蟻一般的生活,我那裡有很多好東西,去與我一起享受吧!”田鼠跟隨家鼠來到城裡,家鼠給田鼠看豆子和穀子,還有紅棗、乾酪、蜂蜜、果子。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為驚訝,稱讚不已,並悲嘆自己的命運。他們正要開始吃,有人打開了門,膽小的家鼠一聽聲響,害怕得趕緊鑽進了鼠洞。

當家鼠再想拿乾酪時,有人又進屋裡拿什麼東西。他一見到有人,立刻又鑽回了洞裡。

這時,田鼠也顧不上飢餓,顫顫驚驚地對家鼠說:“朋友,再見吧!你自己盡情地去吃,擔驚受怕地享受這些好吃的東西吧。可憐的我還是去啃那些大麥和穀子,平平安安地去過你看不起的普通生活。”

這個故事中,田鼠看上去沒有去品嚐家鼠的美味佳餚,可它為了儲存生命,離開的危險的場所,回到自己熟悉的田間,去安全地吃它也許並不豐盛的被人遺落的大麥和穀子。家鼠呢?儘管一時飽食終日,卻有可能隨時被人類暴擊,一命嗚呼。

所以,家長朋友們,和孩子談談生命吧!有時候生活並不是輕鬆的。作為學生,要承擔學業的壓力。做媽媽爸爸,要為孩子的吃飽穿暖健康平安努力。哪怕做一隻小小田鼠,也要為自己生存和生活患得患失啊!

積極做好孩子和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建設,重視家庭心理教育,構建一個健康平安、其樂融融的家庭關係,幫助孩子繫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

讀到這裡,

分享

收藏

在看

,您會點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