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因為獨居且在家辦公的原因,音樂是相比呼朋喚友我更喜歡的讓家裡「熱鬧起來」的方式之一,於是在音箱的挑選上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希望能夠聯動家裡四處都能被音樂填滿。

這篇文章我本計劃是更廣義的分享家庭多品牌 Wi-Fi 音箱群組播放的原理、裝置和場景,但是撰文之前測試了一番 Android 手機(一加 9 Pro)在目前環境(全屋 Wi-Fi 覆蓋;音箱產品除了 HomePod,還有 Sonos 和 B&O)下的使用體驗,發現有如下問題:

除了 B&O Stage 因為可以從設定裡直接繫結 Spotify 後順利投放外,儘管可以搜尋到 Sonos 的產品,但都無法成功連線並投放;

Android 手機預設的投放協議應該是 Chromecast,目前似乎只有 YouTube Music 能提供最完善的支援,但是因為一些客觀限制所以無法成功投放音樂;

國內音樂平臺例如 QQ 音樂在軟體內建了音樂投放功能,所以可以成功投放除了 HomePod 以外的音箱,但不能群組播放,而 Android 端網易雲音樂就沒有該功能(或許是我沒有找到?)所以無法投放,其它音樂平臺尚未測試。

因為我是一個多年的 Apple 全家桶使用者,所以對 Android 瞭解有限,上述問題或許是我操作有誤,或許確有其事,希望有經驗更豐富的 Android 使用者可以踴躍補充,但接下來的內容我將會從全蘋果生態使用者的視角來撰寫,如果你是 Android 使用者請酌情決定是否繼續閱讀。

AirPlay 和隔空播放傻傻分不清楚?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我們經常會在各個品牌的音箱產品介紹中看到諸如「支援 AirPlay 2。0」、「透過 iPhone 或 MacBook 隔空播放」等關於 AirPlay 和隔空播放的描述,其實不必恍惚,它們可以理解為同一個東西,只是再細一點的話可以作如下區分:

AirPlay 是 Apple 自研基於 Wi-Fi 環境下的一種傳輸技術,可以將音樂、影片或影象經由 Apple 裝置無線傳輸到第三方且受支援的音訊或影象播放器上。

AirPlay 2 是全新一代的 AirPlay 版本,對比前代它最主要的升級是支援裝置群組播放功能,對於普通使用者最直觀的理解也就是同一 Wi-Fi 下跨品牌跨區域的多臺音箱同步播放同一首歌;換言之,如果某個裝置未強調 AirPlay 2 的話,有可能它只能一對一播放音樂,但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支援 AirPlay 的產品都不必有這個擔憂。

隔空播放是 AirPlay 的中文譯名,同時也是我們在 iPhone 或者 MacBook 啟動該功能時的點選項。

所以如果你使用的是 Apple 裝置,選購 Wi-Fi 音箱產品時務必關注它是否支援 AirPlay 協議或隔空播放功能,事實是目前市面上除了像天貓、米家這樣專屬的智慧音箱之外,大部分但凡支援 Wi-Fi 連線的音箱都預設具備 AirPlay 功能,乃至品牌電視也是如此。於是一個或許不正確的理解是,只有 Apple 裝置使用者才能擁有網際網路最完整的體驗。

全屋播放怎麼開始

以 iOS 裝置為例,當我們使用隔空播放功能時,通常有兩種操作,一種是裝置的全域性隔空,當播放音樂時(也可以在播放之前)下拉選單並點選下圖左紅圈中的隔空播放按鈕,就可以在撥出的介面中選取當前 Wi-Fi 下支援的 AirPlay 裝置,同時還可以透過名稱右邊的勾選項同時啟動多個裝置一起播放。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全域性播放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即便你已經退出當前正在播放的流媒體 App ,例如退出 Spotify 切換到 YouTube,後者便會直接預設透過音箱播放,而我們都知道因為延遲的原因所以大部分時候都不會用 Wi-Fi 音箱來播放影片。所以我更喜歡從當前播放的 App 中啟動 AirPlay,但這也有一個小問題就是不同 App 的啟動入口都是不同的,這次做一個小遊戲,我不標識入口處,大家可以從下方截圖中尋找它們都在哪。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以上分別是目前最流行的音樂流媒體平臺 Apple Music、Spotify、YouTube Music、網易雲音樂和 QQ 音樂,對於 AirPlay 入口的設計不只是圖示或者位置,同樣也可以看出國內外對於音樂的態度——國外更注重「享受音樂」,所以產品設計裡更聚焦於音樂本身,包括提供更明顯的體驗擴充套件設定;而國內更喜歡把音樂當成一種「工具」,所以會更重視主要停留頁面里社交和關聯音樂(人)的露出。當然這是題外話了,這裡只是隨口提一下。

值得一試的選擇與組合

現在我們來講講音箱的選擇,也是從我正在使用的產品展開。

HomePod 是 Apple 全家桶使用者必不可缺的夥伴

既然是 Apple 裝置使用者,那一定少不了 HomePod。我家裡有三個 HomePod,其中有兩個是 HomePod mini。HomePod 上市已近四年,而現在已經停產,但在第三方渠道仍炒得火熱幾近翻番,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作為 Apple 推出的第一款音箱,外觀設計延續了其一貫的簡潔風格,內部構造也一如既往的「開掛」,採用了彼時 iPhone 6 相同的 A8 處理器,六個麥克風陣列,不僅能快速聯動 Siri 響應各種指令,還能透過計算音訊實現空間感知(識別擺放位置如牆角、擱架等自動調整聲場,確保使用者總能獲得最響亮清晰的音樂體驗)和高低音控制,而隨著最近的 iOS 15 更新它還支援了 Apple Music 的無損音源播放,提升非常明顯。

而相比 HomePod 的「專業」,HomePod mini 則更趨向於「功能性」,儘管沒有 HomePod 豐盈的體積和強大的處理能力,但是它勝在小巧及便宜,內建的 U1 晶片可以近場感知環境中的其它裝置便於更好的聯動和資訊傳遞,所以包括官方宣傳中也建議將多個 HomePod mini 組合使用,無論是聯合 Apple TV 實現家庭杜比,還是在 Apple Music 中更沉浸的音樂體驗,它屬於一種「團隊的力量」型產品。

而對於 Apple 全家桶特別是像我這樣使用 HomeKit 全屋智慧的使用者,HomePod 的意義不只是揚聲器,透過 Siri 它還是家裡各個智慧家電的「遙控器」,雖然 Siri 也有不少智障的時候,但,我還能怎麼樣呢?

Sonos 是最接近 Apple 的品牌

如果你的生命中完全不需要 Siri,那 Sonos 是我最推薦的品牌。當我說 Sonos 最接近 Apple 的時候,並不是說它的產品對後者有更好的相容性,或者是工業設計接近,而是 Sonos 一直給我種和 Apple 企業文化極其相似的感覺——優美、易用和創新。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覺得 Sonos 也在有意向 Apple 以自己的方式致敬,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瞭解到 Sonos 的時候它也只是市面上中高階音箱裡「平平無奇」的一員,但好像是從 Apple 將硬體水平提升到天花板並開始著力於拓展影音娛樂服務領域時,Sonos 突然「明亮」了起來,從工業設計到重視網路智慧化,乃至它的營銷定位都彷彿傳遞一種「我是 Apple 影音生態最佳第三方配件」的感覺,特別是當你嘗試開箱配對新裝置時,那種簡單到近乎無感的流暢感讓你覺得彷彿就在連線一個新的 Apple 裝置——有趣的是,它最近的產品也開始了全環保的無塑膠包裝。

而音質首先我不是專業發燒友,無法從專業角度去一一辨析 Sonos 產品的優劣,但如果以 HomePod 為基準的話,後者主打「清晰」,就是當你聽一首歌時人聲會更突出,清脆而明亮,Apple 一如既往不做最好但最普適討喜的做事方式;而 Sonos 的風格更偏向於豐富,不會刻意突出人聲或者音樂,儘可能還原音樂整體原貌,都是優秀的揚聲器。

B&O 很貴,但也很美

第一次知道 B&O 是它的 A9 系列產品,真的很美,當然相比於價格,是否擁有配得上它的家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彼時流浪在宇宙中心的我自然不會去衝這個動。後面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B&O 也一定要提上日程,後面選擇了它的迴音壁產品 Stage。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B&O A9

區別於 Sonos 的易用,B&O 相比則要「極客」得多——你能想象我買的國行 Stage 在配對時居然要用到 Google Home 來完成設定,我一直很好奇別的「普通人家」買來後究竟都怎樣去完成設定。而且就我的使用場景,當我用 Google Home 終於完成設定後,如果我想要更改它的名稱,我只能在 Apple 的 Home App 裡設定。我不知道是因為某個我剛好擁有的裝置或者 App 觸發了這個奇妙邏輯,但我依然費解。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B&O 的立體發生系統

但拋開這些個毛病,Stage 著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迴音壁,擁有 11 個揚聲器單元和立體三聲道系統的它是杜比全景聲絕佳的呈現工具,在我沒有配對其它音源的前提下,坐在遠離其近三米的沙發上我應然能從 Netflix 的杜比片源中「聽聲辯位」,綜合它非常「高階」的工業設計,我認為是對得起這份價格的。但其實現在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可能會選擇 Sonos 的迴音壁,因為如果想要更好的家庭影院體驗,還是必不可少另一個組合音源,但 B&O 我真的只買得起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我們可以透過 AirPlay 實現多個音箱同步播放某一首音樂或者作為影片的揚聲器,但家庭影院系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當我們將多個裝置組合成套時,它不止是「揚聲」,還需要根據不同裝置乃至擺放位置的特性去調整各自的發聲特點或中高低頻,所以是需要使用到各個廠商特定的家庭影院系統得以實現,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多個跨品牌音響群組聽歌,但家庭影院系統一定得是同一品牌聯動。

不可否認 HomePod 群組實現家庭影院杜比全景聲是一個便捷穩定的方案,但它需要依賴於 Apple TV,除非你能確保自己所有的影視源都能透過 Apple TV 實現,那麼最好慎重考慮這套方案。

我是如何匯聚音樂的海洋

我家裡總共安置了六個音箱,它們分別來自 Apple 的 HomePod 和 HomePod mini、Sonos 的 Roma SL 和 Beam Gen2 以及 B&O Stage。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通常我都會建議朋友額外選購一個家庭影院,當然如果有條件配置更專業的家庭影院套裝更好,因為儘管現在很多電視,包括我正在使用的 Sony 9000H 都宣稱自己搭載多聲道系統並支援杜比全景聲,但實際上它們的出生都很「單薄」——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我由奢入儉難,不過建議大家都能去線下店親自體驗一番電視發聲和安裝回音壁或其它家庭影院產品發聲的效果,絕對不是「好一點」,而是翻天覆地。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客廳的 B&O Stage

與電視 eARC 介面連線後,B&O Stage 就獲得了杜比全景聲輸出的功能,事實上因為片源和觀影風格的關係,我使用很長時間都沒有那種絕對震撼的感覺,只是覺得用了這個迴音壁讓聲音響亮豐富很多,更容易沉浸在影片中。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彼時看《甜蜜家園》,有一個鏡頭是非常安靜的環境裡突然想起了敲門聲,我是真真切切的眼睛看到劇裡這一幕,耳朵聽到了斜後方的敲門聲——和主角在劇中位置角度相同,當時就不自覺的挺直了身子心裡一涼,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臨場感」,而後我也翻來覆去這個鏡頭看了很多遍。

但正如前文所說,再厲害的迴音壁始終突破不了物理桎梏,想要真正實現「環繞」還是得至少有兩個或以上的音箱群組才可以,而 B&O 除了價格都是優點,也是我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的夢想。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書架上的 HomePod

工作區域我放了兩臺音箱,肯定少不了的是 HomePod,因為不止是揚聲,它還承載著整個起居室區域窗簾和燈光的控制,它的音質本來我覺得挺好的,但直到有了對比。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Beam 和 HomePod 分別在書桌左右

上圖是我的工作區,也是我一天中待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我用了一個環繞臨場感更強的 Sonos Beam Gen2 作為主音箱,放在圖左掛畫下方,也是我椅子的正前方。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Sonos Beam

Beam 雖然作為 Sonos 的入門款迴音壁,透過一個高音揚聲器和四個中低音揚聲器共五個模組,在上射揚聲器建立多維聲場後依然具備實現杜比全景聲的輸出能力。就聽感上描述,HomePod 是給了你非常清晰明亮悅耳的音樂,但 Beam 是用音樂把你抱在懷裡的感覺。當用 Beam 結合書架上 HomePod 用 AirPlay 群組播放後,後方的最後一小點音樂缺口也被補足,就我不高的需求來講,已經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音樂體驗。

當然作為一款迴音壁,Beam 和 B&O Stage 一樣具備 LAN 和 HDMI eARC 介面用於透過電視實現合適片源的杜比全景聲支援,這裡選擇 Beam 其實也是因為我不久後有計劃在這個地方裝一個小一點尺寸的電視,現在正在無中生有各種需求中。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Sonos 的自適應 Trueplay 調音技術,真的非常驚人。

網上你能找到很多關於 Trueplay 調音的技術解析,我其實並不太懂音訊技術所以也就不搬運了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我主要講講自己的感受。Beam 本質上是一款聲音很「洪亮」的音箱,調音之前聽感上它就是會把音樂中所有的元素往你身上砸,無論是人聲、樂器還是各種中高低音訊,雖然依然不錯,但時間長了還是太滿太累;Trueplay 調音的本質是透過對環境中從其擺放位置到反射源的識別最佳化 EQ 設定,所以調整時你需要拿著手機在家裡四處遊走,但調整結束後你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層次感」,音樂中的各種元素依然洪亮豐富,但它們變得有秩序了,而且你置身於環境中對音樂環繞的方向也有了感知,儘管不可能讓你感覺到吉他在左架子鼓在右,就像一條小溪在你身旁流淌,你能感覺到這會兒它越過頭頂,下一時刻你又能知曉它正拂過耳邊。

我一直很難去感知到很多專業人士對耳機或者音箱裡中高頻的各種神秘判斷,對我來說好的揚聲裝置並不是讓你對音樂看得有多清晰,而是讓你距離音樂有多近,乃至只有你和音樂。所以我特別喜歡 AirPods,它不是音質最好的耳機,但是它無論是戴上取下配對充電都儘可能的無感,「拿起耳機聽歌」和「聽歌」不全是字數的區別,是你在被音樂奴役還是你在享受音樂帶給你的樂趣。

而此時 Beam 和 HomePod 的結合也大體上是這個感覺,我在聽音樂,但會想不起「我正在用大喇叭放大音樂」。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廚房杯架上的 HomePod mini

廚房裡比較簡單,我就在靠牆的杯架上放了一個 HomePod mini,因為我喜歡安安靜靜地做飯——我一直把做飯這事兒視作某種程度上的冥想,所以也沒有刻意在這裡就音樂的事兒多折騰。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臥室的 HomePod mini

另一個 HomePod mini 是在臥室的床頭,它的主要功能還是 Siri,儘管也會在賴床的時候當大喇叭用,但那會兒的狀態也就是聽個響兒就行,所以 mini 也完全夠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同樣擁有 HomePod 或者 HomePod mini,務必確認其韌體是否升級到最新 15。1,該版本後支援 Apple Music 的無損輸出,效果非常明顯。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Sonos Roam SL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放在床頭另一邊的 Sonos Roam SL,這是我目前家裡諸多音箱裡最喜歡的一個。它是 Sonos 應該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定位便攜和戶外的 Wi-Fi 音箱吧,內建電池,透過底座進行無線充電同時也支援所有 Qi 無線充電器,輸出音質也非常喜人,我感覺是僅次於 HomePod 但遠遠優於 HomePod mini 的。它與 HomePod mini 左右護法是我失眠時候白噪音的最佳守護。然後我想說說為什麼它是我最喜歡以及為什麼家裡要擱一臺便攜戶外音箱而又從來不帶出去。

從“全家智慧”到“音樂滿屋”,這是我的智慧家居探索

Roam SL 的防水特性

我前文提到廚房裡因為我不常在這個區域聽歌所以就只放了一個 HomePod mini,但不常不意味著從不,所以無線小巧的 Roam SL 是我在需要時候對廚房揚聲需求最快捷方便的補充。其次因為其定位於戶外音箱,所以具備防水功能,於是我便可以隨時把它帶到浴室裡高歌。

Roam SL 雖然小巧,但是可以支撐十小時的連續播放——這是官方資料,而我可能永遠都無法在日常使用中有機會實測它究竟播放多久,作為一款可移動的 Wi-Fi 音箱——當然如果你是真正的戶外使用,只需要長按機身的配對鍵就可以快速啟動藍芽配對模式——可移動的特性將我在家裡最後一點音樂需求補足。

寫在最後

作為當代大齡獨居男青年,音樂是我最好陪伴的朋友,也是永不嫌煩的客人,很多時候音樂被淪為一種工具——通勤時打發時間、在公共場所時隔絕噪音以及悲傷時自我療愈,但在家裡它應該是能被具象、立體且無處不在的。

推薦大家都能試著組建一番能將音樂流淌在家裡各個角落的揚聲小隊,你一定會發現家可以更生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