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痛心!又一青年學者不幸離世,年僅36歲!

據多方資訊證實,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孔源因突發疾病於2021年11月13日去世,年僅36歲

。孔源老師

出生於1985年

,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本科、俄語專業碩士,2014年從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首都師大歷史系。孔老師辭世,正是學術研究的黃金年齡,甚為可惜!

據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在個人公眾號介紹,孔源老師具有雄厚語言文字基礎,

除精通英語、俄語外,還具有較好的德語能力,並能利用蒙文、滿文資料從事學術研究

痛心!又一青年學者不幸離世,年僅36歲!

孔源

1。2003~2007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國語言文學系,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2。2007~2010年,北京大學外國學院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的時空體與“第二世界”的文學》。

3。2010~ 2014年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不同民族圈互動之下的清代以來呼倫貝爾轄境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

4。2014年9月至今2016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博士後。出站報告題目:《“重塑蒙古”:清代前後額爾古納流域族群疆界的變遷》。

在孔源所工作的首師大歷史學院官網,孔源在個人頁面的研究特色中自我介紹道:

受到家庭影響,從大學起就開始發表俄羅斯地緣相關文章,一直比較關注蘇俄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在北大英語系、俄語系、歷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專業方向輾轉修學期間,關注的重點一直在俄羅斯的社會發展、中俄關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

據瞭解,

孔源老師的父親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孔凡君教授

(筆名孔寒冰),孔教授是著名中東歐專家,長期從事中東歐國家研究工作,曾遊歷中東歐多國並對其做了比較全面的調查,著有《東歐史》《寒冰走蘇東》《東歐政治與外交》等。孔凡君教授在北京大學官網個人介紹寫到:

筆名孔寒冰,生於黑龍江,長於吉林和遼寧,工作在天津和北京。屬於生下就捱餓、上學就停課、畢業就下鄉、中年就失業的一代。吃飯為了活著,教書和寫書為了吃飯;有幸成為大廚雲集的高階飯店中的一小工,不失真是本色。用一句話概括多半生坎坷之經歷,那就是“走得很慢,但總在走”。

個人研究特色

受到家庭影響,從大學起就開始發表俄羅斯地緣相關文章,一直比較關注蘇俄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在北大英語系、俄語系、歷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專業方向輾轉修學期間,關注的重點一直在俄羅斯的社會發展、中俄關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近些年發表的相關論文有:《俄羅斯人認識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大眾文藝裡的蘇修形象》、《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人經濟文化區發展與形態》、《晚清中俄東部邊界安全形勢變化與呼倫貝爾新政》,《走出‘韃靼’想象:17世紀俄羅斯人對馬可波羅內亞敘述的接受與重構》即將發表。在這些論文中,作者試圖從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多個角度去解讀俄羅斯的社會文化發展、中俄政治文化關係、俄羅斯移民等問題。

除在英語、俄語方面有良好基礎,研究東北史地之時也學習了滿語、蒙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多次到俄日美等國進行學術訪問和參加國際會議,也對東部內蒙古等地區進行了若干次田野考察。

論文

(一)博士論文

《不同民族圈互動之下的清代以來呼倫貝爾轄境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二)學術論文

1。《俄羅斯人認識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載《俄羅斯研究》,2005年第2期。

2。《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大眾文藝裡的蘇修形象》,載《俄羅斯文藝》,2012年第3期。

3。《清代以來達斡爾族跨興安嶺貿易及其地理基礎》,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

4。 《從‘dergi’一詞看歷史上滿族政權崇尚東方的觀念》,載《史學月刊》,2014年第4期。

5。《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人經濟文化區發展與形態》,載《歷史地理》,2014年第1期,總二十九輯。

6。 《呼倫貝爾如何被書寫成蒙古》,《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3期。

7。 《晚清中俄東部邊界安全形勢變化與呼倫貝爾新政》,《國際政治研究》2016第1期。

8。 《清末民初呼倫貝爾治邊政策的轉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9.《走出‘韃靼’想象:17世紀俄羅斯人對馬可波羅內亞敘述的接受與重構》,收入文集《馬可波羅·揚州·絲綢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馬可波羅·揚州·絲綢之路》,收入《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學術叢刊》。

10.《全球史評論》第十二輯中,翻譯論文《帝國與相遇:1350—1750年的世界》(沃爾夫岡·賴因哈德著),2017年6月出版。

11。《全球史評論》第十三輯中,發表主題論文《從清末民初中國時局看1917年俄國革命的地緣政治影響》,2017年3月出版。

12。 《地理大發現視角下看佩特林使華報告的傳播與影響》,(《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

13。 《佩特林使團訪華問題新探——基於民族史材料的考證》,(《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8年第4期。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