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文/諦林 稽核/子揚 校正/知秋

美國的“科技狂人”馬斯克,憑藉特斯拉和Space X兩家科技公司穩居世界首富之位。

相較於特斯拉,筆者認為Space X存在的意義更重要,畢竟這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家能夠與國家航空航天局達成商業合作的火箭公司,而Space X每一個公開的發射影片也都令人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射前的準備環節,安裝星艦的並不是什麼黑科技,而是一臺巨大的起重機。

起重機中的巨無霸

這臺起重機可以輕輕鬆鬆把高度相當於40層樓的星艦吊起來,對於這臺起重機,可能不少讀者都下意識以為是由外國生產,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筆者瞭解到,下圖中的起重機來自於德國利勃海爾集團,具體型號是利勃海爾LR11350型履帶式起重機。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雖然是德國產,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臺起重機並非世界之最,中國的履帶式起重機才是全球頂尖。

例如徐州重工的XGC88000以及三一重工的SCC40000A,無論是在規模還是起重能力上都遠超德國利勃海爾LR11350。

上述兩款國產大型起重機的最大額定起重重量可達4000噸,幾乎相當於德國那臺機器基礎版的三倍。

更令人欣慰的是,10月28日,國產履帶式起重機再一次創造了世界紀錄,而紀錄的創造者當屬中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三一重工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10月29日科技日報報道,

三一重工自主研發的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於10月28日在浙江湖州下線。

據筆者瞭解,

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的最大其中噸位數達到4500噸,相當於可以一次吊起3000多輛小轎車

;該裝置的起重力矩98000噸米,可以被應用於石化罐體、核電穹頂等大型化吊裝。

另外,

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還可以一車兩用,同時滿足單臂況和雙臂況兩類工況,彼此之間切換靈活。

得益於此,整機具備佔地面積小、能耗低、靈活性強等優點。

科技日報援引業內專家稱:

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的下線,令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夠自主研製4500噸級超大噸位移動起重機的國家。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而且,這並非三一重工第一次打破世界紀錄,據湖州市副市長項樂民在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的下線儀式上透露:

這是繼2011年、2020年以來,三一重工第三次重新整理履帶式起重機世界最大起重噸位紀錄。

雖然相比之前的4000噸,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的起重噸位只多出了500噸,但超大噸位級的履帶式起重機代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頂尖水平,這500噸的差距想要順利跨越絕非易事。

好在三一重工擁有堅實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經驗,最終完成了對這500噸的技術攻關,並且拿下了20多項發明專利。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核心技術純國產

不同於半導體產業,得益於國內製造業的強勢崛起,我國企業在機械裝置領域很早便打破了海外壟斷,掌握了自主智慧財產權。

所以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的核心技術,由三一重工一手掌控。另外,雖然從本質上來講,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只是一臺起重機,不過這臺起重機的科技含量之高不容小覷。

除了起重重量、起重力矩等基礎指標領先世界之外,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還首創了數字迴轉驅動系統、獨立動力的超起配重系統。

當然,技術複雜並不代表著操作複雜,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的操作非常簡潔且精準,可以精確到毫米級別。

總而言之,

SCC98000TM履帶起重機無愧於“大國重器”的稱號。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中國製造有多牛

三一重工或者國產履帶式起重機的成績,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製造業的縮影。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如今,中國製造業正在以強硬的姿態由大變強。

作為被世界經濟論壇認定的“燈塔工廠”,始創於1989年的三一重工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面向工業4.0,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

這在全球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先例,因為三一重工的體量太過龐大。

中國製造有多牛?三一重工造出4500噸起重機,再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

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及三一重工財報資料顯示,

公司的年收入佔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年收入的比例逐年攀升,在

2020年幾乎達到了六分之一,整個三一集團的佔比更是高達21%。

但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卻表態:

三一的數字化轉型,要麼翻身,要麼翻船。

筆者認為,從三一集團可以照見整個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資訊化的轉型勢在必行。

在海外封鎖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下,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未雨綢繆,而是義無反顧、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