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Matrix 首頁推薦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

——《百年孤獨》

2020 年 2月 4 日,黑莓移動(BlackBerry Mobile)在推特上宣佈與 TCL 的授權即將到期——這也就意味著,自同年 8 月 31 日起,獲得品牌授權的 TCL 通訊將不再擁有設計、製造和出售任何黑莓移動裝置的權力,包含品牌授權的現有產品到時也將一併做下架處理。時隔一年,儘管有關於新授權商的訊息依然時不時的出現在關注者的視野之中,但可以確定的是:那個為人所熟知的、特立獨行的黑莓已然一去不復返了。

黑莓手機來自加拿大的 RIM(Research In Motion)公司,這家科技巨頭在加拿大所處的地位就如同諾基亞之於芬蘭。1995 年,RIM 的首款黑莓移動裝置 BlackBerry 850 正式發售,雖然這款所謂的 PDA 看起來更像是一臺帶有 QWERTY 鍵盤的尋呼機,但其核心賣點並非在於全鍵盤設計,而是在於首次搭載的 Push Mail 電子郵件功能——這種在後來發展為 BES(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er)和 BIS(BlackBerry Internet Server)的訊息實時同步和推送服務讓黑莓 850 具備了隨時線上的訊息收發能力,一轉從單純的通訊工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產力神器,而黑莓手機的成功也就由此而起。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BlackBerry 850 依然使用 RIM 的 Logo

訊息服務是黑莓的靈魂,開通訊息服務的黑莓手機會在狀態列中額外顯示一組以 BlackBerry Logo 上的「果粒」形式表現的訊號狀態。由於 BES 和 BIS 服務均採用獨立於運營商之外的專用網路實現資料收發,因此在手機訊號中斷的情況下也能及時獲得訊息推送。談到黑莓手機的優異連線性,為許多使用者津津樂道的就是在 2001 年的「9·11」事件期間,為海量資訊所癱瘓的紐約電信網路根本無法承擔救災中的聯絡工作,此時黑莓手機上採用獨立通道的 BES 和 BIS 服務則架起了災難中唯一可靠的通訊橋樑;實際上,在 2003 年的北美大停電和 2005 年的卡特琳娜颶風入侵等重大天災人禍之中都有黑莓手機活躍的身影。黑莓手機在接連的極端環境下展現出的可靠性掀起了從 2005 年開始、自北美席捲全球的黑莓熱潮,其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佔有率一度達到 19。9%,各種經典機型依次登場,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旗艦定位的 Bold 系列。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BlackBerry Bold 9000,黑莓旗艦機型設計的開端

BlackBerry Bold 系列起於 BlackBerry 9000(2008),止於 BalckBerry 9900(2011)。Bold 系列機型代表著黑莓手機在設計和工藝上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即使在 iPhone 當道的 2009 年之後,該系列機型也依然在北美智慧手機市場暢行無阻,直至前黑莓時代(黑莓仍在設計、製造和銷售搭載 BlackBerry OS 7 及其更早期軟體版本的機型的期間)在全觸屏智慧手機成為絕對主流的 2012 年落下帷幕,Bold 系列機型才隨著同樣被淘汰的「傳統形態智慧手機」一併消失在歷史的輪轂之下。

雖然代表著黑莓精神的 Bold 系列已死,但黑莓的偏執卻在「情懷」與「革新」反覆拉扯的轉型過程中得以存留。看向本文的主角 BlackBerry Q20 Classic,就不難發現——至少在 2014 年,一個幽靈,一個 BlackBerry 的幽靈,依然在加拿大的上空飄蕩。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也許這也可以被稱為「圓滑當道時代的尖銳異類」

2013 年 1 月 30 日,黑莓釋出了擁抱觸屏體驗的全新作業系統:BlackBerry OS 10;以及能夠從中明顯察覺到黑莓在反覆糾結之後無奈妥協的心路歷程的全新智慧手機:搭載全鍵盤和觸控式螢幕的 BlackBerry Q10,以及採用全觸屏設計的 BlackBerry Z10。經歷了現代智慧手機衝擊的黑莓對自家的產品線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徹底革新,然而兩款手機在上市之後的表現甚至都連叫好不叫座都談不上:不光是一般的消費者不買賬,就連過去的使用者群體也認為新機型「普通且自信」,在保持黑莓手機一貫的高階定價策略的同時卻缺乏黑莓手機一貫的高階品質,良心真是大大的壞了。

彼時的黑莓手機業務每況愈下,其虧損之慘烈甚至達到了即將賣身的地步。不過,錢可以以後再賺,面子卻不能現在丟掉,為了挽回自己即將崩塌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在外界的質疑聲中艱難度日、而後痛定思痛的黑莓在接近兩年之後終於給出了自己的回答:BlackBerry Q20 Classic。黑莓 Q20 是黑莓在現代智慧手機的衝擊之下對經典全鍵盤設計的最後堅守,其繼承了 Bold 系列的純正血統,在設計和做工上既無欠缺誠意的縮水,也未向潮流作出一絲妥協:堅固的一體化不鏽鋼邊框,細膩的皮革質感機身,精確光學觸控板,以及如同黑莓種子一般排列分明的 QWERTY 全鍵盤——這一切元素似乎都在宣示:那個曾經驚豔世界的 Bold 將如閃電般歸來。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BlackBerry Q20 的外觀依然可圈可點

我所持的這部黑莓 Q20 為首發時購入,距今已經度過將近七年的時間,得益於較低的使用強度和良好的使用習慣,其依然保持了「略有磨損」的外觀和「嶄新出廠」的效能。黑莓 Q20 搭載了驍龍 S4 Plus MSM8960 雙核心 SOC,很顯然,這顆 2012 年的高通旗艦晶片實在不該出現在 2014 年的「主流價格段」產品上。黑莓 Q20 釋出於 2014 年 12 月,當時 Android 陣營中搭載驍龍 800/801 晶片的旗艦智慧手機已經在彼此的相愛相殺中度過了一年的時間,高通這邊新一代的驍龍 808/810 也早已公之於世,黑莓 Q20 的釋出並沒有激起明顯的漣漪。至於黑莓 Q20 為何採用如此過時的硬體——筆者猜測原因之一是出於對續航和發熱等時刻影響使用者體驗的硬指標的考量;其二則可能是因為 RIM 已經與 TCL 在黑莓品牌授權上達成一致,黑莓 Q20 在此時已經失去商業價值,前景悲觀,故此放棄了為其搭載高效能晶片的設想。

如果說賽博朋克的基本定義是先進生產力和落後上層建築的矛盾統一,那麼黑莓 Q20 無疑是 2014 年的智慧手機市場中那個「大名鼎鼎的 V」。黑莓 Q20 採用了基於 QNX 開發的BlackBerry OS 10(簡稱為 OS 10,下同)作業系統,雖然在商業上慘遭失敗,但以當時的標準看來,OS 10 作為移動作業系統的完成度其實還不錯,其基本功能完備,軟體最佳化良好,即使在低規格的硬體平臺上也能保持執行時的基本流暢;OS 10 的獨特性在於完善的手勢操控體驗和優秀的多工機制,與系統介面高度整合的訊息通知中心 BlackBerry Hub 則是 OS 10 最大的賣點。為了解決作業系統發展初期的應用生態問題,黑莓為 OS 10 內建了一套基於 AOSP 4。4。2 構建的 Android 虛擬機器,這使得黑莓 Q20 具備運行同時期大多數 Android 應用程式的特性。不過,受制於過時的硬體和虛擬機器的相容性問題,OS 10 系列機型在執行 Android 應用時大多體驗不佳,所以此舉也未能拯救黑莓 Q20 的銷量。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BlackBerry OS 10 的 UI 設計非常簡單,但貴在所有的常用功能都可以一觸即達

說起黑莓手機就不能不提到鍵盤。傳承自 Bold 系列的黑莓 Q20 擁有「可能是 Blackberry 智慧手機發展史上最好的鍵盤」,其形狀和手感完全復刻自 Blod 系列機型的經典設計,而尺寸更大,輸入時的準確性和舒適度因此更上一層樓,是為黑莓十五年來全鍵盤設計的集大成之作。與這塊鍵盤相得益彰的則是黑莓 Q20 極其優秀的握持手感:後蓋防滑處理得當,金屬中框看似切削銳利,實則過渡柔和;最令人滿意的是黑莓 Q20 的重量分配,因為使用者在使用鍵盤進行輸入時,其握持部分基本集中在機身下部,所以黑莓 Q20 的重心也更加偏向鍵盤側,有效避免了雙手輸入時整機隨握持姿態向後偏移的問題。有經驗的廠商會更加註重對產品細節的把控,從這點精心的調校上也能看出黑莓對產品的理解,以及在設計和製造上的軟硬實力。如果黑莓手機在 2014 年之前轉型成功,也許現在可供選擇的「水果」還會再多出幾樣。

考物閣 02|我有過一部「不善言辭」的手機

再見了,BlackBerry

2014 年 4 月 25 日,微軟以 37。9 億歐元的成交價完成了對諾基亞的收購。時任諾基亞 CEO 的約瑪·奧利拉(Jorma Jaakko Ollila)在記者招待會的最後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言罷,連同他在內的幾十名諾基亞高管潸然淚下。一年之後,黑莓成為專注於資料隱私和智慧安全的服務提供商,其智慧手機業務幾經易手,最終不得不委身於接盤俠 TCL 的屋簷之下。同為注重「人文」與「理念」的科技巨頭,諾基亞和黑莓拿到了看似大相徑庭的劇本,卻走向了殊途同歸的結局。

雖然諾基亞「並沒有做錯什麼」的問題依然眾說紛紜,儘管黑莓「到底做錯了什麼」的問題已然無以評說——但如今身處那些意欲包攬使用者全部生活的智慧終端之下;位於這個普通日常也被不斷重新整理的資訊流所裹挾、任何人都可以肆意發聲的時代之中,黑莓 Q20 的「不善言辭」才因此顯得難能可貴——或許對我們來說,也是時候重新思考「智慧手機」誕生和存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