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辦學36年來,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與辦學智慧,走進校園,曾入選“中國好人榜”的黨員教師高新老師的銅像矗立在顯眼位置,她無私奉獻的精神也牢牢地豎立在全校師生的心中。

順著主幹道繼續探索,各種別緻的小景都充斥著“綠色生態”的影子,無不體現著“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園河西岸溼地微生態實景系統。學校藉助生態修復技術對場地進行規劃設計,營造具有上海本土區域特色的生態環境,並提升小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為學生開展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與生態價值的研究,提供豐富資源。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學生薛裕辰表示學校的生態實踐場為她的心中埋下對生態問題探討的種子,感謝學校特色課程為她注入養料。未來她想結合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成為一名園林設計師,為城市規劃和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移步至與學校同齡的的獼猴桃園,這裡的每一棵樹都枝繁葉茂、茁壯生長。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學生陸少俊說到,在學校的精品果園裡面,他知道了其實平時經常吃的獼猴桃是和葡萄一樣長在粗壯的藤上,正是因為學校在這方面的建設與教育才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去了解鄉土上海。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學校還逐步開設氣象科技創新實驗室、環境互動創新實驗室、智慧星球創新實驗室、環境與化學創新實驗室、生命科學創新實驗室、生涯規劃實驗室,在實踐與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五育素養。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生物教師任方方說到,圍繞學校生態科技教育特色的課程理念,以身邊的生態問題為切入點開展跨學科研究,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搭建平臺,為學生提供浸潤式的學習體驗。從走廊、櫥窗、班牌等視覺上表現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和精神文化。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地理老師張婷媛表示,學校開設了上海市雙新平臺的6門科創課程,包括益生菌密碼、印染廢水處理、空氣清淨機製作、地理資訊科技等,在生態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帶來了豐碩的成果,6門科創課程從實施到現在累計有300多名學生參與上海市雙新平臺社會化評價,其中有100餘名學生獲得優秀。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同時,學校也在不斷最佳化設施條件,將原有的標本館升級改造為博物學習空間,結合生態科技教育課程開發,達到改善空間視覺感觀、激發學習興趣、增加學習體驗的目的。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學校作為金山區第一所國際生態學校,利用學校的優質資源和成功經驗,積極向區內學校介紹建立經驗,促進全區生態科技教育的均衡發展。此外,學校還開展志願服務、社團活動、體育運動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提升學生多方面素養。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

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蔡文表示,她希望學校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內涵豐富的、富有濃郁時代氣息的生態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以學校內涵發展,給學生提供更多成長的平臺,讓每個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以師生的相互成就實現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成為一所人人嚮往的好學校。

END

編導:李丹惠

攝像:劉燮卿

製片:單啟新

溫馨提示

更多具體內容請關注

每週日晚17:30首播

每週一早8:20重播

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

《聚焦熱點》欄目

《聚焦熱點》

同生態對話 與自然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