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Matrix 首頁推薦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在過去一年裡,我讀了很多

PKM(個人知識管理)

有關的書籍和文章,並依據學習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閱讀需求,調整我的閱讀工作流。

隨著閱讀內容的變化,新工具的出現,我的閱讀工作流也在不斷更新迭代。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分享在 2021 年底這個時間點,我在用的閱讀工作流。

開門見山,直接上圖: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我把我的閱讀工作流,分為了七步:

資訊源->稍後閱讀->劃線批註->臨時筆記->永久筆記(知識庫)->回顧系統->創作輸出

文章內容將對每一步使用的方法和工具進行介紹:

01 資訊源

我日常閱讀的內容 ,包括文章、書籍和動態。

文章

在我關注的領域(效率工具、網際網路、商業),我會保證我的資訊源是最優質的。每兩週我也會在我閱讀的文章中,挑選出有用或有趣的文章,在我的 Newsletter《草稿拾遺》中推薦。如果你也對這些領域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或將這份 Newsletter 訂閱到你的郵箱。

書籍

書籍相較於文章,內容更加系統。

想要系統地學習一個領域,離不開閱讀書籍。

閱讀非虛構類的書籍時,我追求的是高效閱讀和記錄,會優先選擇電子書,便於記筆記和存檔;閱讀非虛構類書籍,如散文或是小說時,我則會選擇紙質書更加容易沉浸在作者構建的世界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動態

除了文章與書籍,推特/即刻/微博/豆瓣等社交媒體上,還有許多 KOC/KOL 的動態也值得一讀。

動態的篇幅或許非常短,卻是作者思想的濃縮,且實時性更高。

關注認可的社交媒體賬號,可以瞭解到他們正在關注的領域,思考的問題。

像是王興的飯否賬號,張一鳴在 2013-2017 年間的微博動態、Naval 的推特賬號等等,都很值得關注。

02 稍後閱讀

真正開始閱讀之後,大多數人面臨的困境都不是應該讀哪些書,而是想讀的東西太多了,怎麼也讀不完,文章和動態亦是如此。

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有限,想讀的又太多,永遠也無法讀完。因此,

將發現內容和消費內容兩個步驟分開,非常重要。

也就是「稍後閱讀」(read it later)。在看到想讀的內容時,先收藏起來,稍後在閱讀。

收藏夾謬誤

但稍後閱讀非常容易陷入「收藏家謬誤」(收藏=我讀過了),Read It Later 就變成了 Read It Never。

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看看你的微信收藏夾和浮窗裡,有多少收藏了但還沒讀的文章呢?

很多人在收藏時,並不是真的想讀。往往是因為內容字數太多,自己當下無法處理完。所以先收藏起來。此時,收藏的動作其實是一種逃避,而不是真正的收藏。

克服收藏家謬誤,

我總結出來的方法是隻收藏真正有用的內容。

正確的收藏方式應當是:

先將內容大體過一遍,知道這篇文章在講什麼?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為什麼要讀這個?

要怎麼用這個知識?

什麼時候可以使用?

確保內容真正是對自己有價值的,再收藏起來。

最後,應該給收藏的內容做上標記,確保下一次自己看到這內容時,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閱讀它。

工具:Cubox

在稍後閱讀這一步,我選擇Cubox。

他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快速地收藏連結、文字、圖片、檔案等。相較於國外的 Pocket、Instapaper、Raindrop。io 等服務,Cubox 勝在本土化,更加符合我們的使用習慣。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除了收藏功能外,Cubox 還支援後續在閱讀過程中的劃線批註,高亮回顧,儲存頁面快照等等。但因為其他功能無法滿足我的需求,我沒有深入使用,後面會再將其原因。

03 劃線批註

在閱讀的過程中,批註是很自然的事,從學生時代用熒光筆劃考試重點開始,在閱讀的過程中劃線和批註,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閱讀時,我會:

在重點以及有力量的句子下劃線;

把自己的見解、共鳴、不解和想法批註在書本的內容上。

工具:Hypothesis

Hypothesis

可以對幾乎所有的網頁和 pdf 檔案進行劃線與批註,並且支援 API 匯出

,可以和其他的軟體完美適配,是我工作流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我之前在《Hypothesis|網頁熒光筆》這篇文章中介紹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轉閱讀。

由於目前只支援閱讀 pdf 檔案和網頁,閱讀文章時我會盡量在瀏覽器上進行,閱讀書籍時我甚至會將其他所有格式的電子書(。mobi、。equb 等)轉化為 pdf 再閱讀。

例如下圖,是我在閱讀《這就是 OKR》一書時的劃線與批註: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使用 Hypothesis 在書籍中劃線批註

但 Hypothesis 目前對移動端的支援比較差,在手機上閱讀時的批註行為,只能尋找替代方案。

恰好前面提到的 Cubox,也支援在移動端閱讀時劃線與批註,多端同步(如圖)。可惜手機那樣小小的螢幕,用來閱讀始終還是太費勁,我就比較少使用這個功能。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使用Cubox在手機和PC劃線批註

如果你是在微信讀書閱讀公眾號文章或書籍,使用微信讀書自帶的劃線和批註功能,是最方便的。但也必須接收微信讀書的劃線匯出方式單一,只能按整本書或整個公眾號的維度匯出劃線。

04 臨時筆記

我在閱讀時會記錄臨時筆記,在閱讀完一篇文章或是書的一個篇章後,用自己的話將作者論述的過程記錄下來,簡單描述論據,把知識寫進一張知識卡片裡。

創始人劉少楠,對知識管理的研究很深入,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很多使用者都是受到少楠筆記理念的影響開始使用 flomo。

flomo 的功能非常簡單但有效,簡單到像是一個只有一個人使用的微博或飯否:

記錄卡片式的筆記;

支援給筆記加上標籤;

筆記支援隨機回顧。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flomo產品介紹

除了 flomo 的基礎功能外,神通廣大的使用者們也利用 flomo 開放的 API 介面,給 flomo 開發瞭如匯入微信讀書劃線,匯入 Kindle 讀書筆記等功能(flomoplus 外掛)。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圖源:flomoplus 的外掛詳情頁

在 flomo 的最新版本中,支援了自動將 flomo 筆記匯入到 Notion 中,也成功將我的工作流變得更加自動化。

出於對 flomo 筆記理念的認可,和對創始人的信任,相信 flomo 未來一定會越做越好,買它!用它!

如果有一天

我需要和別的產品去 PK 功能豐富度

請把我解除安裝掉

因為我喪失了靈魂

——flomo 創始人劉少楠

臨時筆記與永久筆記有什麼區別?

臨時筆記和永久筆記這兩個概念,實際上來源於德國社會學家盧曼的卡片和筆記法,我在《使用 Zettelkasten 筆記助力學習》這篇文章中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簡單地解釋:

臨時筆記:在閱讀的過程中,用自己原創的語言將知識記錄下來。像是一個複述知識,翻譯知識的過程,將作者的知識翻譯到空白的語境中。

永久筆記:整理你的臨時筆記,放到你的滑箱中,思考新學習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之間有什麼聯絡,並將他們連線起來。

05 永久筆記(知識庫)

開始搭建一個知識庫,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論述到:「

我們的大腦擅長思考,卻並不擅長記憶。而知識庫擅長的便是儲存和記憶。

創造一個知識庫,其實是大腦的延伸。讓大腦和知識庫都做自己更擅長的事,大腦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於思考,知識庫幫助大腦更好地儲存和記憶,使用知識庫幫助你更好地學習。

工具:Notion

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 Notion,只能說遇到 Notion 的時刻,它比心動女生更讓我心動!

使用 Notion 作為知識庫,如所有河流終將東流入海一樣,所有的知識,最終都會流入 Notion。我在《如何在 Notion 實踐 Zettelkasten》這篇文章中,詳細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轉閱讀。

文章的末尾,我用專案這段話概括了我對知識庫理解:

如費孝通先生在形容社會結構時所說: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儲存什麼樣的知識。

相信在筆記系統裡也有一樣的道理的,知識庫的結構,是根據你想要儲存的知識來設計的。

使用網路結構儲存的知識更適合儲存我們碎片化的思想,例如讀一篇論文的想法,讀一篇公眾號文章的想法。而對於那些有明確歸屬學科的,線性的的知識,例如一門機器語言的學習,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則可以使用樹狀結構來承接。

我的知識庫,可以分為:

網路結構的滑箱筆記

樹形結構的讀書筆記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網路結構的滑箱筆記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樹形結構的讀書筆記06 回顧系統

人類的大腦有遺忘機制,唯有理解與重複,才能把知識牢記於心。

劃線批註,初步理解了內容;

臨時筆記,完成了對知識的理解;

永久筆記,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把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連結了起來。

接著,就是創造一個回顧系統,來對知識進行重複,記憶。

因為目前我的劃線批註、筆記等散落在各個工具中,雖然他們最終都會流向 Notion,但 Notion 的回顧對移動端的支援卻比較,所以不的不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回顧。

① 劃線批註回顧:Readwise

Cubox 目前也支援了高亮回顧的功能,但功能相對比較初級,而且前面也說道我使用的不多,此處便不展開描述。

重點是介紹 Readwise——這款將我的閱讀工作流串在一起的工具。

整合了 20 多種閱讀服務工具,像我使用的 Hypothesis,Kindle,Inoreader 等等,都支援將劃線和批註實時同步到 Readwise;

支援將你的劃線和批註同步到知識庫軟體中(Notion/Roam/Obsidian);

按照記憶遺忘規律,每日提供 15 條回顧,傳送回顧訊息到你的 Readwise 和郵箱。

有了 Readwise,我可以將我的劃線和批註,流入到 Notion,定期回顧,實現了閱讀工作流的閉環。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Readwise 的產品截圖(移動端+web)② 臨時筆記回顧:flomo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flomo 設定回顧規則

為了提醒自己多回顧,我甚至手機首頁大部分篇幅都給了他們。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Cubox/Readwise/flomo 的回顧小元件③ 永久筆記回顧:Notion

依舊是在《如何在 Notion 中實踐 Zettelkasten》這篇文章中,我介紹了利用時間戳來實現「隨機漫步」和「每週回顧」資料庫檢視,推薦你閱讀。

將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我的 7 步閱讀工作流分享

Zettelkasten的隨機漫步檢視07 表達創作

在學習到一個知識後,需要將它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或是表達,與人交流。

或是創作,留下作品。

費曼學習法

物理學家費曼公認地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總結道:理解一個知識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它講清楚。這個理念被後人成為費曼學習法或費曼技巧:

只有當你把一個知識表達清楚,才算真的掌握它。

費曼學習法的具體步驟:

選擇你想要學習的知識,講起寫在白紙上;

假裝你正在向一個六年級的學生解釋這個知識;

如果解釋遇到困難時,回到書中尋找答案;

簡化你的解釋,並創造類比。

在消費盛行的時代裡,去創作吧

大多數人在結束了教育生涯後,便不再創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我們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消費——消費金錢,消費內容,消費情緒……

消費主義確實讓人很爽,但人活在世界上,

人生的意義其實是靠創造性的行為,一點一點地構建起來的。

你可以選擇你擅長的方式,向世界表達。

做影片、寫文章、畫畫……任何創造性的行為……

寫作是創造性行為中的一種,也是最簡單的一種。如果你不知道寫點什麼。就從寫日記開始吧,寫日記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察覺自我,察覺生活中細小的美好,這些美好一點一點構建出了生活。

工具:任何寫作軟體/硬體

只要你願意寫,用手機或是電腦,用 Word 或是記事本,甚至是紙和筆,都是可以的。

最後:不足與展望

這套閱讀工作流,是不完善的,但仍需要不斷迭代。

全域性標籤系統的缺失

可以看到,閱讀工作流的每一環都離不開 # 標籤 ,但現在還沒有一個工具,可以將所有工具的標籤串聯起來。

我理想的效果,是點選 #營銷 標籤,我就能看到所有與營銷相關的劃線批註、臨時筆記和永久筆記。那得多酷啊!

但目前還沒有能夠滿足這一需求的產品,而且因為所有的內容都分散在各個系統中,這樣的標籤系統似乎難以實現。

Cubox 有望替代全流程

在收藏、閱讀、劃線、回顧等階段,都可以看到 Cubox 的身影。但它現在並不完美,甚至有些彆扭:

使用它來劃線批註,但 Cubox 裡的批註不支援匯出到知識庫;

Cubox 目前的歸檔系統設定並不好,歸檔後的文章無法再回顧;

Cubox 的回顧目前只支援小元件回顧, 回顧規則也比較簡單;

因為 Cubox 的不完善,我目前仍需要使用 Hypothesis 和 Readwise 來連線我的工作流。

以上是我的閱讀工作流。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明顯地察覺,我無法將所有學習到的知識在這篇文章中表述出來,越寫想表達的東西越多,難以取捨。所以這篇文章只寫了我目前在使用的方法。

後續我會將這些知識更好地梳理,將最重要的內容寫進文章裡。如果你也對閱讀、對個人知識管理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不錯過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