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Matrix 首頁推薦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過去的我並不認為一個足夠安靜的寫作環境能為自己帶來效率的提升——這個想法一直持續到我開始在少數派寫作,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少數派發文兩個月,我逐漸意識到在寫作過程中排除干擾對於保持思考的重要性。所謂「靈感」只不過是個一閃而過的念頭,而抓住這個念頭的難度並不比在熱門影片中精準定位到一條彈幕要更容易一點——影片可以回退和暫停到進度條的任何位置,但人的想法卻沒有「精確回溯」這一說。既然主觀上無法作為,想要更加容易的捕捉靈感,就得從客觀條件的方向著手改善:在來自外界的無數干擾中,最容易被消除的當屬無休止的環境噪音;而至於那些內在的雜亂想法,就只得「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了。

抱著如此的想法,我開始在市面上尋找一款能夠滿足長時專注需求的無線消噪耳機。在此之前,我曾經使用過 FreeBuds 3 及 AirPods Pro——前者在佩戴的體驗上顯得輕鬆愉快,但消噪功能的作用範圍比較有限;後者的消噪效果處於該品類的第一梯隊,然其懸掛入耳的設計依然會讓我在使用超過三十分鐘後明顯感覺到耳道的「力不從心」——即使使用最小的矽膠耳塞時也不例外。當下無線消噪耳機的出貨主力都是些有一定技術實力的手機廠商,這些優先適配自家硬體裝置和軟體生態的產品自然也會受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限制和約束除了 AirPods Pro 不支援 Apple Music 的無損音訊,所以我將眼光投向了傳統聲學廠商推出的同類產品,這其中恰好有一款產品滿足了我對於無線消噪耳機的全部期待——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通俗一點的名稱則是「Bose 大鯊」。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Bose 大鯊上市於 2021 年 5 月,相對於 2019 年發售的 AirPods Pro 顯得新潮不少;官方零售價 2299 元,比同期上市的 WF1000-XM4「降噪豆」還要高出 300 元,想要原價拿下還是要狠狠心的——這一狠心就狠到了雙十一,我以 1379 元的「骨折價」入手了心儀已久半個月多一點的 Bose 大鯊,雖然我不認同「沒有垃圾的產品,只有垃圾的價格」這句話,卻也不得不承認如此的價效比是促使我決定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經歷等待、簽收、驗證和註冊產品等一系列流程之後,我將 Bose 大鯊作為主力耳機使用至今,終於可以簡單談談我在體驗過程中的主觀感受了。

外觀 & 佩戴

Bose 大鯊這個名字的來源之一是 Bose 祖傳的「鯊魚鰭」耳套,而「大」則是大的名副其實。Bose 大鯊的充電盒體積是 AirPods Pro 的 2 倍還多,而單隻耳塞的體積也幾乎達到了 AirPods Pro 的 1。5 倍,我購買的顏色被稱為「巖白」,看起來的確有些白色石英岩的質感,但將其拿在手上的感覺更像是一塊香皂——當然,形狀也很像。與一般的 TWS 耳機不同,Bose 大鯊的充電盒頂蓋沒有采用磁吸而是採用卡扣進行固定,卡扣開關的按鍵面積不小但鍵程很長,在使用中做到單手開合併不容易;完全按壓開關之後,頂蓋將以相當「優雅」的速度自動開啟,既沒有因用力過猛導致的「過沖」現象,也沒有在完全開啟之後因結構強度產生搖晃和偏移的問題,轉軸提供的阻尼感相當令人舒適——By the way,Bose 大鯊的頂蓋內部專門加入了一塊柔軟的矽膠內襯用於固定和保護耳塞,可見在設計和做工上還是下了不少心思的。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雖然頂蓋的固定方式很「復古」,但 Bose 大鯊依然支援基於霍爾感測器的開蓋連線功能,盒子內部的藍芽連線鍵支援在已連線的多個裝置之間進行切換但是在 MacBook 上依然很玄學。XXXL 碼的充電盒僅僅為 Bose 大鯊帶來了 18 小時的續航時間(包括 6 小時的耳塞續航和兩次充電),畢竟內部超過 2/3 的內部空間都被兩隻同樣 Big Size 的耳塞所佔據,留給電池的空間實在不多;好在 Bose 大鯊支援 USB-C 有線快充和 Qi 標準的無線充電,最大輸入功率達到 7。2 W,實測充入 15 分鐘即可在消噪模式下提供接近 2 小時的續航,與官方標稱資料差的不算太多,支撐全天使用問題不大。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左 3 為耳塞內建的紐扣電池,圖片擷取自 Bose QC Earbuds 官方宣傳頁

無線耳機的全天使用和「全天候使用」並非相似的概念,前者主要以續航水平作為參考依據,而後者則是對包括佩戴舒適度在內的一系列軟硬指標的綜合考量。從我主觀層面的體驗來講,Bose 大鯊可能是本文發稿為止佩戴舒適度最高的 TWS 耳機之一——儘管單隻耳塞的重量就已經達到了 8。5 g,和「輕若無物」差得著實有點遠。得益於鯊魚鰭耳套提供的穩固支撐,耳塞可以在不進入耳道的情況下將自重均勻分佈到耳屏、對耳屏和對耳輪下腳三點之間,同時耳塞前方的矽膠耳套可以恰好貼合耳道外緣,在保證隔音效果的同時也不至於因為完全封閉而導致耳壓失衡,考慮到官方零售價比 AirPods Pro 還貴的 Bose 大鯊並沒有配備通氣系統這種「黑科技」的東西,這也算是個比較討巧的做法。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鯊魚鰭耳套的正確佩戴方式,圖片擷取自 Bose QC Earbuds 官方宣傳頁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消噪 & 音質

消噪耳機的音質表現會直接受到消噪效果的雙向影響:一方面,優秀的消噪效果可以將大部分的環境音從人耳接收的內容中篩選和剔除出去,從而讓音質表現更加明朗清晰;另一方面,消噪效果是一種「有限度的無差別攻擊」,在消除環境音的同時也可能抹去耳塞輸出內容中的部分細節表現,從而變相削弱音質表現——儘管現在的無線消噪耳機大多配備了可調節的分級消噪功能,但廠商的調校依然是影響最終表現的重要變數。作為最早生產消噪耳機的老牌聲學廠商,Bose 在此方面可謂擁有相當深厚的功底,最終呈現的消噪效果和音效表現都可謂之「驚豔」。

為了體驗 Bose 大鯊的消噪效果,我挑選了公交 / 地鐵、街道 / 路口和咖啡廳 / 餐廳三組場景進行測試,測試的內容包括耳塞在複雜環境音下開啟消噪模式,以及在開啟消噪模式的同時以 iPhone 13 的中等音量播放音樂。測試結果畢竟來源於我的主觀感受,單純的使用資料將體感進行量化並不能提供足夠的資訊,因此以下表格中列出的測試結果比較「曖昧」,描述僅供參考。

從以上測試結果看來,Bose 大鯊的調校主要集中在 Bose 一直拿手的中低頻範圍,因此其降噪效果在通勤和辦公環境下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功效,正在播放的音樂也並未因此損失過多細節,可以說 Bose 大鯊的音質表現位列消噪耳機的第一梯隊。如果拋開「消噪耳機」這個細分品類,Bose 大鯊的音質表現既不算特別突出,也不能說是中規中矩——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描述的話,那就是「很有點 Bose 的味道」。Bose 大鯊的調音相對均衡,沒有刻意強調低頻以迎合「低音炮」使用者的需求,但基於 Bose 祖傳方案的調音在聆聽例如 J-POP老二次元等風格的音樂時還是會有一些「發暗」的感覺,好在 Bose 大鯊支援 EQ 調節,推薦在 APP 的 EQ 設定中降低 1-2 檔低頻,則效果更佳。

與不錯的音質相比,Bose 大鯊的延遲就顯得慘不忍睹了。僅支援 SBC 與 AAC 編碼使其在大多數遊戲上發揮作用的能力幾近喪失,但這還不是最糟的——在我戴著耳塞輸入密碼解鎖 iPhone 和打字的時候都能感覺到非常明顯以至於影響操作的延遲,顯然這一點就足以勸退很多手遊玩家和重度社交使用者了。

軟體 & 功能

在一眾需要配套 APP 的 TWS 耳機中,Bose 大鯊的官方 APP 是非常少見的顏值和功能都線上的一類——這個從圖示到 UI 都是黑白兩色的軟體從上到下都透露著一種高冷的氣息,既沒有花裡胡哨的冗餘功能和推廣,也找不到哪怕一條廣告,在如今這個「見縫插針」的網際網路大環境下也算是「少數派」了。功能優先順序最高的消噪模式、音量調節、裝置切換和 EQ 被安置在首頁,次要功能和設定項則被分類收納於二級選單中,主次分明,邏輯清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 Bose 音樂在每次啟動時都會優先顯示裝置管理頁面——即使沒有其他設備註冊時也是如此,如果能增加一個「預設裝置」的選項,或者將裝置管理功能作為一個區塊整合進首頁,則操作效率還可以進一步提升。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Bose 大鯊主打的消噪和 EQ 功能在 APP 上表現都非常簡單且直觀,10 級消噪效果可以手動微調,也支援儲存最多四種消噪等級到首頁快捷操作,但儲存時只能選擇預設名稱,尚不清楚這到底是產品經理考慮不周還是 Bose 的「執拗」。而 EQ 調節功能則將低中高頻分別設定在正負各 10 級的區間之內,同時也內建了四種針對低頻和高頻的激進預設,無論如何調節,Bose 大鯊的銜接過渡都稱得上行雲流水,然而 EQ 調節並不支援儲存和切換多種自定義設定,像我這樣喜歡歌單「百老匯」的人還是會選擇犧牲個性化,只對少量細節進行微調來獲得更好的泛用性。

儘管 Bose 音樂的使用者體驗不錯,但在使用過程中屢屢掏出手機開啟 APP 調整引數顯然不是長久之計。Bose 大鯊的觸控面板在日常使用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其左右耳塞的功能配置如下(部分摘錄於 Bose QC Earbuds 官方宣傳頁面)。

右耳塞:

上下滑動控制音量;

雙擊以暫停或播放內容,接聽或結束通話;

長按可拒絕來電或訪問語音助手。

左耳塞:

長按可訪問預設快捷鍵(可在 Bose 音樂 App 中自定義);

雙擊重複迴圈可用模式,預設模式設定為:安靜模式(最大消噪)和通透模式(不消噪)。

Bose 大鯊的觸控功能夠用,但在個性化程度上仍顯不足:例如左耳塞的預設快捷鍵僅能在上一曲、下一曲和播報電量之中三選一,無法像右耳塞滑動控制音量一樣透過滑動來實現雙向切歌;兩隻耳塞都無法透過觸控調節消噪等級;長按右耳塞的功能無法自定義等等——雖然這些功能的缺失一般不影響正常使用,但對如此「廣袤」的觸控面板來說顯然是一種浪費。

考物閣 03|為了讓主動消噪「效果拔群」,我放棄了 AirPods Pro

除此之外,Bose 大鯊最要命的缺點就是「連坐」式的左右耳塞配對機制:即音源裝置先與右耳塞連線,右耳塞再將訊號傳輸至左耳塞。儘管左右耳塞之間的微小延遲很難察覺,但這樣的配對機制則導致只有右耳塞能夠獨立使用,左耳塞徹底成為了陪襯——更別提 Bose 只在大鯊的右耳塞上設計了語音麥克風,這幾乎把單隻耳塞的使用場景徹底限制在了使用者的右側。另外在連線到我的 MacBook Air 時,左右耳塞丟失配對的情況明顯增加,目前還不清楚這是不是 macOS Monterey 的「特性」。

總結 & 建議

Bose 大鯊的「偏科」非常明顯,其對標的 AirPods Pro 和 WF1000-XM4 與之相比都會顯得均衡許多。然而,偏科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旗艦產品的基本屬性都是「千篇一律」的優秀,所以在此基礎上透過一定程度的取捨反而能夠形成獨特的風格。Bose 大鯊不是 AirPods Pro 這樣的「萬金油」,如果不仔細考慮自己的使用場景和具體需求而貿然購買,那麼多半是要踩坑的。行文至此,列出 Bose 大鯊的優缺點各三條供參考。

優點:

鯊魚鰭耳套的佩戴體驗極盡舒適;

消噪效果驚豔,音質表現穩定;

與之配套的 Bose 音樂 APP 乾淨好用。

缺點:

充電盒體積過大,難以攜帶;

編碼格式支援少且音訊延遲高;

左耳塞無法獨立使用。

綜上所述,Bose 大鯊是一款「挑剔」的產品,而能夠為其買單並感到滿意的同樣是少數挑剔的使用者。作為長期使用 Apple 標準三件套的辦公使用者,我在放棄 AirPods Pro 的生態加持後並沒有感到無所適從,而 Bose 大鯊的「全天候」特性則提供了與之截然不同的體驗:我得以從嘈雜的環境中全身而退,也不必為懸於耳畔的「危險」所擾亂——從結果導向來看,為此付出的「代價」也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