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我們這一生之中一定聽說過無數次“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倒不是說人們刻意不去做,而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人們在完成這件事的成功率上似乎總是在不斷減少,當看到身邊的人為某一件事情而不斷努力的時候,似乎這個時候自己“不動”就代表輸在了起跑線上。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這個時代賦予我們更多機遇的時候,也總是賦予了我們更多積極進取的心思,它催促著我們要快速的成長與努力,並沒有考慮到我們是否願意這樣做。對於年輕人來說,毛糙似乎是他進入社會的第一個主要特點,他們對自己抱有足夠的自信,甚至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改變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沒有什麼不可能。

但是當他們進入社會多年,並且逐漸變得成熟之後,他們就會漸漸發現有時候面對一件事情,似乎順其自然更能取得他們想要的結果。雖然主動出擊會讓一個人更快速的掌握先機,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他會更早的面臨危機,當你還不能有效的評估出行動的風險性時,以靜制動就是最好的方法。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可能不甚理解,但是對於步入中年的社會人而言,以靜制動一直都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並不是誰都能掌握的。在《道德經》中曾提及過一句“大成若缺”,在這一篇章中,老子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細緻的講解,在老子的眼中,那些不善言辭的人,有時候更像是一種生存技巧,能帶領他們走得更高。

如果你對筆者上訴所說的事情理解的不是特別透徹,那麼你相比一定聽說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有時候年輕人有鋒芒是好事,但是社會的複雜性並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當過分的張揚的性格處於人群中時,我們根本無法判斷這種張揚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而順勢而為有時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的結果,有時更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在這世間的萬事萬物中,總是有矛盾的存在,這種主觀與客觀的相互碰撞,有時會被我們完美的化解掉,但有時候我們一旦不注意,就會導致我們遭到傷害,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順應事情發展的客觀規律。

作為人這樣的高階動物,我們總是覺得自己處於生物鏈的頂端,因為我們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很多人為此感到自豪,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每一個人的主觀觀念都具有一定片面性,我們幾乎不能憑藉自己的主觀觀念認清一個事情的全貌,如果這個時候還固執己見的話,結果自然不會特別好。

道德經: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

這也正迎合了《道德經》中所主張的“無為”思想,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要迷失自我,相反的,這種“順應”的智慧會讓我們更好地認清自我和成就自我,當你拋開自己的刻板印象時,你就會發現事情的多面性,屆時的你便知道該怎樣更好的處理事情。

大成若缺,不善言辭的那些人,往往更容易成就大業,這是《道德經》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