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一出來,三個合夥人中唯一一個不開心的就是俞敏洪,“這部電影把我排的太窩囊”俞敏洪說。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不被皺紋刻上的初心

——《中國合夥人》

2013年在國內上映的《中國合夥人》,是由陳可辛執導,黃曉明、鄧超、佟大為主演的創業勵志電影。影片講述了農村青年成東青與大學好友孟曉駿、王陽相遇,相識,共同奮鬥,歷盡艱辛,合作創辦留學英語培訓機構——“新夢想”,最終實現各自人生夢想的感人故事。

作為一名傑出的“商業藝術”電影導演,陳可辛用《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再一次爐火純青地講述了“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物,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語境下(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二三十年)所遇到的艱難處境,所面臨的命運選擇。曲盡其妙地表現了人物在此過程當中內心的堅強與奮鬥,痛苦與掙扎,並由此譜寫出一曲既是屬於人物同時又折射時代的感人至深、扣人心絃的人物與時代交響曲。

觀看完整部影片,每個觀眾大概都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收穫屬於自己的一份感動。

電影格局宏大,主題深刻,意蘊豐富

這裡以兩個個關鍵詞——“夢想”“尊嚴”——來展開對電影的解讀。

關鍵詞一:夢想

成東青——“沒有人比你這樣一個loser校長去講夢想更有說服力。”

“夢想”,儼然已經成為了每個時代的老生常談和陳詞濫調,而成東青的那一句“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的金玉良言甚至也因被這個時代過度轉載而已然落入了俗套。因此請諒解筆者並沒有用這一句實際上最能夠概括本章節主旨的話語作為標題。

在此,筆者更想解讀的是,陳可辛導演怎樣用一個“土鱉”的奮鬥史,真實、自然卻又不矯情地去詮釋“夢想”這個字眼,去打動業已被灌飽了大碗大碗“成功學心靈雞湯”的當代觀眾。

成東青(黃曉明飾演),一個出身貧苦農村、“兩次高考都落榜”、連續被美國拒籤的“loser”,憑藉著一份簡單純粹得有點“憨態可掬”但實際上又“可欽可敬”的熱情、拼勁與頑強,最終奮鬥成為“留學教父”,這既是“土鱉”奮鬥史,又是血淚史:兩次高考都落榜,他即使讓親媽幾乎借了全村人的錢,也要再考一次;為了成為自己的“偶像”孟曉駿,在大學四年裡讀了800本書,橫掃了燕京大學圖書館;為了提升自己的英語詞彙量去背詞典,上市一本背一本,再也不讓自己說的英文被聽成日文,更甚至在和美國EES談判時運用“自己18歲時就已掌握的本事”(‘It‘s a skill that I mastered when I was 18。’)把整本法律條文背下來,讓在場的所有美國人瞠目結舌;因在校外私自辦學而被學校開除教職,最終重振旗鼓創立“新夢想”……

成東青的一生就是這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掉在水裡不會淹死,待在水裡才會淹死,只有遊,不停地往前遊。”

“只有從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You can’t imagine what they are willing to go through to succeed。’(“你無法想象他們為了成功所付出的辛酸。”)

在“新夢想”因“五八南聯盟事件”遭到國人暴力衝擊,成東青為捍衛“新夢想”單人匹馬衝上十字街頭與暴怒民眾慷慨理論之時,孟曉駿就曾心悅誠服地感慨過:“他總是能在最關鍵的時候衝上去,這個我做不到。”而孟曉駿在對成東青進行mock interview的時候更曾經說過:“成東青,你,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的確如此,成東青那種為夢想、為自己所堅守的信念和價值而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品質,對待人生的樂觀堅強的態度,對待困難的無所畏懼的勇氣,正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和信仰,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稀缺資源和奢侈品。

關鍵詞二:尊嚴

孟曉駿——“只有我們站在紐交所揮錘的那一刻,他們才會真正地看到你,認可你,尊重你。”

《中國合夥人》裡除了成東青是絕對的主角之外,孟曉駿也是極為扎眼的存在,導演想透過這個角色承載一個主題,那就是生而為人的“尊嚴”。

尊嚴

孟曉駿(鄧超飾演),一個純正的知識分子、“海歸”精英。他出身詩禮纓珞之家,爺爺和爸爸都是留美博士,他擁有幸福完美愛情。這些耀眼的光環難怪讓孟曉駿身上帶有與生俱來的驕傲和自信,清高和自負,甚至一種捨我其誰、睥睨眾生的絕對的優越感,也讓他成為一個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於是,他永遠是在舞臺的中央侃侃而談、高談闊論,大肆吹捧“自信”“自由”等美國文化與價值,崇尚美國的人人平等,發言中各種理論、思潮、主義、方法層見疊出,鼓動性強,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他敢於不停地催促自己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敢於不懈地鞭策自己成為更偉大的人物,比如在自己的書籤上寫給自己:“有天我會讓你妒忌的。”在終於要奔向美國懷抱的那一天,他說自己“從生下來就在等著這一天”,他要打破爺爺和爸爸“歸國的傳統”——“我不回來了”。這就是活脫脫一個活在雲端、理想主義、未曾品嚐過人間煙火氣的天之驕子孟曉駿。

孟曉駿的人生原是沒有冬天的。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然而,很快,他的“American Dream”給了他響亮的重重一記耳光。孟曉駿第一次去到美國,找到的工作是“在哥倫比亞大學Oliver教授的實驗室裡當助教”,工作表面上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就是喂小白鼠而且不久之後被辭退。於是到餐廳裡去“端盤子”,但只是一個沒有資格拿小費的busboy……夫妻兩人在美國連番受挫之後,妻子良琴淚流滿面地問他:“當初你說來美國是幹大事的……孟曉駿,我們來美國幹嘛?”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在美國的經歷徹底摧毀了孟曉駿的清高驕傲,淡退了他的耀眼光環,給他過去鋒芒畢露的精神人格蒙上了無法抹去的陰影,讓他從極度自負墜入了深度自卑,他的精神深處開始變得畏葸,畏懼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張揚自己,那個曾經永遠站在C位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孟曉駿由此患上了stage fright——演講恐懼症。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後來,孟曉駿再一次去到美國,抬頭挺胸、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地再一次去到美國,帶著自己“引以為榮”的事業——代表“新夢想”和美國人談判,“希望告訴他們我不是一個loser”,以為可以在美國重新贏回尊嚴、一雪前恥、重新佔領自己的精神高地的時候,卻再一次遭受到了美國冷漠無情的蔑視和粗暴蠻橫的踐踏:“他們連最基本的尊重也不給”——在機場安檢處被翻來覆去查了一個小時;被美國計程車司機無禮粗魯對待;等了談判物件Mr。Bonot六個小時、喝了八杯咖啡之後才被告知Mr。Bonot人已經離開但他可以在一個禮拜之後再從北京坐20個小時的飛機來重新約他見面……此時此刻,孟曉駿才開始理解以前老師對他說的話:“年輕人,你畢竟too young , too naive。”這一次,孟曉駿才更加深刻並且清晰地認識到“所謂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的American Dream”才是自己“從書本里看來的美國”,才是自己對美國的一廂情願、天真爛漫的幻想。孟曉駿這時才真正意識到:“只有我們站在紐交所揮錘的那一刻,他們才會真正地看到你,認可你,尊重你。” 才真正意識到“不容小覷的實力”和“非凡的成就”,才是在美國人面前贏回“尊嚴”的最有力籌碼。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在後來的談判桌上,成東青說過這樣一番話:“波諾先生,這裡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戰場。我要用我的方式幫我的朋友贏回尊嚴。”成東青最後以孟曉駿的名義對粉碎了孟曉駿人生自信的實驗室作了捐贈,從此以後實驗室將以“孟曉駿”的名字命名。這,就是成東青為朋友贏回“尊嚴”的獨特方式。

確實,‘The palce here had never be even。’“新夢想”的成功引起了美國人的警惕、防備和圍追堵截。其實跨國民族企業的發展如此向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如此,大國與大國之間的博弈和較量亦如此,很多時候都沒有絕對的公平。對個人而言,想要他人“看到自己”,自己需要有能力和成就;而對國家而言,要贏得大國“尊嚴”,則需要強盛的國力。《中國合夥人》裡的場景和當今的時局似乎有著那麼一些出奇相似的地方:中國賓士在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倡導和平與發展,呼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國家的發展卻屢屢遭到某些霸權主義國家的無理封鎖和打擊,“中興事件”“華為5G事件”已是明證。

讓俞敏洪看了氣的吐血的電影《中國合夥人》

其實,國家要有“尊嚴”地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必須奮發圖強,必須壯大綜合國力。這個真理,我們在影片上能夠真切地領悟得到。而這種藝術作品與未來時代所構成的“互文性”,似乎也是《中國合夥人》這部2013年的電影的一個“奇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