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我們都是別人的孩子,我們也都會有自己的孩子。

在我們的記憶中,童年也許是陽光燦爛,也許是陰雨綿綿,有歡笑,也有淚水。但是,即便是你對自己童年的記憶無比自信,或許你也不一定能夠清晰的知道,童年,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兒童的心靈到底是如何成長的。

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

孩子沒有紀律性,沒有良好的控制行為和情感的能力,不愛學習,貪玩,常常說謊,調皮搗蛋。或許我們當年就是這樣孩子。

但事實上,我們可能都錯了。

因為,孩子真實的模樣,我們都沒有真正的關注過。

孩子其實有尊嚴,守紀律,他們熱愛學習,有良好的控制行為和情感的能力,他們善於思考,喜歡發問,並不迷戀玩具,也不愛說謊。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這並非猜測,這個理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對兒童行為和兒童心靈成長的規律進行了數十年的深入探索之後,提出來的。

蒙臺梭利博士的研究,解開了人類童年的真正秘密,讓我們瞭解孩子的行為和心靈成長到底遵循什麼樣的規律。

本文將給大家提供一種叫做“童真思維”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試著走進兒童的內心,從兒童的視角,用兒童的想法,跟他們交流,感受他們所感受的,理解他們所理解的,進入童年的秘密花園,探索一片你原本熟悉的,卻早已被你忽略的過往時光,能讓你更好的瞭解孩子,也能重新認識自己。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01

兒童心理有什麼特點?

A. 敏感性——兒童心理的發展是受到兒童敏感性的指導的

在嬰兒學會說話、表達之前,他就已經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個體,因為生存本能的驅使,嬰兒天然會對外部世界保持敏感。嬰兒會敏銳的感知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和自己所發出的“指令”與得到的“回答”之間的聯絡。

比如:嬰兒從一生下來就學會了一個遊戲規則——透過他意志的表達來獲得他慾望的滿足。小孩生下來不會說話,但透過哭聲就能發號施令,這樣,他逐漸就會意識到哭聲是萬能的,只要他哭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指令”與“回答”的遊戲。

如果你觀察的足夠仔細,你就會發現,孩子會透過不同的哭聲,表達自己想要的不同的東西。而家長會在這個過程中,反覆加強這個迴路,從而讓孩子透過敏感性獲得的答案,得到進一步驗證。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這種敏感性讓嬰兒產生了一種初步的心理結構,這種敏感性在生物發展的過程中也能找到類似的跡象,這種敏感性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明確的目的。

但是,當生存危機解除之後,這種敏感性就會消失。

我們以蝴蝶幼蟲為例,蝴蝶幼蟲必須吃非常嫩的葉子,當蝴蝶幼蟲鑽出卵的外殼時,是什麼東西告訴幼蟲嫩葉在哪裡可以找到呢?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著樹枝方向向前爬,那兒是最亮的地方。當蝴蝶幼蟲長大以後,能吃其他的食物的時候,它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容易墮入到一種權力的遊戲當中:小孩剛出生的時候,可以說是最沒有權勢的人,他們對一切東西都無能為力,這時候就需要你對他進行無條件的利益輸送和讓步,而他則會利用自己的敏感性,敏銳的捕捉到你對他的態度和關愛,因為你只要在某一個點上要強硬,就可能會置他於死地。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嬰兒的敏感性,認為他什麼都不知道,於是會在某些時候,對嬰兒發出的“求救訊號”置之不理,甚至發出憤怒,這種時候,就是嬰兒所面臨的的外部環境和支配他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的時刻,這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B. 兩重秩序——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

兒童的敏感性還表現在對外部秩序的強烈感知,兒童總是透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然後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

比如:兒童在第一次發現牆上的開關和電燈的關係之後,會不斷的探索他們之間的關聯性,不斷的重複開燈、關燈這個步驟,直到他們完全掌握了開關和電燈之間的秩序,才會罷手。

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

幼小的兒童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他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有秩序,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使他心煩意亂。對小孩兒來說,東西總應該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他會透過哭、叫喊,甚至是生病來表達對雜亂無序的不滿。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一個東西動孩子的眼前拿走,他就會大哭的原因,因為在他的世界裡,離開視線的東西,就代表著消亡,代表是秩序的崩壞。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C. 內在感知——兒童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內在感知

有人認為兒童的智力是慢慢地從外部發展起來的,像一隻空瓶子,慢慢裝滿。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很重要,但兒童的內在感知也很重要。

兒童具有一個漸進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幾乎持續到五歲,能幫助他從外部環境中獲得驚人的能力。小孩兒從開始時一無所有,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向前發展,都依賴孩子驚人的學習能力。

兒童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邏輯,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也是建立在這個邏輯之上的,但是這個邏輯往往被大人忽略,更有甚者是被大人鄙視、打壓。

事實上,兒童通向成人的道路,都建立在他自己的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只有在他的邏輯中迴歸自洽,才能讓他完全理解一個陌生的東西,如果大人強心的灌輸自己的邏輯,那麼這種強盜邏輯就會摧毀兒童內心的邏輯自洽,會讓孩子產生混亂感,他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的認識,就會產生偏差,嚴重的人生觀還會發生畸形。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02

我們對兒童心理的誤解

我們總是以自己的世界來衡量孩子的世界,其實,對兒童來說,成人的世界並不適合他們成長。

比如,一般的家庭中,傢俱等都是為大人設計的,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個個巨大的障礙物,加上還有開水壺、電器等危險物,所以孩子在其中會感到緊張、侷促。

再比如,通常幼兒園的色彩比較誇張,因為設計者想當然地認為,孩在子的世界,色彩應該絢麗一些,事實上,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彆扭。在他們眼中,世界的樣子,是有秩序的,且簡單的。

我們對孩子世界的誤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A. 秩序感

我們總是看到孩子會把東西亂扔,會把擺好的玻璃杯撞掉,會在牆上亂寫亂畫。所以我們認為孩子是不講秩序的,是毫無規矩的。

其實,兒童的天性就是對秩序感的追求。

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愛亂放東西,放完了就忘,大人跟著收拾都收拾不過來。但是,在科學家對許多幼兒園裡的孩子的觀察中發現,每次孩子們玩完玩具,都會將它們放回原處,整齊地碼好,而且根本沒人要求他們這麼做。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一開始這些玩具就被放在應該放的地方,而且分門別類的放在一起,而不是把所有型別的玩具堆疊在一個箱子裡擺放。

因為孩子對外部世界敏感的感知力,讓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捕獲資訊,如果他們看到玩具被胡亂堆在一起,那麼他們也會照做,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胡亂堆砌就是一種秩序。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B. 尊嚴感

很多家長覺得,小孩沒有自尊心,有些毛病怎麼批評也改不了,還有家長,會當著外人的面,讓孩子出醜,批評孩子,更有寫不可理喻的家長,甚至會以讓孩子在外裸露身體,比如隨地大小便。

他們認為,孩子根本沒有自尊心,沒有羞恥感。其實,兒童天然有尊嚴感,他們最在意的,就是別人的感受,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模樣。

因為我們人類的兒童時期特別長,而且完全沒有自主生活的能力,我們的生存質量,完全依靠我們在被人眼中的樣子。

孩子天然的認為,如果自己給別人的感覺好,他們就會被妥善照顧,如果自己給別人帶來困擾,他們就會被遺棄。這種對成年人的關注,更加加強了孩子的尊嚴感。

破壞孩子的尊嚴感,無異於剝奪他的生存權利。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C. 自控力

我們常說,小孩子三分鐘熱度,做事沒耐心。事實上,兒童愛學習,也有自控力,而且兒童的耐心比大人強。

在幼兒園中,你會發現,孩子們通常會幾個小時地搭積木,一次次失敗,他們會一次次從頭再來,如果是大人,早就煩了。

這是因為,孩子必須透過反覆試錯,才能掌握外部世界的規律,比如之前我們提到的開關與電燈,他們必須反覆開燈、關燈,才能建立邏輯。而這個過程,需要非常多的耐心才能完成,這種耐心,只有在孩童時期才能擁有,人一長大,就會失去。

我們傳統教育試圖培養的許多“優良品質”,比如好奇心、耐心,其實是孩子本來就有的,只要成人們能鼓勵孩子按照他們的天性去發展就足夠了。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成人在很多方面阻礙了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試著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孩子,因為成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完全不同。

比如,成人做事有清晰的目的感,比如走路,以不摔倒、走得快為目的,拿杯子,以拿到手、不摔壞為目的,因為這是成人的工作。

可孩子的任務完全不同,他的任務是長大,一切行為以長大為目的。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怎麼才能長大?需要一次次訓練,透過挫折來積累經驗,這就需要一種不怕失敗、勇於嘗試新事物的衝動來維持,一旦這個衝動不在了,那麼孩子的成長就停止了。所以成人做事往往是沒耐心的,失敗兩三次,就不再嘗試了,可孩子可能會嘗試上百遍、上千遍。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貿然干預他們,就會傷害他們的嘗試衝動。比如,很多父母看孩子把手伸向玻璃杯,會不自覺地大喊:“別動那個杯子!”“你看!摔碎了吧!” 這樣,小孩就糊塗了,他也不知道哪些是可以嘗試的、哪些是不可以嘗試的。

還有一些父母總為孩子代勞,一看孩子要碰玻璃杯,馬上跑過去替孩子拿起來,幫孩子把要做的事完成,其實這和吼孩子的效果是差不多的,父母代勞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暗示:你太笨了,太慢了。這樣孩子也會變得目的導向,長大後做事也會過於追求功利目的。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03

如何運用童真思維,跟孩子真正的溝通

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的貧民區開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因為蒙臺梭利看到當地有很多窮人是雙職工,他們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這些孩子骯髒、粗魯、紀律差、沒教養,當時很多人認為是這些孩子的基因差,沒有可能再變好了,可是經過蒙臺梭利的教育之後,他們成為聰明、自信、成績卓越的孩子,從此轟動世界。

那麼,蒙臺梭利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他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兒童本位

兒童本位就是從兒童的眼光看教育。

以往的教育大都是用成人的眼光看教育,認為兒童需要成人的教育,這就是成人本位。可這個眼光真的正確嗎?能不能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呢?蒙臺梭利發現,迴歸兒童本位,傳統教育的很多困境將迎刃而解。

這就是“童真思維”的核心理念,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用孩子的邏輯教育孩子。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童真思維”的具體運用有以下六個重點:

A. 秩序

主動建立秩序,讓孩子對世界最開始的認知,就是從秩序開始的。比如我們之前說的玩具擺放法則,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所有玩具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不利於孩子形成秩序感,應該把這些玩具分類擺放,這樣你就會發現,每次孩子在玩完玩具後,會自動把東西收好。

B. 固定的時間

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規定好時間。比如:吃飯、遊戲、看書、睡覺等等,還是對規則和秩序有天然的感知力,只要稍加引導,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C. 環境要根據兒童來設計

不遠是家庭,還是學校,都需要根據孩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來設計,比如房間裡的床、桌子、椅子要根據孩子的身高設定,如果在牆上掛畫之類的,要和孩子的視線持平。顏色選擇尤為重要,不要想當然的為孩子做主,要讓還自己來選,即便是在你眼中,他選的是狗屁,你也要讚美他,因為你跟他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個世界。

D. 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賦予孩子權力,而不要跟他做權力交換。比如給孩子準備比較小的衣櫥,讓他自己挑選衣服,整理衣服。給他們屬於自己的碗筷,讓他們自己管理,而不要用金錢或者其他權力,勒令或者購買他們的時間,讓去做某件事。

E. 專案教學

只告訴孩子任務,耐心讓孩子嘗試。比如讓孩子擦桌子,家長示範後,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過多幹預。不斷給孩子提出這些簡單的任務,讓他們親自操作,家長只做示範者、記錄者和保護者,給孩子示範,觀察它的表現,並適時保護它。

F. 讓孩子等一等

“等”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那麼玩具不一定要買兩套,一個孩子在玩的時候,如果另一個孩子也想玩,就必須在旁邊等。

童真思維——我們為什麼永遠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

總結一下:

童真思維的核心理念是兒童本位,是要求我們站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用兒童的邏輯跟他們溝通的一種全新視角。我們分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也剖析了我們成人的邏輯對兒童的誤解,最後,我們瞭解了童真思維的六個操作守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瞭解兒童的世界,從而更加的瞭解自己,瞭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