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本與咖啡無關、卻以咖啡館命名的書,聊的竟然是哲學

一本與咖啡無關、卻以咖啡館命名的書,聊的竟然是哲學

前段時間看了這本《世界盡頭的咖啡館》,和以往讀的工具書相比,既輕鬆又神秘,不過也還是有那麼點老生常談的意思。

換了個吸引人的開頭來講“大道理”,不過好在篇幅不長,全書一共才5萬字,所以一口氣讀完也沒什麼壓力。

我實在不想用過多語言來複述作者和這個神秘咖啡館偶偶的奇妙經歷,以及書中出現幾個重要人物,因為其真實度確實不太容易贏得讀者的好感。

在動筆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到不少讀者毫不客氣地評價書中的內容為雞湯。我倒沒有覺得反感,但像這樣透過對話來對“深度思考”展開討論的形式,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有那麼點不適應吧。

按照書中的描述,作者是在逃離城市重壓生活的途中,偶遇了這家所謂的世界盡頭的咖啡館,其實書中的內容和咖啡館沒有任何關係。

這家咖啡館的選單背面的三個問題才是全書的核心內容:

① 你為什麼來這裡?

② 你害怕死亡嗎?

③ 你滿足嗎?

在探討核心內心之前,我想針對書中提到的幾處對我有啟發意義的關鍵點,簡單做個分享。

你的時間都花在什麼地方?

故事一:海龜因為懂得在大海中划水需要適應海水的運動規律,所以在當海浪與海龜前往的方向不一致時,它會浮在原地,為自己積攢能量;這樣等到海浪和它前往的方向一致時,它就可以用儲存下來的體力高效向前游去。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麼已經摺騰得筋疲力盡,等到時機出現的時候,你早已沒有了繼續前進的動力和能量;要麼就是一直在不合時宜地浪費著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最終迷失了方向。

作者在這算了一筆賬,假設從他大學畢業(22歲)開始,如果他活到75歲的話,在未來的53年內,每天拿出20分鐘檢視郵件或是瀏覽網頁,那麼他光是在這一項事務上,就會累計花掉一整年的時間。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每天只浪費掉20分鐘時間的人佔了幾成呢?

更多的人則是每天根本不會去量化自己的行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每天在做什麼、做過什麼、以及把時間花在了什麼地方。

你也認為等到賺夠了錢才能享受生活嗎?

故事二:商人在度假期間遇上了一個無比開心滿足的漁夫,於是透過聊天得知,漁夫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妻兒一吃早飯、送孩子上學、接著自己去打幾個小時魚,只要捕上來的魚夠全家享用,他就會回家了。晚餐後他會和妻子一起一邊散步一邊看孩子們游泳。如果捕上來的魚多了,他都會直接選擇放生。

商人認為漁夫應該把捕魚的時間延長至全天,把時間花在賺錢上,等未來賺夠了錢再享受,很遺憾他的這番言論並不能勸服漁夫,因為他遇上的漁夫眼下就在過著每天都很享受的生活,那麼為什麼非要等到所謂“退休”的那一天再來享受呢?

換言之,漁夫的需求非常明確,他想要的,就是每天和家人在一起共度時光的、對物質需求極低的生活方式。而絕大多數人為什麼會像商人一樣認為只有賺夠了錢才有資格享受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物慾不容易得到滿足,所以才會認為自己在“退休”狀態來臨之前,是沒得選的。

殊不知,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選擇,只不過這些選擇比較被動或是下意識而已。

你敢於承認你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嗎?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你要清楚,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人們之所以會下意識選擇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們在追求廣告商、明星或者成功人士所展現出來的某些特定的場景、側面等等,彷彿擁有了他們定義的生活方式中的某種物品,你也可以距離成功更近一點,而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假象而已。

但是想要過上和別人差不多的生活、開上和別人差不多的車、住上和別人差不多的房,就需要賺更多的錢,才能滿足這不斷升級的物慾,於是工作、賺錢的目的變得特別明確,只為了滿足一直在升級、可能永遠都滿足不了的那份物慾。

矛盾的是,因為賺錢的慾望越來越無法滿足,所以他們只好跳槽——賺更多的錢——擴充套件圈子——升級慾望——繼續換工作等等,在這樣的迴圈中,他們不滿意的不只是賺的錢不夠多,還包括工作不夠好、人脈不夠優質、壓力無法緩解、情緒無處釋放等等。

於是,在這樣的攀比心態中,他們變得越來越不開心,甚至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是怎麼邁出去的。

存在的意義: “你為什麼來這裡?”

聊到這,我們就需要引入提到咖啡館選單背面那個神奇的問題了“你為什麼來這裡?”。拋開咖啡館這個特定場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問自己這句話“你為什麼來這裡?”

其實這本質上是一個哲學問題,即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在書中簡稱為PFE(Purpose For Exsiting)。

結合前面我們討論的那幾個問題,你認為你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呢?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呢?

事實上,

一個內心時刻都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人,是必定經歷過這種深度思考的。

書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安妮提到,原本她就過著那種持續升級物慾、但內心卻非常不開心的生活。當她把精力全都放到自己想做的事上時,“你為什麼來這裡?”這個問題才逐漸得以清晰。

而一味為了他人或是社會定義的那種成功所做的事情並不是每個人內心真正想做的事。

也就是說,為了實現存在的意義,我們才需要挖掘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比如能同時感受到滿足感、價值感和自我實現的事情,而不是單純過上差不多或者和別人一樣的生活。

你害怕死亡嗎?

這裡的死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而是一種結束的狀態。比如一天總會結束、一株植物總會經歷枯萎等。

這其實就象徵著“死亡總會離我們更近”。

因為有這樣的思考,所以人們更加沒有理由荒廢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