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作者: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諮詢師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01

好些年前,因為工作調動,我在浙江寧波工作過幾個月。因為有一個大學同學和兩個高中同學也在寧波,人生地不熟的我,並沒有感覺到多麼孤單寂寞冷。恰恰相反,老同學都表現出極高的熱忱,經常帶我出去吃飯。

常去的餐館裡,有一家東北菜館。這家東北餐館很特別:沒有選單,也不用你點菜,你到了餐館,只要告訴老闆你們一共幾個人就可以了,然後餐館老闆會根據當天的食材,給你上相應分量的菜。這家餐館店面不大,裡裡外外加一起,估計就八九張桌子,店面也沒有特別的裝潢,就是非常簡單質樸的一家小店。但你也別因為小而瞧不上它,每天晚上六點鐘左右,小店就要開始排隊了,想要順利吃飯,一般來說,你下班就得趕緊飛奔過去。小店每晚大概輪流有兩三波客人,老闆也就關門收檔了,你想要宵夜什麼的,是不存在的。

以上這些還不是

這家餐館的特別之處,最特別的是:餐館每年的七八月份停業休息,停業休息的原因,是餐館老闆夫妻倆帶著放暑假的兒子出去旅遊了。

有個高中同學性格開朗熱情,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就拉著餐館老闆嘮家常。同學說:“你看,你這生意這麼好,為啥不擴張一下店面啊?或者再搞個連鎖店也行啊。”餐館老闆一邊炒菜一邊笑呵呵地說:

“整那些幹啥啊,我們這樣就夠用了啊,每天不累,每年還能旅旅遊,這樣多好啊”。

在寧波工作完幾個月之後,我又被調回了廣州,在這個一線大城市開始了同往常一樣,努力奮鬥的日子。那個東北小餐館的故事,也好像隨著時光,在歲月如歌中飛走了,再也沒有想起來過。

最近一次想起它,是我的一位來訪者坐在我面前講述她糟糕生活的時候。

來訪者一邊哭一邊講,而那個東北小餐館的畫面也在我的頭腦裡突然出現,不斷閃回。

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02

小娜(化名)在諮詢室一邊哭,一邊給我講述她的絕望。她說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在活著,

時常感到自己的生命就是在走過場,

她說自己已經很久很久不知道激情是什麼東西了,她的生活裡好像只剩下了麻木,像電影裡的喪屍一樣。

小娜說,這種感覺常常讓她感到窒息,而且動不動自己就會呆坐在家裡的沙發上默默哭泣。她問我:“我是不是抑鬱了?”

我沒有直接回答小娜的問題,而是把我的自由聯想告訴了她,我給她講述了那個東北小餐館的故事。

聽完我的故事,小娜怔住了一會兒,然後說:“

感覺他們那樣,才叫活著”

。這句話同樣可以翻譯成:我感覺自己好像“死”了。

抑鬱是什麼呢?

抑鬱其實就是喪失生命力、喪失如社交、工作等一部分功能的過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抑鬱,其實就是一個人在無意識層面“自殺”的過程。

小娜為什麼會抑鬱呢?她的生活當真很悲慘嗎?

小娜在一家傳統媒體當編輯,在30歲的時候,相親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他老公是一家國有銀行的中層高管。如果從外部評估,這算是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兩個人都有穩定且體面的工作,收入水平也不錯,應該過上神仙眷侶的生活才對。

外人眼裡很幸福的小娜,其實是

在生活裡把自己活沒了的一個人。

編輯工作雖然自由,但是隨著傳統媒體日漸式微,小娜越來越沒有工作成就感,但是她不敢辭職,因為擔心找不到更體面的工作,怕被人笑話;老公的工作雖然不錯,但是兩個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事務性的交流,敢於彼此的感受和情感交流幾乎沒有,婚姻裡的她根本體驗不到被愛是什麼感覺,但她又不敢離婚,因為害怕被家人指責,也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

我們如果把每個人比作一個房間的話,小娜的這個房間裡,裝滿了“別人”:

換了不好的工作,別人會不會嘲笑我呢?

30歲不結婚,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奇怪呢?

如果我離婚了,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有問題呢?

…房子裡都是別人,那她自己呢?她“消失”了。

一個人會心甘情願忍受自己消失嗎?不會的。為了抵抗這種“消失”,小娜對自己很憤怒,想要“毀滅”這個裝滿了其他人的自我,所以,她就抑鬱了。

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03

活出自我,這可能是當下最流行的一組詞彙之一。可是,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裝滿了“別人”,Ta又怎麼可能活出自我呢?

明明很想念一個人,想要表達,可是又想“Ta要是沒想我怎麼辦”,然後索性就不說了;

對於相親的物件不甚滿意,可是父母催得厲害,想著“父母要是很傷心怎麼辦”,於是湊合結婚了;

別人請求的事情,自己內心很拒絕,但是又擔心“同事說我小氣就不好了”,然後忍著委屈硬扛下來;

……

你看,處處是“別人”。自己呢?自己在別人一出現的時候,就躲起來了,把人生主動讓位給其他人。

一個人為什麼要躲起來呢?因為恐懼。

恐懼自己不被愛、恐懼自己不被人接納、恐懼自己讓別人失望、恐懼自己不符合他人的評判標準、恐懼自己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無時無刻,我們被各種各樣的恐懼捆綁著。為了避免這些恐懼的狀況出現,我們就違背自己的內心,去做一些完全不屬於自己的決定。

這用心理學術語說,叫

防禦

;用佛學術語說,叫

障(礙)。

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而剛好前兩天,去閨蜜家蹭晚飯,聽她給我講了一段她的相親故事。

朋友介紹了一位比她年長五歲的男士,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大學老師,因為長相品味都不錯,閨蜜對這位男士頗有好感,於是想著和對方相處試試看。

這位閨蜜是湖北妹子,性格平時比較潑辣直爽,在朋友圈也比較活躍,曬曬她的貓、發發人生感悟、轉發一些社會新聞、再關注一些她本行業的發展動態什麼的……總之呢,什麼都發。

一天,這位相親認識的男士和我這位閨蜜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不覺得朋友圈啥都發,不太好嗎?”閨蜜聽後,哈哈大笑,便不再言語。

我問,你怎麼不回覆他呢?閨蜜答道:

發個朋友圈都要顧及別人的人,可見,心中還有多少掛礙啊!他根本就不懂“自由的心靈”是怎麼一回事兒,解釋又有什麼用呢?

是啊,

發個朋友圈都不自由,那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不過,閨蜜並沒有因此放棄這位男士,她說,鑑於他還殘存比較好的外表和品味,她決定在心靈上,渡一下他。

我們常常說活出自己,那活出自己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一個活出自己的人,應該是一種心無掛礙、自由自在的狀態。就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發乎心、出於情,沒有恐懼的藩籬和限制,一顰一笑,眼波流轉都是在表達內心最真實的狀態。

***一個活出自己的人,就好像一朵正在盛放的花兒,它不會管你旁邊是不是有人在欣賞,又或者有人在指摘,它都開放得如痴如醉,圓滿自在。

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又何談活出自我呢?

作者簡介:

楊思遠,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