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現代社會“門當戶對”的婚姻會更持久麼?

現代社會“門當戶對”的婚姻會更持久麼?

婚姻,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重要構成; 婚姻觀,是婚姻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自傳統社會形成的的“門當戶對”為主體的婚姻觀,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婚姻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而今的社會,“門當戶對”的婚姻觀會怎樣呢?

有的人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建立婚姻需要物質基礎和外在條件。然而將婚姻的外延和內涵一一量化則違背了愛情的真諦,功利浮躁的婚戀態度難以獲取真正的幸福 。因為預設的條件越多,離真愛就越遠。

有的人卻認為,門當戶對就應該是婚姻的主流。畢竟條件相同或相似的環境下成長的人,三觀相近,容易產生認同感,自然容易獲得幸福 。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

第一: 從經濟學看“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的觀念能夠深入人心,長久不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符合經濟學規律。

首先,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來分析,門當戶對有利於夫妻雙方經濟地位的對等。婚姻雙方的經濟地位對等了,家庭地位就更容易達到平衡,婚姻也更穩固。

其次,門當戶對有利於將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與最佳化整合。從婚姻的本質來說,男女的結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資源配置的過程。用經濟學中“帕累托最優”的概念來解釋,如兩個擁有更多社會資源人士的結合,更能實現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從經濟學來講,門當戶對的選擇是較符合邏輯的

第二:從社會學角度看“門當戶對”

首先,“門當戶對”的擇偶觀得到交換理論的支援。無論是同質性交換還是異質性交換都追求個人效益最大化,強調交換雙方“勢均力敵”,關注兩者之間交換價值的均衡,力圖避免由於交換資源失衡出現權力失重。而“為了獲得最大的回報和利益,人們在自願平等的前提下進行交換。婚姻同樣遵循等價交換。

其次,婚姻調適理論亦支援“門當戶對”。婚姻調適乃是夫妻雙方在願望、態度、情操等方面,互相進行調適,求其滿足彼此在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需要。經濟社會地位對等的夫妻,在婚後共同生活時更能相互理解,相互適應,和諧相處。雙方需要適應和遷就的地方少,就更容易增加加夫妻之間的感情,使婚姻達到美滿。

在現實生活中,長輩的意見可以防止年輕人只看重感情因素忽略現實條件而為以後生活帶來的危機。價值觀、生活環境相當的人在婚後更容易整合家庭,避免差異產生的不適,提高婚姻質量。

再者,社會角色理論支援“門當戶對”。角色“在特定社會中形成的一定型別活動和相應行為方式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決定於個體在社會關係系統中所處的地位。只要事實與人們對家庭角色的期望相近,其他因素對婚姻產生的影響就會很小,婚後也不易出現感情危機。

現代社會“門當戶對”的婚姻會更持久麼?

第三:從心理學角度看

擁有相似經濟條件和文化水平的雙方,往往消費觀念,處事方式及生活方式相近,雙方在文化認識上能相溝通,家庭生活中能相互理解,這樣還能增加心理的愉悅。雙方能有共同話題也更少出現分歧,這樣有利於婚姻的穩定。如果家庭背景相差太遠,成長環境有太大差異,雙方的生活方式、待人原則也會大不相同。家庭生活中一些瑣事上的分歧會為兩人在現實中的相處增加很多麻煩。如果有一方一直覺得自己是施捨了某種恩惠給另外一方,這種心理到最後只會磨損掉兩人的感情。不平等的心理,會讓兩個人的感情埋下隱患,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隱患會變成炸藥包。

另外,從眾心理認為人們在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傾向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擇偶是一種社會行為,肯定受到他人的認識和看法的影響。若旁人覺得相配,會堅定個人的想法。若被周圍人認為不般配,人們也會屈於從眾心理產生壓力。因而 , 若雙方階層環境相近就更能得到正面的評價,這對個人的擇偶也會產生影響。

在現代社會的婚姻中,無論你承認或者不承認,門當戶對的愛情總是比較容易走一些。門當戶對是婚姻幸福的基礎,卻是愛情發生的絆腳石。許多被傳頌下來的愛情,就是因為不被主流認可的情況下,經歷千辛萬苦,或成佳話,或成悽美。

或許,在我們內心深處也認為真愛難求吧!

現代社會“門當戶對”的婚姻會更持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