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什麼時候開始心情不好,連發朋友圈都要僅自己可見了

除了喜歡別人的時候,會把一些心事發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習慣。當和別人發生不愉快的時候,也會發一條憤憤不平的朋友圈吐槽,但發的時候常常選擇

“僅自己可見”。

過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又會默默刪掉。可能有人會覺得,如果不開心就當面剛唄,但我真的不太行。一是我向來不擅長吵架,每次跟別人爭論什麼總會發揮失常,徒留事後懊惱。

在什麼時候開始心情不好,連發朋友圈都要僅自己可見了

二來我容易“慫”,處理那些直接的詰問和麵對面的對質,總會手足無措。想想看,如果那個人看到這條朋友圈會尷尬,又或是私下小窗來質問“你發的什麼意思?”,那麼本來已經過去的事情就會變得更加棘手。

想表達但不想被詢問,想把一些話說出來,但不想讓它面對某些迴應。

這種分組遮蔽“僅自己可見”,就是源於這樣的微妙心理。不過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原因,發現最主要的,是我擔心給別人留下“情商低”的印象。但這樣的做法,恰恰表明,我被“情商”綁架了。

我明明有情緒忍不住要表達,又不想氣氛變尷尬,顯得不懂事,所以只能選擇這樣的方式當鴕鳥。

在什麼時候開始心情不好,連發朋友圈都要僅自己可見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預設情商高是一種必需品。但仔細想想,“情商”這個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只知道和真正的朋友在一起,只要自己是真誠的,對方也坦誠相待,那就根本不必論及情商這個概念。反而是面對關係不遠不近的人,相處之中,心裡會生出千千結,聊天時免不了字斟句酌。說到底,人之所以會變得小心翼翼,只是因為顧慮的東西太多。

而電影《心靈捕手》裡,心理醫生尚恩有一個“缺點准入”理論:

我們並不完美,我們遇見的人也都不完美。有些不完美,人們稱之為瑕疵,但“不完美”才是好東西,它決定了我們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

想來確實是這個道理,那些需要你時刻努力保持高情商的人,一定不是最靠近你內心世界的人。

在什麼時候開始心情不好,連發朋友圈都要僅自己可見了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一味地求“多”,求“近”,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無法應付的負擔。比如在很多場合裡,大家預設會活躍氣氛就是情商高,開不起玩笑、容易冷場的人就是情商低。當情商高變成做人的標準,就會在這種裹挾中變得精疲力盡。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情商線上,不想成為“局外人”,也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而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自己的底線。

但是那些違心的遷就,並不會自動消解,只會變成深深的委屈。

所以不如坦坦蕩蕩地做個情商低的人,明確表達自己的訴求,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做個情商低的人,只是不必把“情商高”作為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唯一正確立場。

在什麼時候開始心情不好,連發朋友圈都要僅自己可見了

記得以前有個朋友和我說過她的經歷:以前我一直努力做個大家眼中情商高又溫暖的人,後來我覺得很累,就慢慢試著冷下來,然後在變得有點冷漠的那段時間裡,居然都有點嫌棄自己。

不禁想,我怎麼會成為這樣的人呢。

可是再後來慢慢就釋懷了,做個低情商的人,又有什麼不好的呢,妥善儲存好自己隱秘又珍貴的情感就好了啊。

我很認同她的說法,我們首先是我自己,其次才是扮演其他角色的人。

生而為人,我無法做到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既然只是平凡人,那麼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自己覺得舒服自在就夠了,所謂情商高不高的,也不必過多介懷。

在什麼時候開始心情不好,連發朋友圈都要僅自己可見了

以前我很羨慕那些可以左右逢源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面面俱到,而我始終無法做到處事圓滑,盡善盡美,也因此覺得苦惱過。後來才慢慢認清,可能我還是適合做一個樂得逍遙的低情商的人吧。情商低點沒什麼不好,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有些人生來就不擅長,甚至有點笨拙。

但笨拙沒關係啊,真誠就好了。

我總是會把那些不足為道的情緒都設定為「僅自己可見」。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只是為了安慰我自己,那個感到焦慮的自己,或者是,情緒低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