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因果裡的知足

我們假定一切皆有因果。佛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有時我們會覺得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然後又有後面一句“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其實對於善惡回報之間的認知,除了時間的遲早,還有另一個維度,那就是知足閾閾值的高低,這便與知足掛上了鉤。

因果裡的知足

我們總是希望那些有違公德者(說得太堂而皇之了,其實只是那些被我們所不屑者)最終會被打翻在地,再踏上千萬只腳,永世不得翻身,這樣的因果自然是痛快淋漓的,也是很符合一般的樸素的大眾的因果觀的。聽朋友說過一件事情,說某次雨天騎車,一輛車快速地從身邊駛過,路上的積水濺了朋友一身,朋友很憤怒又很無奈地繼續前行,突然發現那輛車歪歪扭扭地撞在了路邊,這個報應真是來得太及時又太解恨了,朋友那一刻的喜悅感自不必說。但其實現實中很少有這樣的現世報。

因果裡的知足

現實中的“果”總是以各種形式出現,包括惡報與善果,它們的遲早、強弱各不相同,來得遲的,我們沒有立馬看到,就以為沒有因果,太弱了,沒有達到我們的閾值,也以為沒有因果了。

人的本性是這樣的,對他人的惡報最好是暴風驟雨,強烈又及時,摧朽拉枯,毫不留情,對於自己的善報則要像湧泉一般,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因而一旦沒能達到這種程度,就要怨天尤人:說好的善惡相報呢?

因果裡的知足

因果關係裡的因與果有時是一回對一回的,也就是說“因”了一回相應地“果”一回,再有因了再有相應的果,有時候卻沒那麼嚴謹,也許多次的因只歸於一個果,而一個因又會有多種果。所以,我們只看到有果就可以了,不要計較於因果間的一一對應和多多少少。

我們的手一不小心被A4紙劃了一道口子,就覺得好痛好痛,就覺得各種的不方便,而別人的傷筋動骨,甚至於斷了一條腿了,也沒覺得有多大的不堪,談起時只是輕描淡寫的三個字“腿斷了”,但其實傷筋動骨,那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果了。

因果裡的知足

因果關係裡的知足,我的理解是我們看他人的惡報要無限地放大,看我們自身的善報上也要無限的放大,比如他人劃破了手,我們就可以將它理解成有惡報了:看,見血了吧?而對於我們自己所得到的,哪怕只是他人口頭的一聲謝謝也是善果。

別人有惡報了,即使那個惡報的果不是我們所希望的,而比起“因”來也還覺得太輕了,我們也不要太計較別人之前的因和以後還會犯的因,相應地我們自己得到善報了,即使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值,也不要因此而停止我們的善行。善者,福未至禍已遠行,相應地是禍未至福已遠行,福與禍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也可以無影無蹤,禍的遠行與福的遠行都是果,一種不可見的果,所以又說回那句話:有時候我們的幸運並不是遇到了,但能逃過一劫,而是從來不曾遇到過。

因果裡的知足

說了這麼多,中心點是“人家已經那樣了,就不要計較了。”,對別人說,也是對自己說,雖然人家老是一出一出的“因”,但那也是人家的無奈吧,畢竟已經那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