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余光中的這首《鄉愁》,吟出了多少遠出遊子的心聲。無論走到哪裡,家鄉,父母,就像是牽繫著我們的風箏線,無論飛得多高多遠,內心始終有著難以割捨的牽絆。

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如此,對於多愁善感,內心細膩的文人來說更是如此。

父母尚在,家鄉依舊,尚可打個電話,回一趟家,緩解一下思家情緒;

父母已去,家鄉已物是人非,思鄉之情如何緩解?恐怕只能搜尋回憶,穿越到過去,去回味童年裡的那些美味,去重溫兒時的那些年節趣事,去重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街道,去和那些最熟悉的親人再來一次穿越時空的交談,去與兒時的自我對話,才能片刻緩解。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梁實秋的這本《人間一趟,盡興而已》,正是透過回憶的形式,深情描述兒時的那些美味的吃食,那些有趣的年節,以及那些陪伴成長慈祥或威嚴的面孔,都是鄉愁裡最溫暖的亮色。

“落字成暖,一生念安;故人舊事,三三兩兩;未曾逃的,也已不回;人間百態,各有各忙;歲月疾馳 遠望當歸。”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五個不同的章節,五種不同的思念載體,五首不同的思念主題,但是都在訴說著同一種聲音—思鄉。

故鄉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很神奇的牽絆。小的時候,是拼命想要逃離的地方,因為覺得父母管制,家鄉落後,拼命想要去到大城市,掙脫家鄉的束縛;而等到真的長大了,真的去到了遠方,面對外面的燈紅酒綠,卻難免覺得內心孤獨,感嘆無人為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於是,家鄉的燈火,自然而然地就湧上了心頭。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因而中國人很注重團圓,像春節、中秋、端午,都是團圓的節日,尤其是春節,回家基本是國人一致的目的地。

無論距離多麼遙遠,時間多麼倉促,路程多麼輾轉,都想千山萬水地回到家裡,吃上媽媽親手做的飯菜,那一刻,內心才能真正得到滿足。

趙本山曾經有一部反映思鄉情緒的電影非常出名—《落葉歸根》。他在劇中飾演一位五十多歲的農民。

他的好友老劉死了,出於兄弟情義,老趙親自揹著老劉的屍身,走上了千里歸家安葬的路程。這一路上為了不被發現,老趙把老劉偽裝成醉鬼,一路上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最後終於千辛萬苦地回到了家鄉,卻發現那裡已經拆遷,門板上留著老劉兒子的留言…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落葉歸根,是中國人浪漫的情懷,也是他們堅定的執念。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而餘華的小說《活著》,也基本反應了同一個主題。故事中的“我”,在一起爆炸事件中身亡,自此開始了尋找家鄉的旅程。“我”去看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去看了自己的養父,回到了兒時生長的地方,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才安心地走向了永生之地。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人生歸處是故鄉。

其實令人割捨不下的,並不是故鄉這塊小小的土地,而是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人,發生過的事情。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父母不在,故鄉也是他鄉。

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也特別能體會到這種感情。童年裡我最溫暖的回憶出自於我的外婆,小的時候我基本上兩個星期去一次外婆家。外婆每次都會給我們煮好吃的。

記憶裡有一道綠豆湯圓,至今想起來都不自覺地想要流口水。湯圓是自己用麵粉和好,用勺子一個一個挖出來的,放滿滿幾勺豬油,然後放上自家種的綠豆,煮出來濃濃稠稠的湯水,咬上一口飽滿的湯圓,滿口鮮香,小小年紀的我吃上兩碗都覺得不夠。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外婆五年前去世了,當時的撕心裂肺的難捨之情,如今也被時間稀釋。前幾天婆婆說要不要吃湯圓,我的第一反應便是:

要的!要放綠豆,要用豬油煮。

當然煮出來的味道仍然是好吃的,但是卻始終不及記憶裡的味道。其實如果真的穿越到過去,重新咬上一口湯圓,未必美味至此。

可是味蕾記憶最是堅定,世間最好吃的湯圓,無疑是外婆當年親手做的那一碗。外婆已經不在了,這輩子就算吃過再多的湯圓,也無法找回當時的味道了。

就像梁實秋筆下的那些美味吃食,只能任由它們在回憶裡散發著香味,翻滾著誘人的油泡泡…

《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人生歸處是故鄉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願人間多團圓,少離愁;多相聚,少相離!此心安處,便是故鄉!

作者:一隻旅行的貓,軟萌妹子,沉迷於讀書寫作和小情小愛,分享情感解讀|書評影評|生活感悟|日常瑣碎,更多精彩請點選關注@一隻旅行的貓在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