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如果你有情感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來找我傾訴哦

讓我做你最好的傾聽者,聆聽你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作者:花語遲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原著與電視劇有出入

原著裡,趙美蘭對待孩子們的愛極為“濃烈。”

然而可笑的是,她極力傾注心血的兩個兒子,最終一個選擇定居國外,就連她臨死前最後一面都未曾見到,最終甚至還將疼愛他的母親視為家庭災難的來源;而她最疼愛的另一個小兒子,更是一直在變相啃老,最後甚至落得個家庭破裂,下落不明的地步,最終能夠如她所願回報蘇家,真正想著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並不疼惜,並不怎麼真心對待的小女兒蘇明玉了。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窮極一生的心血,最終換來的,卻是如此荒唐可笑的結局。

縱觀趙美蘭這一生,其實都是極為可悲的。

原著裡,趙美蘭對自己的孩子是真的愛,卻也是真的足夠“虛偽。”

其實,若是你能夠讀懂原著中趙美蘭對孩子們虛偽的愛,也就讀懂了她的一生,更能讀懂整本書的核心。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包辦型的愛,使人走不出“迴圈圈”

原著裡,蘇明哲一直都在無意識地對蘇家的事情大包大攬。

選擇承受卻無法真正意義上承接背後的壓力,無法做出真正的選擇,一直都是蘇明哲的通病,更是趙美蘭這一生的通病。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趙美蘭雖然承受住了這些壓力,卻也是透過扭曲自己來承受的,而一定意義上,蘇明哲其實在後期也在進行這樣的扭曲。他不惜犧牲自己的小家以及妻子女兒的利益,一直都是在為自己當大哥的虛榮心買單,更是在為自己的內在不平衡買單。

在一定程度上,若說蘇明成是過度溺愛的典型,那蘇明哲則一定是典型的“包辦型溺愛”的受害者。

原著裡,在離開蘇家去美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蘇明哲甚至都不能好好地照顧自己,對待生活上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而等到他真正學會了這些技能之後,最終卻又開始了自己的大包大攬。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著名心理學者武志紅先生曾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到: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不只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常視而不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

蘇明哲便是如此。

對於蘇家的事情,蘇明哲常常大包大攬,是因為他真的有能力做到嗎?還是說他真的是有對事物的把控能力呢?

實際上,對所有“麻煩”的大包大攬,其實一直都是蘇明哲無意識地滿足自己,滿足內心那個一直難以討好的“內在小孩。”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原著裡,就連蘇明哲自己都承認,自己做得這般盡心,亦不過是在“滿足自己內心那點兒既齷齪卻又偉大的心思罷了。”

在心理上這些年來未能對父母盡孝的愧,或是是紮根蘇明哲腦子裡一直要盡孝的真正心理因素,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蘇明哲內心的這種焦灼感,而最後,也正是最重要的一點——他一直都在面臨現實的壓力,無論是生活上的,還是親情上的,他都處理得焦頭爛額,卻還是在大包大攬,等到他真正回到自己能掌握的環境裡,卻又開始了展現自己的習慣性攬活……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蘇明哲自己也很頭疼,但他還是習慣性地去做,最終走不出這個巨大的“迴圈圈,”亦不過是在重複自己年少時所受溺愛,最終所償還的“孽債”罷了。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溺愛,一直都是以愛的名義來摧毀孩子

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但很顯然,這個道理不光蘇明成不懂,連趙美蘭都是不懂得。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趙美蘭對蘇明成一直都在進行溺愛,進行變相的捆綁,以至於蘇明成一個成年人,一直都沒有學會離開母親的懷抱,或者說是沒有意識到怎樣學會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意識到一直情況——自己寵溺自己。

實際上,很多時候,趙美蘭寵溺蘇明成,更像是在寵溺過去的自己。

實際上,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實是自己的問題,而非旁的什麼因素。

這是一種投射,是父母將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但蘇家所有問題的開始練就畸形的真正原因,便是趙美蘭忽視了孩子真正的成長需求,繼而對三個孩子極度的不公平對待。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而偏心,便意味著對待人的情況也是不同的,這樣一來,趙美蘭對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就容易視而不見。

過度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又恨父母。

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容易會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長的需要。溺愛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一輩子都做他們“內在的小孩”

被投射物件,否則就會感覺到失落,就像是丟掉了什麼似的。

後期蘇明成因為面對現實無力改變而展現出的憤怒情緒,便是最好的證明。

無論是他在暴打蘇明玉後的無能狂怒無自己找行為辯解,還是對妻子工作上和生活上的指手畫腳,乃至於在工作上投資上的貿然處理,都是他在心理未能真正斷奶後的真正“另類成長。”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

而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

實際上,孩子應當是個獨立的人,不應該是個人的附屬品。

而趙美蘭與蘇明成之間畸形的病態相處,其實一直都處在這樣無法斷絕的因素中。

溺愛,其實一直都是一個溫柔的陷阱。

父母過度的愛,往往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溺愛,其實一直都是在以愛的名義來摧毀孩子。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實際上,溺愛是陷阱,溺愛的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而變得彷彿不可指責。

對於蘇明成最後所得到的荒唐結局,其實是必然的。

中國式家庭的痛,是無法走出的噩夢

原著裡,蘇明玉其實一直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童年的痛,使得一直弱小的她無法承受,必須扭曲,以保護自己,而這種痛苦雖然成就如今她,卻也早早地“毀掉了”她。

對於婚姻,對於感情,在得知這個世界的殘酷真相後,蘇明玉一直都不敢真正過多地去投入自己的感情,更不敢真正地去愛,就連最後同石天冬的婚姻,都是用來“救贖”自己的。

在一定程度上,殘酷是沒有盡頭的。

在經歷了真正的傷害後,蘇明玉的心中其實一直堅信一個道理:

沒有父母會天生愛自己的孩子的。

其實,中國式家庭的弊病一直都在以一種近乎變相的行為來“吃人。”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作為遭受中國式家庭弊病荼毒的一員,趙美蘭早早從受害者成為了施暴者,以至於到最後,她對愛都絕望了。

而趙美蘭呢,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一次一次地付出,又被自己的家人一次一次地索取,最終得到的,也不過是個“工具人”的下場,這樣的結局,也正是致使趙美蘭從一個畸形走向了了另一個畸形,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實際上,趙美蘭一直都在以自己另類的愛來對待自己的三個孩子,卻也在一定程度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趙美蘭對於三個孩子的愛,其實一直都極為“虛偽。”

明明已經因為重男輕女遭受過重創了,為何最終卻還是走進了命運輪迴的深淵呢?

而這世間有多少人曾嚮往著蘇明玉,最終卻活成了趙美蘭呢?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作為母親,她的愛是畸形的;作為妻子,她的控制是可憎的;而作為兒女,她這一生是可悲的。

我曾經對這個角色做過多次的剖析,從前只覺得她可恨,可憐,如今卻覺得她可悲。

蘇明玉最終尚且獲得了自救,可如趙美蘭這樣早就將自己的一生放入地獄的人呢?

我們不得而知。

重生,自救,其實每個人都需要

實際上,每個人都要經歷兩次“重生。”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一次是生理上的;而另一次,則是心理上的。

前者是生理上的成長,是幫助你慢慢擁有成熟的身體機能的過程;而後者,則是對你整個人生的一次“重塑。”

一個人一生都應該明白這兩個道理。

重生,自救,其實每個人都需要。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原生家庭的傷痛,但卻能改變自己。

人生啊,一直都是一場未能停止的漫漫旅途,關鍵就在於,你要怎麼去活了。

《都挺好》:趙美蘭對“偏寵”真相的視而不見,才是最大的諷刺

便如書中所寫到的:

家是港灣,而愛是退路。

我們最終還能選擇拯救那個一直沉沒在深淵中的自己,其實已經很努力了。

作者:花語遲,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專注女性成長與情感方面的寫作,一個歡脫熱愛閱讀的女漢子。

熱愛文字之美,賣字為生,相信有一天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目前文筆淺薄,尚在磨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