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有沒有發現,個人的眼睛往往最能準確表達出一個人的感情和意向。眼神的交流在我們的社交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親暱中的情侶往往就使用眼睛說話,再動人的詞彙如果在這時用嘴巴說出來,都會顯得太過生硬。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交談的時候,看著女人雙眼以下、胸部以上的位置為最佳,而女人看著男人的鼻子左右的位置會令男人感到欣喜。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位著名講師的演講,那麼你就會發現在演講的過程中,他會大量地使用眼神的交流來增加他的感染力。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眼神交流會有所不同,西方人更喜歡迎合彼此的眼神,而東方人卻覺得與他人對視是一種不禮貌的做法。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如果你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對方做出類似於以下幾種舉動,那麼就意味著他對你的談話並不感興趣:

1。不看你的眼睛。

2。端著胳膊,兩腿叉開和你說話。

3。用右手支撐著左手的胳膊肘。

4。聽你說話時不停地踮腳,看手錶,折樹枝,咬指頭,玩眼鏡等。

眼神能包含很多的含義,如果一個女子心儀某一個男子,女方並不需要張口就能將她的愛意透過眼神傳遞給意中人。

她要做的僅僅是面帶微笑,用眼睛親切地看著對方,並且延長目光相接的時間,同時伴有放大的瞳孔和其他細微動作,由此來引起異性的注意和欣喜。

如果你要了解對方心中的想法,請多看看他的眼睛吧!眼神會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答案!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眨眼、使眼色的秘密訊號

美國《新聞週刊》曾報道,神經心理學家喬·泰塞曾注意觀察邁克爾·杜卡基斯和喬治·布什的辯論。他發現,馬薩諸塞州長杜卡基斯比較緊張,他平均每分鐘眨眼75次。

當他被問及是否增稅時,眨眼次數每分鐘達92次,而布什平均每分鐘67次。這表明,眨眼與心理活動有著緊密聯絡,焦慮和緊張會增加眨眼頻率。

眨眼是一種快速的閉眼運動,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保護性的,如當外界物體刺激人的角膜時,或者有人故意嚇你,或者耀眼的光束在眼前突然閃過,都會引發眨眼動作。這種神速的反應,在極短的時間內卻經歷了複雜的神經傳導過程,醫學上將其叫做“角膜反射”。

第二種眨眼的起因至今尚不太清楚,這是每個人平時常做的一種眨眼動作,並無外界刺激存在,由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做的動作,所以叫做“不自主運動”。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一個人每分鐘要眨眼十餘次,每次眨眼要用0。3-0。4秒鐘,每兩次之間相隔約2。8—4秒鐘,每天眨眼次數在一萬次左右。

透過眨眼能夠將淚水均勻地分佈在角膜和結膜上,保證它們不幹燥這種眨眼動作還能使視網膜及眼肌獲得暫時的休息,因為眨眼的時候像睡覺一樣,眼睛暫時不看東西,眼球向上轉,處在一種休息狀態。

眨眼的用處很多,醫生還可根據病人眨眼動作的存在或消失來判斷其昏迷的深淺度,甚至還有助於其診斷病人顱內的某種腫瘤。

眨眼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身體語言,眨眼與心理狀態有很多的聯絡。利用紫外線攝像機測量眼周圍神經和肌肉的電感應,科學家發現眨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往往是由驚恐、厭煩、氣憤等心理狀態決定的。

研究表明,我們平常比驚恐時眨眼次數少一些;讀小說的人1分鐘眨眼8次;進行談話的人比平常眨眼次數多2倍;汽車司機行駛在繁華街道上眨眼次數比高速公路上要少一些;當大腦判斷最新資訊時,眼睛較少眨,眨眼持續時間也較長。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科學家發現,眨眼的頻率和持續時間的長短也常和我們從事的具體工作有關。人們在從事視覺活動時。

例如:繪畫時眨眼頻率就低些,疲勞的人休息時眨眼次數要少些,心煩意亂時眨眼次數要多些,氣憤時眨眼次數會增加,接受指令的直升機飛行員比地面指揮員眨眼次數多一些,證人在接受盤問時比友好地坐在律師面前的人眨眼次數要多些。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當個人由於緊張或壓力大等原因不斷眨眼的時候,周圍的人眨眼次數也在增加,隨之也會出現焦慮不安的心理感受。

這就要求我們當眾講話時一定要正常地眨眼,以便在眾人面前表現得端莊自如。記憶和眨眼之間關係也很明顯,比如要求記憶的字母越多,眨眼間隙就越長。

如果你和某人談話時,他眨眼的頻率很低,速度很慢,就好像眼皮時刻都要閉上一樣。這種身體語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眨眼的頻率很低,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說明對方不希望你進入他的視線,或者是你根本入不了他的視線。這個動作背後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它代表對方覺得無聊、沒意思,或者認為高你一等。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直指人心的凝視

你見過兩個憤怒的人怒目圓睜地彼此相對,兩個人摩拳擦掌,目光中透出挑釁的意味嗎?在動物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很多動物在決鬥之前,總是要先瞪圓了晴互相打量對方。

科學家在研究了凝視行為之後,發現凝視有以下兩種型別:

1。社交情況下的凝視行為

在社交場合,人們凝視的目光往往會集中在他人的臉部三角區,即以雙眼和嘴巴為頂點的區域。這種凝視在社交場合很容易營造一種友好的社交氛圍。

當你在與人洽談某項業務的時候,將視線調整在對方的這個三角區之內,會讓對方覺得你很有誠意,而且嚴肅認真。

2。戀人之間的凝視行為

戀人之間的凝視往往會將目光集中在對方雙眼和胸部之間的部位,這樣會令男女雙方產生一種溫馨的感覺。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凝視往往會出現在非常情況之下,當某個人在做出重要決定之前往往會有這個動作。在一家公司的動員大會上,我們就觀察到主管在宣佈公司的戰略之前先凝視下屬。在大多數國家,凝視都不是經常會使用的。

在大多數的文化背景下,凝視往往會被人認為是沒有禮貌或是一種挑釁的舉動。在被人凝視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有威脅與不安全的感覺。

當然,其他的情況我們就應該另當別論了。如在男女一見鍾情的情況下,凝視往往是雙方相互吸引的表現,而且有趣的是,這種凝視幾乎是沒有國界的。任何國家的戀人都喜歡相互凝視,而不論文化環境和生活習慣。

這種凝視甚至跨越了物種的界限,就連發情的貓科動物也會彼此之間互相凝視。

一項有趣的實驗表明,當兩個人處於對視的境況下時,他們的視覺就被鎖在了起,如果在社會地位平等的條件下,首先移開視線的人,往往是屈從的人。當兩個人的目光交匯的時候,那個不主動避開別人目光的人,往往更加具有影響力,而且更加健談。

有些時候,目光交匯,互相凝視,可以被認為是雙方目光的角力,更有力量的人往往會在這個過程中勝出。例如,當老闆和員工在電梯中相遇,短暫的目光接觸之後,最先移開的往往是地位較低的員工。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但不管如何,一般情況下我們都不要草率地使用這個動作對於凝視來說,往往是觸動人心的,我們不能將這種非常狀況之下的動作演變成一種習慣。我們只有在恰當的時候,選定凝視物件和凝視方法,才會給別人留下一種有教養、有風度的印象。

目光洩露你的秘密

眼睛的半徑大約有1。3釐米,是人體中最小的器官之個人的一生中,眼睛的變化最小。西班牙哲學家加塞特說:“眼窩、虹膜、瞳孔組成了一臺包括舞臺和演員在內的完整的戲。”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眼睛的形容詞更是遠遠多於形容其他器官的形容詞,像堅毅的、空洞的、神秘的、快樂的、挑釁的、冷酷的、敏銳的等詞彙都被用來形容眼睛帶給我們的心理感受:

“他如刀般的目光讓我越發緊張”“他審視的目光讓我忐忑不安”,等等。眼睛可以傳達出很多的資訊,隨著對身體語言研究的深入,

我們不得不承認,透過眼睛所傳達的訊號是最有價值和最為準確的,它的表情達意是極為複雜而微妙的。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一般說來,正視表示莊重,仰視表示思索,斜視表示輕蔑,俯視表示羞澀。

一個人在回憶某個畫面的時候,會將目光投向左上方;當他在心中自言自語、舉棋不定的時候,會將目光投向左下方;當他在回憶某個聲音的時候,往往會將目光投向右上方;當他在回味某種感覺的時候,則會將目光轉向右下方。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情境:一位女士在回味和自己男友在一起的幸福戀愛史的時候,會將目光轉向右下方;而當她話鋒一轉談論和男友在一起的某件事的時候,他的目光就會上移;如果她回憶起和男友在一起的畫面,那麼目光就會移向左上方;

如果是在回憶一起聽到的聲音,則會看著右上方;“唉,真懷念當初的日子”,當她在心中默唸的時候,那麼你就會發現她的眼睛轉向了左下方。

讓你的眼睛會說話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一個眼神往往可以看出對方的脾氣性格。眼神經常流露善意,其人心底必然慈悲;眼神冷峻,其人大多性情剛烈;眼睛暴突,其人則往往性情兇惡,脾氣火暴。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有研究發現,目光閃爍不定的人,往往做事沒有耐心,性格浮躁,缺乏對於事物的深層次思考的能力。經常東張西望的人,精神存在不安定的狀態,是焦慮不安等心理狀態長期存在而造成的習慣。

生理學的研究發現,因為情緒激動淚腺會分泌液體,這種液體會對眼睛產生潤澤的作用,看上去眼睛表面閃亮,這種現象常常會出現在調情的情侶、剛剛獲勝的運動員、欣喜的影迷、驕傲欣慰的父母等剛剛經歷了強烈感情變化的人身上。

眼睛在傳遞資訊和交流方面的能力非常出色。每一個眼神,如果你細細解讀,都包含著很豐富的資訊。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眼睛的交流能力更是出色。對此,科學家研究認為,這是由於我們的眼睛具有可以活動的眼白。

正是由於眼白的存在,讓人們可以更好地觀察到目光的變化,準確地表達各種各樣的情感。我們發現一個人的眼白麵積越大,他就越善於領悟他人的情感。生理學研究發現,女性的平均眼白麵積要大於男性,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更加善解人意。

眨眼的“傳染性”也非常強,和個人緊張情緒或壓力都有關

科學家對自閉症患者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不能正常與他人交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無法很好地解讀對方眼睛發出的訊號。而另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點,

相同的內容,老師在眼睛被矇住的情況下講課,其效果遠遠差於正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