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動中靜真,苦中樂真

動中靜真,苦中樂真

在歡樂中體驗到的快樂,還不是真正的快樂,在艱苦中能保持快樂,才是發自內心深處真正的快樂。

事物只有透過對比,才能顯現出其內在的特徵。人生也不例外,寧靜和諧的生活是人們所向往的,在這種環境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並不困難。

然而,在風雲變幻、艱難困苦的境況之下,仍能保持平靜而從容的心態,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一個生活安逸、養尊處優的人,不會對人生有真正的認識,只有經過艱苦不懈的奮鬥而取得成功的人,才會體驗到人生的真諦與歡樂。

故事 | 夜遊承天寺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蘇軾在晚年寫的一這首詩,他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是在被貶謫的三州。

蘇軾的事業幾經起落,但他透過自我調整,苦中作樂,從而笑對人生。

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

三年,一日冬夜,他正要休息,月亮像一位不請自來的朋友,將清輝灑進窗戶。

蘇軾不由得生出夜遊的興致,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

他心想: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張懷民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不以貶官為憂,還利用徵收錢穀的公事之餘,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身心。

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罐做窗,他都不會覺得不快樂。

此時,他應該也有這份閒心來享受這初冬的月色吧!

動中靜真,苦中樂真

於是,蘇軾就來到了張懷民寄宿的承天寺。

他倆好似心有靈犀,張懷民也還沒有休息,於是他們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宛如清水般澈亮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蘇軾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這時蘇軾突然回過神,說:“承天寺怎麼會有水藻、水草呢?”再定睛細看,不覺會心一笑,原來是庭院裡的竹子、柏樹的影子啊。”

他對張懷民說:

“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於是,兩人相視而笑。

動中靜真,苦中樂真

蘇軾自稱閒人,這裡面既有處在貶謫中的自解、自嘲,也有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體現了他的樂觀豁達。

當我們遭遇挫折、困境的時候,不妨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觀,也樂得做一個“閒人”,即使與不幸共存,也能夠積極向上、活在當下。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保持沉靜的心態看待世事紛擾,以樂觀的態度應對人生起伏,做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